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艺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在画内,意在画外。形得之于神,神得之于感,感之出深,方得神形兼备之妙尔。”

——孙竹篱

今天大牌哥给大家介绍一位来自唐山的写意画家——孙竹篱。

1986年10月17日,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孙竹篱病逝。

孙竹篱(1906~1986),1906年出生于滦州,字守仁,是二十世纪中国写意画的大家。竹篱先生曾任四川诗书画院副院长,一生从事美术教育,晚年钻研诗画创作,作画近千幅,书法二百余件,被称为“巴蜀一绝”。作诗六百余首,备受文化艺术界的推崇。


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孙竹篱(1909~1989)



书香中落,耳濡目染初习画


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在孙竹篱的绘画中,“时而寥寥数笔以达其意,时而泼墨云烟,以发激情,寻其道理,实乃虚实辩证关系,交错形成,亦即实中虚,虚中实之谓,为诗、为书、为画,不实明矣。”其画作因结合日常的亲历观察和真纯的自然形态,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使观者从中体会中国画的意境、气韵和色调,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画界曾赞其画作“诗书画系巴蜀三绝,精气神弥乾坤九霄”。


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绣球花

孙竹篱出生于河北省唐山滦州一个衰落的书香家庭,自幼承袭庭训。他的父亲是前清末科秀才,爱好书画,安贫乐道,给他取名竹篱,有竹篱茅舍、自甘淡泊的意思。竹篱先生好画喜诗,年幼时在父亲的安排下,熟读《千家诗》、《古今名人画稿》。《千家诗》上面有很多插图,他一边读诗,一边看画,常常爱不释手,自此初步培养了对诗画的兴趣。


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青年时代的孙竹篱

二十年代北方军阀混战,家道中落,已无力供孙竹篱读书,年仅17岁的他便辍学在北平琉璃厂做画师,师从任伯年及上官周、钱慧安、吴友如等名家。为了生计,他也时常替人抄录缮写。后来做了三年小学教员,课余潜心习画。在这期间,他曾被北京京华艺专录取,参加函授学习。校方所寄的讲稿、范画,笔墨流畅,构图新奇,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反复研习,仔细琢磨,深受启发,由此对绘画产生了新的认识,风格也有了一些变化。

三十而立,孙竹篱告别了家乡,在无锡专署求得了一个雇员的职位。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搜集创作题材,他利用空余的点滴时间游太湖、登惠山、逛画店,饱览江南的风景名胜,领略与北国大地迥然不同的江南风物确。他大开眼界,对景挥毫,留下了大量的写生画稿。他的水墨画,意境流远,气韵悠荡,画中一草一木,花卉、蔬果、家禽,都是活物,鲜活的生命力跃然纸上,洋溢着活的生机与精神。

腹有诗书,诗画益得


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草书五言联》

然而好景不长,专署易人,几经辗转,1937年孙竹篱来到新迁西安的东北大学做职员,从事文书缮写工作。于是他就趁机游终南、登太华,欣赏王维山水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这对他的山水写生裨益甚多。"七·七"事变后他又随校西迁,来到了四川省三台县——他诗画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他的夫人不幸病逝,他非常悲痛,常用诗画寄托哀思。恰逢丁山、高亨、陆侃如、冯沅君几位先生指点,指要画中国画,就要读诗、写诗,使诗、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松鹤图》 1978


十年看藕叶,八载忆潇湘

新中国成立后,孙竹篱先后任三台女中美术教员、三台五中教导主任。1952年,孙竹篱从教于子昂故里射洪县直至退休。射洪自古是文人荟萃之乡,孙竹篱在这里生活、工作长达三十余年,从52岁直到年逾古稀。竹篱先生老当益壮,除出色完成教学任务而外,对国画艺术顶峰的攀登,仍执着追求,不畏酷暑严寒,挥毫不止。画家李正武曾回忆起孙老时说道,孙老曾多次现场挥毫,笔下的雄鹰、风雨荷花等,无不展示出他胸中之逸气,令热血沸腾。

多年来,孙竹篱始终坚持把写生作为锻炼绘画表现技法和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单是画荷,就几乎花了他半生精力。“十年看藕叶,八载忆潇湘。”他努力探索寻觅的目标,是大自然与心灵美的艺术统一。他常常冒雨到荷塘写生,独行到山涧蹊径画竹。每当夏季到来,常摘取荷苞一枝,插于瓶中,对含苞、开放渐至花谢的各个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临摹。即使到了外地,也坚持出门写生,鸡鸭鱼鸟,紫藤芭蕉,随见随画。他不仅取法自然,做到“形似”而且尽显高尚的情操和风格,做到了“神似”。文革时期,他曾在寄给友人的诗中写道:“万里长城万仞山,玄黄老骥气凋残;读君诗罢长风疾,不觉轻蹄越几关。”寥寥几语,表现了他在垂暮之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他曾画一幅《菊石图》,题款诗这样写道:“疏篱狼籍漫苍苔,青蜂粉蝶日飞来。怪石嵯峨遮不住,一丛黄菊半边开。”表现了在当时受客观环境压抑的情况下,仍不甘心停下画笔的思想感情。

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菊花》

“四人帮”被粉碎后,孙老参加了绵阳地区美术创作学习班。当时正值夏秋之交,他不顾年老体弱,跋山涉水,先后到德阳白马关、广元朝天关写生。祖国壮丽的山河陶冶了他的情操,他从中找到了许多新颖的创作素材,迸发出对艺术的炽热感情。

1982年3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和四川绵阳地区文教局联合举办的“孙竹篱画展”,展出了近百幅琳琅满目的国画作品。意趣高雅、生机勃发的《古瓶梅花》《映水桃枝》《秋荷群鸭》等许多画卷,使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的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吕森赞扬他:“像展开翅膀的凤凰,从偏僻的山林飞到繁华的省城。”方毅为展览题词:“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国画研究院两位副主席黄胄、蔡若虹兴奋地来到展厅,逐幅细看。看到妙处,黄老拄杖久久伫立,若有所悟;而蔡老则手拂长鬓,开怀大笑。竹篱先生一时名声大躁。有人惊呼“四川又出了陈子庄”。“伏久者,飞必高”。而孙竹篱正如伏枥老骥,一跃而起,长风千里。

一位唐山著名画家,竟然被称为“巴蜀一绝”?

1986年10月17日,孙先生在四川病逝。去世前3个月,他忍着病痛整理了诗稿50首、画论70余段,抄在小宣纸,留于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