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蒙古與南宋的戰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雙方都在鬥智鬥勇,互相較勁;到了後期完全就是在比爛

。蒙古是稀爛,南宋是稀巴爛,最後大元贏了南宋。彷彿是在說,承認承認,全靠同行襯托……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南宋朝廷的格局,起始於宋高宗時期的第二次紹興和議。根據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宋正式割讓了東至淮河,西至大散關以北的所有北方領土給金國。從此以後,南宋政權心甘情願的當一個偏安政權。截止南宋與蒙古正式翻臉之前,南宋跟當時盤踞在北方的金國打了五次大戰。其中兩次捱打(海陵王南侵、金宣宗南侵)、兩次北伐(孝宗北伐、開禧北伐),還有一次聯合蒙古滅金。

蒙宋聯軍滅金前夕,金國已是亡國之態,南宋朝廷內的當朝大臣大多贊同聯蒙滅金,剛登基不久的宋理宗便答應了蒙古的請求,但是作為聯盟的條件,南宋方面希望蒙古在滅金後,能夠把河南還給南宋。在得知蒙宋聯盟後,金國方面立刻派使節到臨安陳述利害,向南宋方面陳述了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希望南宋能放棄聯蒙滅金的政策。但是遭到了宋理宗的拒絕。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在蒙宋聯軍的圍攻下,金國最後一個據點蔡州被攻克,金國皇帝金哀宗自縊而亡,臨死前他將皇位傳給了大將完顏承麟,是為金末帝。登基兩個小時後,金末帝戰死,至此金國滅亡。南宋和蒙古也從之前的不接壤,變成了鄰國。雙方也從盟友變成了對手,從此開始便進入了長達四十五年的蒙宋戰爭時期。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滅金之後,蒙古軍北撤,造成河南空虛。當時的南宋朝廷,還有那麼一點進取心,主戰派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制定了一個“收復三京、北依黃河、西守潼關、撫定中原”的防禦戰略,與蒙古做長期對峙。按照這個戰略,南宋方面要花費一年時間,組織十五萬精兵北伐,結果血氣方剛的宋理宗等不及啊,火急火燎的派了六萬淮西軍就先去了。

宋軍北上後,一開始進展的比較順利(畢竟河南都是無主荒地了),先進駐了故都開封,準備下一步收復洛陽。然而當時的開封城早已殘敗不堪,不復當年的之興盛。宋軍進城後,沒有任何後勤物資,只得在城中等待後援。結果這就給了蒙古人調兵的時間,派兵在開封和洛陽之間設伏,將進軍洛陽的宋軍打的慘敗。西進的宋軍這一敗,瞬間就導致了連鎖效應。因為按照南宋的戰略,收復三京的重點是要收復潼關,依靠潼關的天險防禦蒙古軍進攻。而且更要命的是,

原定計劃是十五萬精兵北上,現在只有六萬。宋軍就算想增援西線,繼續實現拿下潼關的計劃,兵力上也不夠用。於是宋軍全線大潰敗,“端平入洛”宣告失敗。

需要強調的是,宋軍在河南作戰期間,表現的很英勇,並非不堪一擊的魚腩。宋軍之所以會敗,主要還是後勤不濟和宋理宗好大喜功、對戰爭視如兒戲的態度。而蒙古軍也並非三頭六臂,宋軍如能指揮得當,防住蒙古軍的進攻還是沒有問題的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收復河南計劃失敗後,蒙古以南宋方面違約為藉口,於是在端平二年(1235年)主動挑起了戰爭。蒙軍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游的數千裡戰線上,同時向南宋發動猛烈進攻,宋蒙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打到端平三年,宋軍三線全敗,其中西線的蒙古軍突入四川,在陽平關擊敗宋軍曹友聞所部,乘勝進攻川北各要隘,將整個四川盆地全部掃蕩了一遍,連成都也未能倖免,被蒙古人兩次屠城。西線蒙掃蕩四川的同時,中路的蒙軍在荊襄戰場上連破襄陽、隨州、郢州及荊門軍、棗陽軍、德安府,南宋的整條京湖防線被完全打穿。湖北的江北之地全部拿下,蒙軍隔長江與宋軍對峙。宋理宗被各條戰線的慘敗急得焦頭爛額。就在這個危急關頭,名將孟珙挺身而出。

端平三年(1236年),孟珙首先在江陵挫敗了蒙軍渡江南下的企圖;

嘉熙元年(1237年),孟珙又在黃州挫敗了蒙軍的圍攻,令蒙軍“死傷十之七八”;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展開反攻,將江北的襄陽、隨州、郢州和荊門全部收復;

