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憂」其屋到「優」其屋蛻變

从“忧”其屋到“优”其屋蜕变

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住房,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居住條件在不斷改善。相對於40年前,百姓的居住條件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居環境已經從“蝸居”的格局逐漸過渡到了“安居”格局,由“居者憂其屋”變成了“居者有其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不斷髮展,城市人居環境更是從“居者有其屋”昇華到了“居者優其屋”。

80年代“憂其屋”

上世紀80年代,南昌市民熊先生的單位分給他一家三口一個房間加一個廚房,面積不達13平米的小空間。臥室位於單位宿舍中,通風、採光特別不好,經常白天也要開燈。一家三口必須同住一室。而家中的廚房卻要穿過集體宿舍的大半個院子才能到達,廚房裡沒設排煙道,炒菜靠打開窗戶排煙。熊先生和妻子都是本地人,炒菜都要放辣椒,有時辣味來不及排出,總能把一家人嗆得直打噴嚏。熊先生告訴記者,那時的家沒有獨立衛生間,只有在院子裡有一個公共廁所,為了讓家人不要來回跑,只能在房中放上一個木質的馬桶,每天自己來回倒馬桶。這期間的居住狀況,可以用“混合功能”這4個字概括。“80年代的時候,很多南昌人都是這樣過來的。”熊先生回憶,沒有衛生間的簡易單元樓、筒子樓、平房和大雜院裡,就是大多數南昌人的“家”。“那個時候單位分房,基本都是按照職務、職稱或按家裡人數的多少進行。那年代,人們關心的是面積,至於戶型如何設計、功能是否齊全、住得是否舒適等問題,無暇顧及。”熊先生說。

專家點評:上世紀80年代福利分房為主 商品房仍處探索階段

根據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統計,1985年江西城鎮居民住宅人均居住面積為7.43平方米。

南昌市房產協會秘書長周華安介紹,上世紀80年代,包括南昌在內的許多城市,居住房屋大多都是以單位的福利分房為主,商品房只是處於探索階段。當時,房屋的總體佈局大多是行列式的,到處都是一排排的板式住房,保溫、隔熱性能低於目前的住宅,而且住宅所在小區綠化也較少。如在80年代單位分配的住房很多都是筒子樓,設計上大量採用內廊式和外廊式結構,一條走廊連接同層所有的住戶,最靠裡面的住戶要經過別人家的窗戶才能到家,戶型主要以一房一廳和二房一廳為主。這樣的樓房結構中間有著長長的走廊,南北兩側肋骨式的房間一間間次第排開,而衛生間和廚房是公用的。

此外,一些單位分房的樓房無整體規劃,只是一味在有限的範圍建設更多房屋供職工居住,一大批“握手樓”也在當時建了起來。

90年代“有”其屋

1998年,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市場經濟模式的商品房所取代,新的住房時代也開始了。因母親年邁開始與自己居住,女兒也越來越大了,熊先生感覺到自己的居住已經很不方便了。這時,南昌市的商品房也開始大批出現。熊先生便在東湖區一小區重新購買了一套商品房,房子雖然不大,但是也是三室一廳,熊先生夫妻倆與母親和孩子終於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

終於,熊先生家也有了只屬於自家的衛生間與廚房,廚房還設計了在當時看起來非常前衛的排煙道。雖然有了排煙道,但當時抽油煙機尚屬高檔家電,熊先生仍捨不得用,便在廚房窗戶的玻璃上打了一個洞,安了個排風扇炒菜時用。廚房的裝飾,用的是磁磚。

但由於是熊先生家第一次購買商品房,缺乏購房經驗,只求房間多,但客廳面積反而較小,連一組沙發也放不下,客人來多了都沒地坐。“有時候客人來了實在坐不下,只能請他們到房間坐床上,有時也只能帶他們去外面下館子。”熊先生想起第一套商品房帶來的尷尬,他告訴記者90年代房屋基本都是這樣,住房只能滿足人們的一般生活需求,不會使人們住著有舒適、順心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物業公司開始走進新建小區。小區門口有了保安站崗,誰家的燈不亮了、下水道堵了,一個電話打到物業,便會有工作人員上門檢修。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式,開始向居民走近,而一個新穎的名稱——業主,也開始出現。

專家點評:

