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完形(杜課684期)

全文共 2783 字,閱讀大約需要 11 分鐘

“自我同一性”的沉思

黃牧宇 問


18-25歲,被稱為成年初顯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難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年輕人普遍經歷著空虛、迷茫和焦慮,可能與這些年輕人還沒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關。以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來說,他們尚未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構。


自我同一性是個體在時空中對自己內在的能力、信仰和個人歷史等具有一致性和連續性的主觀感覺和體驗,使個體對“我是誰”“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社會上何處適合自己”等問題形成堅定和連貫的意識(王樹青&佟月華,2018)。回答這些對自我價值的追問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最重大的人生任務,對這些問題的忽視、迴避以及錯誤的或非正面的回答將會導致危機的出現。


Marcia的研究認為,青少年本應該在青春期這個更少現實壓力的階段,參與到各種與未來發展、宗教信仰、親密關係等探索活動中去尋找自我。但現實情況卻是,這樣的探索過程往往被現今的制度化教育所擠佔,這導致能順利在18歲形成穩定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約只佔兩成。


錯過了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關鍵期,該如何補上缺失的一課?文末讀者評論說:“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用大把時間去迷茫,在幾個瞬間成長。”如何理解這句話呢——迷茫也是收穫,即便沒有答案也會成長嗎?

參考文獻:王樹青 & 佟月華. (2018). 分離-個體化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的影響:因果取向的中介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8).

自我的完形

杜駿飛


很高興你吸納了經驗性的知識,又對知識有批判性的思考,還提出了尖銳的問題。


你今天之所問,關乎“自我”的建立,這是一個人在年輕時至關重要的精神活動。埃裡克森所說的同一性問題,在詞源上是identity,實際上,這個詞兼有身份、認同、識別、同一性、個性等複雜含義。這就是為什麼學者將其定義為“對自己內在的能力、信仰和個人歷史等具有一致性和連續性的主觀感覺和體驗”。——這裡的複雜意涵,幾乎是在指向一個生命個體的價值觀系統的全面覺醒。


根據identity的指引,我們當知道,一個人如果尋求所謂的“同一性”,那麼他就必須尋求自己的個性,建設自己的身份,追求被識別的幾率,在精神和行為之間形成自然的連續。這4項任務中,幾乎每一項都不易完成;好在它們是相互連貫的,是可以彼此成就的,因此,一旦你的同一性工程開啟,它就很難被中止,儘管亦有錯誤生長的可能。


不過,社會科學的概念大多是建構而成,“自我同一性”之類也是如此。其實,我本人並不認為,“自我的同一”是一件能被短期、孤立、精確完成的任務,我是想說:自我及其深化,其實是人的終生修行。


我們每個人不是都曾問詢過“人生何為”的問題嗎?有誰曾得到過肯定的答案?


我自己曾回答說,人生主要的目的,是尋求生命的意義。如果要對此有所闡釋,不妨如此表達:人生最直接的目的,是尋求個體生命的意義,類似於一朵花渴望綻放;

但人生最終極的目的,卻是所有人之間的彼此定義,彼此建構,彼此成就,這類似於人類花園的意義,終究源自一切生命之花的競相開放。


你大概會藉此聯想到哈耶克式的新自由主義:自由是人類生活至關重要的問題;經濟自由是自由的基礎;實現經濟自由的途徑是實行市場經濟,讓人們在市場上進行自由競爭——這就是所謂能保證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種最符合人性的經濟制度。同時,哈耶克又認為,協調問題是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你將“自我”一詞替換進去,大概馬上就會得到關於人生意義的經濟學表達,儘管人生不完全是經濟。無論如何,正像哈耶克之論所喻示的那樣,“自我”,確實是人類總體得以運行的微觀基礎。


笛卡爾認為,自我概念是指“自身存在的意識”,並把它作為人類存在的核心。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學家認為,ego所表示的自我,是人格的組成部分。這兩位思想者所做的理論闡述,是對獨立的自我價值的肯定,這當然是比較純粹的哲學想象。


但社會科學家就不同了。我們經常提到的庫利,認為自我和社會的概念相互聯繫,所以提出“鏡中我”的概念——“自我知覺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這面鏡子而獲得的。通過這面鏡子,一個人扮演著他人的角色,並回頭看自己”。這就是說,“自我”是人以他者眼光所做的自我理解。