嘉熙三年(1239年),西線蒙軍殺至今天的重慶奉節,大有由川渝入荊襄之勢,孟珙率軍趕至奉節,大破蒙軍,使得蒙軍不能東下,鞏固了荊襄地區。

嘉熙四年(1240年),中路蒙軍在河南地區屯田,並建造戰船,準備捲土重來。孟珙得知消息後,一改被動挨打的戰術,主動向蒙軍發動偷襲戰,將蒙軍的屯田和建造戰船材的料全部燒燬,同時還遣一路人馬將蒙軍的物資倉庫燒的一乾二淨,使得蒙軍幾年之內不敢再從荊襄南下。

淳祐元年(1241年),轉機之年,這一年蒙古的第二代大汗窩闊臺病死。蒙古內部因為汗位之爭,無暇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於是南宋得到了非常寶貴的調整時間。乘著這個天賜良機,南宋著手西路的反攻,收復川渝地區。而擔負這項任務的總負責人也是孟珙。另外朝廷還給他添了一員鼎鼎有名的副手——四川制置使餘玠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淳祐元年(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東路抗蒙戰爭中戰績頗著的餘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南宋的上流防線。他一到任就對四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進行大改革,使得四川戰場由危轉安,宋軍逐步收復四川。為了應對蒙軍的反撲,餘階創建了一套非常適合四川的山城防禦體系,靠著這套體系,西路戰場一直堅持到了南宋滅亡。

備註:所謂山城防禦體系,就是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口築城結寨。宋軍可以依靠江河運輸物資,使得各山寨互為聲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後來打死蒙哥汗的釣魚城,就是這套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縱觀這一階段的戰爭,南宋方面雖然早期一觸即潰,失地千里,但之後迅速調整,逐步扭轉了戰局,並且建立了一套防禦蒙古軍進攻的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從這一階段後期開始,蒙古軍的主力就不是蒙古人了,而是降蒙的金人或者北方漢人。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跟蒙形成對峙局面後,南宋方面有一點志得意滿。在對峙幾年後,南宋朝廷逐漸對中路和西路的大將產生了不信任,因而各種打壓,為後來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淳祐六年(1246年),蒙宋戰爭史上的一個小轉折點,這一年,名將孟珙受到了宋理宗的懷疑,自解兵權,抱憾而亡。

事情的起因是原南宋鎮北軍將領、時任蒙古河南行省的範用吉背叛蒙古人,秘密向孟珙請求投降。孟珙大喜過望,急忙上書請求朝廷予以批准。因為範用吉身為蒙古河南行省的軍政長官,一旦歸順,顯然會在軍事上對南宋的抗蒙大局有推動作用。但是宋理宗害怕範用吉的歸順會增長孟珙的勢力,起了猜忌之心,拒絕了孟珙的請求。孟珙聽說後,感到心灰意冷,為了避嫌,他主動上表請求致仕,宋理宗馬上給予批准,准許孟珙退休。孟珙本就患病,回鄉後就一病不起,當年病逝。

七年之後,守蜀有功的餘階也遭到懷疑。宰相謝方叔以各種理由迫害餘玠,導致宋理宗將餘玠召還於朝。餘玠莫名其妙的被貶,當然是憤懣成疾,不久後便在四川暴卒。(有傳聞稱餘階是服毒自盡)

其實孟珙的鬱鬱而終,餘階的暴卒而亡,並不稀奇。因為當年的一代名將岳飛就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而遭到宋高宗的猜忌,自解兵權,迫害致死。從這一點就可以發現,

南宋方面秉承了宋朝的一貫理念,就是不能讓武將坐大。為了避免武將的軍閥化,宋朝的皇帝寧可自毀長城,也要把武將們按得死死的。但問題是,蒙古與南宋打得是東至淮海,西至四川的全面戰爭,像這種全面戰爭,把首都設在臨安的南宋朝廷,怎麼可能全面掌控戰局?不給地方將領實權,讓將領在駐地自主經營,是不可能打贏戰爭的。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因此這便是南宋的一個死結!要想守住各條防線,就必須要給對方將領實權,但是給的權力過大,中央又不放心,後期會以各種理由把將領們撤職,再收回權力。如此反覆無常,將領們怎能不心寒?實際上後期的蒙宋戰爭,替蒙古打前鋒的人幾乎都是北方漢人或者南宋的降降。因此可以說,南宋的滅亡,一半是實力差距,一半是南宋自己各種作死造成的

南宋是各種擺爛,蒙古方面呢?其實也是一片稀爛,不過比南宋要好一點。蒙古的稀爛之處在於,窩闊臺汗死後,蒙古與其它四大汗國之間的關係逐步變差,尤其是蒙哥汗死後,忽必烈強行奪權,導致蒙古本部與四大汗國之間公開分裂。失去了汗國的支持,忽必烈只能依靠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來維持統治。所以說,蒙宋戰爭的後期,雙方都有內政不穩的問題

但是蒙古比南宋強在一點,忽必烈為了維持統治,對北方的漢地給予了很大的實權,給北方漢地豪族大姓開出了一個南宋朝廷給不出的天價籌碼——封建化

。這也就是為什麼北方漢人會對滅宋如此賣力的原因,因為人家蒙古人給的價碼高!