90年代初商品房處於起步階段 90年代末停止福利分房

據統計,1994年江西城鎮居民住宅人均居住面積為10.17平方米。

周華安表示,90年代初,南昌商品房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單位房改時期的到來,福利分房開始逐漸取消,1996年,單位正式停止福利分房。“當時南昌人的居住面積隨著商品房時代的到來,也有所改善人均能達到十餘平方米的居住面積。”周華安分析,當時,人們注重房屋的功能使用,還是以滿足居住為前提。各戶相對獨立,許多戶型是小開間、大進深,住起來並不好用,但是可以節約土地。到90年代中後期,小區住宅大量出現了組團式佈局,即幾棟樓圍合成一個組團。1998年起,南昌房地產開始進入發展階段,當時商品房價格也比較低,基本在400元至500元沒平方米。

00年代“安”其屋

2005年,江西城鎮居民住宅人均居住面積已達37.15平方米。也是在這一年,熊先生所在的小區附近又有新的樓盤開發,於是他決定換房。熊先生相中了一套坐南朝北的三房兩廳的房子,除了多一個餐廳,還多了一個綠意盎然的小院子,最重要的是,客廳的面積很大,一整套沙發放下後地方很寬敞,一到年節親戚、朋友來家裡聚會也綽綽有餘。讓他更加滿意的是新房子是燃氣管道入戶。“記得以前有一年冬天,我洗澡剛一半時,煤氣罐沒氣了,全身都是泡沫,只得咬緊牙關衝了冷水。”熊先生感嘆,現在用管道燃氣,方便多了。“最早住的房子,連洗澡都困難,現在家裡不僅是24小時熱水,還比煤氣罐安全、方便!進入21世紀,居住環境更好了。”

專家點評:

房地產快速發展南昌住宅佈局發生大變化

周華安告訴記者,時間跨越到21世紀,在改革開放第三個十年,是房地產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南昌的樓越建越高,小高層、高層在不少小區出現。這個時候老百姓的觀念也完全接受了福利房到商品房的轉變,2000年,南昌商品房開始整體進行規劃,價格也進入了每平米千元時代,在21世紀最初,1千多元一平米的商品房銷售普遍。

南昌的商品房佈局也出現了變化,2000年前住宅基本佈局在老城區,2002年開始向贛江對岸延伸,紅谷灘新區、高新區兩大板塊開始啟動建設,佈局大量商品房。2009年,朝陽新區開始建設,商品房也大量建起。2012年,九龍湖新城也開始加速建設,大量優質商品房開始佈局銷售。建的小區,配套越來越齊全,會所、學校、幼兒園、健身場所幾乎每個小區必備。室內的設計也日益人性化:客廳的落地推拉門,將室外小區園林綠化盡收眼底;窗戶是塑鋼的,保溫、隔熱和密閉性能都很好,還漂亮、節能。

10年代“優”其屋

2013年,熊先生的女兒結婚,在紅谷灘新區買了一套婚房。“小兩口是自己公積金貸款買的房,房子是精裝房,買了傢俱、家電就可以直接入住。”這次熊先生女兒所購買的婚房,是買的四室兩廳的格局,除了三個臥室外,還增加了一間書房。現代化的裝修風格,智能化的家居設備,優質的物業服務,讓家變得更舒適。“我家買在26層,站在陽臺,外面的風景一覽無餘。家中空調都是開發商統一配置的中央空調,冬暖夏涼,對於我們夫妻兩,和今後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環境都很舒服,我也打算讓父母也能賣掉以前的房子,在我們小區重新買一套房子,也能更好的照顧他們。”熊小姐計劃著。40年的時間,像千千萬萬南昌人一樣,熊先生一家從“憂其屋”到今天的“優其屋”,住宅從功能型到舒適型的轉變,南昌人幸福指數也穩步提升。

專家點評:

南昌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 成品房將大行其道

據統計,2016年江西城鎮居民住宅人均居住面積為42.4平方米。周華安認為,今日南昌房產已步入穩步發展階段,不僅是配套設施齊全,戶型也呈現了多樣性。“去年,南昌人居居住面積已經達到40平方米,相較於40年前翻了幾倍。”周華安分析,南昌住宅開始實現多樣化、節約化、智能化,園林化、人性化,在防火、防盜等方面都新的表現;而且隨著環保、節能的生態住宅的大量湧現,綠色住宅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了,今後人們的居住環境將更加舒適、環保、美觀、方便。

同時,南昌商品房也開始大量銷售精準房、成品房。“國家政策也支持成品房的銷售,成品房既可以節約資源,也可以減少汙染。今後南昌將逐步實現成品房銷售。”周華安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