傳播學最熟悉的自我論,莫過於米德的“符號互動論”,他認為,特別重要的個人是“重要他人”,而眾人是“廣義他人”,這兩類他人的反饋都是社會鏡子,決定著自我概念的形成。在這裡,你也許已經意識到了,他們所定義的“自我”觀念,始終基於他人的建構,而非個人獨立的完成。


受以上討論的啟發,我認為,所謂“自我”,非只是一人一時一事,它是一種出自個人而回到社會的意義確認,是起自青少年而終其一生的建設過程。


我把人在漫長生命中對自我的持續建構,稱之為“自我的完形”。並且,我認為,它必須經過識別、廣延、鄰接、認同、實現這5個階段。


1

識別,是自我個性化時期,也是探索自身獨特的自我認知的時期。

2

廣延,是自我發展其系統認知的時期,也是逐步完成身心合一、言行一致的時期。廣延一詞,其實是笛卡爾“第一哲學”的哲學術語,它是指物質的空間屬性,即所謂的長寬高,凡是物質必然佔據空間,這就是廣延 。笛卡爾還說廣延不是可以通過感官感覺,而是要用心想象的。我藉此術語說明,自我的系統化,幾乎是其必然的性質;人對自我精神系統化的完形,大多依靠直覺來達成;而他人對該系統的認知,也大多要依靠想象來體認。

3

鄰接,是自我融匯他者、個體嵌合社會的時期,一個人真正的、健康的“社會化”,並不會消解自我,相反,它能凸顯自我的意義。數學上有所謂“鄰接矩陣”(Adjacency Matrix),是表示頂點之間相鄰關係的矩陣。實際上,鄰接階段的自我,比之於孤立於單一頂點的自我,要更安全、更密實、更自洽、更協調。

4

認同,是人對自我建立理性認識的時期,一個有認同的自我,會產生強大的精神防範,它既能區隔他人的價值觀,也能通過理論深化來誇飾主體自身的意義。一般而言,自我認同與外部認同是同步的,也即:認同會從內外兩個視角固化自我精神。

5

實現,是人對個體意義的終極期待,自我的實現,意味著人對自身潛力的完整挖掘,使其內在的系統價值完整展現於世,在這個階段的自我,堪稱內心完滿。

這五個階段,自然不會彼此涇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織,統籌運行。我認為,不管修行的結局如何,人凡能致力於此五者,對“我是誰”“我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社會上何處適合自己”等問題,必有清晰的回應。

自我的完形(杜課684期)

當人經過識別、廣延、鄰接、認同、實現,接近自我的完成時,也許會對“圓滿”之感有所期待。但我卻不肯用“圓滿”,寧可使用“完形”。


完形(Gestalt)是格式塔心理學的術語,原意為形狀、圖形。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因此,把各個部份或各個因素集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即為完形。


Perls 曾對完形下過一個解釋:“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前提是,人類本質乃一整體,並以整體(或完形)感知世界,而不同事物也唯有以其組成之整體(或完形)方能被人類瞭解。”我認為,這不僅是對於自我修煉的完美闡釋,也是對人類社會演化的最佳想象。


而佛家所論的圓滿,是指福報圓滿和智慧圓滿。如果廣泛來說,還包括功德圓滿、神通圓滿、說法圓滿、道行圓滿、度化眾生圓滿,等等。凡人自不可能有那樣無缺的圓滿,縱然看見一輪滿月,亦不敢認為是十分圓滿。


我所能想到的完形,其實是一種相對於自身稟賦的完成:當你的一生,能自足於天性,自為於德行,自成於本心,即是完形。——當你對自我的知覺從分離的片斷,而達到有意義的整體,即為完形。


想起密爾的一段話,我把送給你,作為今晚的結語:“人性不是一架機器,不能按照一個模型鑄造出來,又開動它毫釐不爽地去做替它規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寧像一棵樹,需要生長並且從各方面發展起來,需要按照那使它成為活東西的內在力量的趨向生長和發展起來。”


願你像一棵樹,徐徐長成,迎風搖曳,而終能自在於山林。

自我的完形(杜課684期)

- E N D -

作者:杜駿飛,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杜課”(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