需要強調的是,北方的漢族豪強經常有叛亂的現象,說明蒙古人在北方的統治並不是鐵板一塊。但是南宋給的價碼不夠,導致後來漢人基本上不信任南宋了。

景定五年(1264年),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令朝政大壞的宋理宗病逝。他的死,並不是南宋朝政崩壞的結束,而是南宋朝政更崩壞的開始。因為繼位的宋度宗,除了昏庸無能之外,還是個先天發育不足的弱智皇帝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據說宋度宗出身之前,他的生母因為出身微賤的關係,總是受王府正房夫人的欺負。有一天度宗的生母受寵幸,懷上了度宗。被王府夫人發現後,派人給度宗的生母逼服打胎藥,誰知胎兒沒打下來,還是出生了。因為他是宋理宗近親中唯一的男孩,便得到了全府上下人的保護。可無奈的是,身為胎兒的宋度宗已經中藥毒,從生下來開始就表現出天生體弱,手足發軟的問題,很晚才會走路,七歲才會說話,智力低於正常水平。宋理宗為他配備了良師,精心教導,仍不能使他開竅,常常把宋理宗氣得發昏。左丞相吳潛不同意讓這個弱智兒為大宋天下的繼承人,請求另選宗室子弟。

但是這個建議遭到了奸相賈似道的反對,他乘機向宋理宗進讒言,將吳潛貶往外地,別人更不敢多言了。因此宋度宗繼位後,對賈似道非常信任,把軍國大權都交給他來執掌。這樣一來,原本就是暗無天日的南宋朝廷,就更加的腐朽不堪了。

備註:宋度宗是宋理宗的侄子,因為宋理宗沒有兒子,所以宋度宗便被為收為養子,立為南宋諸君。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宋度宗繼位三年後,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起初利用漢水把物資源源不絕送入城內,與蒙軍堅持了對峙了三年多。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並不知此事,直到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宋度宗才得知此事。

鹹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元朝,大封群臣,為南下滅宋預熱。

兩年後,樊城失守。不久後,襄陽也被元軍攻陷。儘管宋軍死戰不退,與元軍在襄陽進行了激烈的巷戰,但終因實力差距,堅守了六年之久的襄陽淪陷。在攻打襄陽之時,忽必烈還派了一路大軍從西線包抄四川的宋軍,將除了重慶之外的四川全部攻陷。而早在二十年前,蒙古滅了大理,完成了對南宋的三路包抄。

拿下襄陽的第二年,忽必烈下令二十萬元軍自漢江入長江,沿長江東下,一路上的南宋將領或者紛紛投降,或者望風而逃,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兩年後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將領只求自保,勤王之師甚少。無奈之下,謝太后帶著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軍佔領臨安,南宋基本滅亡。後來南宋的殘餘勢力又堅持了三年,但總體上沒有任何好轉,最終崖山之戰失敗,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南宋徹底滅亡。

備註:崖山海戰之後,堅守在重慶的宋軍又奮戰了幾個月,彈盡糧絕後,出城投降。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其實縱觀整個蒙宋戰爭,其從一開始,南宋就已經贏不了了。劃江而治是好的結果,孟珙和餘階當年的努力,也只是這個效果而已。因為畢竟蒙古在各方面都有壓倒性的優勢,他們失敗一百次都可以重新再來,而南宋只要失敗一次,立刻就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說蒙古人佔盡了天時!就連

人和這方面,蒙古也比南宋要強一些

雖然某些人對蒙古歷代大汗多有貶低,但事實上,蒙哥也好,忽必烈也好,他們都不是那種對內政一竅不通的馬上君王。或許忽必烈不是一個治世之君,但他對身邊的漢人和漢化色目文官們很信任。這些人是搞經濟一把好手,不管是農業發展,還是發行紙幣搞金融,蒙古並不比南宋差。反倒是南宋那幫渣渣,不知道是書讀得多,把人讀傻了。各種作死犯賤,把自己作死了。

不過在軍事方面,公道的說,其實宋軍的表現並不差,尤其是在防禦方面。南宋的滅亡,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並不完全是軍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將領是因為政治的原因而選擇叛逃蒙古,比如四川和襄陽軍區的大批武將就是如此。這些人在轉投到蒙古後,打起南宋一點都不手軟。所以忽必烈滅南宋,政治方面的作用比軍事方面要大很多

這一點,在忽必烈稱帝之後尤為明顯。忽必烈稱帝后,採用中華民族傳統經濟文化思想體系與南宋抗衡,大肆招撫南宋的官吏士卒,連遊民聚眾入見也予以重賞,重用投降官吏。事實上,蒙宋之戰的後期,已經轉化為封建王朝更替的戰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