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長:創建「三個合作社」助推鄉村振興丨市縣論壇

刘润长:创建“三个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丨市县论坛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公安縣委書記。

刘润长:创建“三个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丨市县论坛

湖北省公安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連續5年獲得全省“三農”工作20強。搶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公安縣突出激活土地、人力、資本“三要素”,以村為單位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合作社、資本合作社,探索重構農村生產關係,改善鄉村治理結構,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組織基礎、注入市場活力。

刘润长:创建“三个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丨市县论坛

一、實踐創新:支部領辦、村社合一、多元合作

把改革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一招,充分發揮基層探索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優化資源配置上下功夫,在創新“三個合作社”上求突破,構築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支撐。

政策引領、試點先行。充分利用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和GPS定位測繪技術支撐,聚焦激活農業農村生產要素,先後組織專班赴浙江瑞安、貴州塘約等地學習考察,邀請長江大學專家全程參與論證,組織召開多層面的務虛會、座談會,確定了以合作制推進土地入股、勞力入社、資本入市的創新路徑。按照土地股份合作社先行、勞務合作社跟進、資本合作社穩妥推進的節奏,以鄉鎮為主體、村為單元先行先試,縣農業、工商、農經等部門從註冊、章程等各個環節參與試點創新。經過一年試點,形成了實施方案、章程模板、政策解答,試點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23個、勞務合作社72個。

支部領辦、群眾參與。深入挖掘村集體經濟屬性,把村黨支部領辦創建、村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不取薪酬)作為創建“三個合作社”的標配,全縣123名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兩委”副職幹部依據特長合理兼任理事(合理取酬),在組織群眾、發動群眾中實現基層黨組織功能拓展。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合作社自治運行機制,把農戶和耕地面積覆蓋率均達70%以上作為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前置條件之一,嚴格按章程成立合作社股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建立健全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堅守“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的底線,在制度設計上確定了農民土地入股的保底收益和盈餘分紅權,建立“土地流轉保底收益+勞務收入+盈餘分紅”的利益共享機制。

村社合一、多元合作。充分發揮合作社組織功能,放大規模經營效應,堅持村社合一實現村集體組織雙重屬性,突出產業興旺,探索形成了自主經營集體管理、社社協作互助發展、社企合作股份經營三種模式。通過縣鎮兩級大力開展農業招商,一批土地股份合作社與有資金、技術、品牌和市場實力的現代農業企業,實現社企合作、股份經營、利益共享。

項目跟進、系統集成。按照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對接市場主體經營、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扶持的“三步走”思路,搶抓13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機遇,在全省率先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獎代補先建後補辦法,探索形成“項目+合作社+市場主體”共建模式,連續兩年獲得省政府高標準農田建設獎勵資金500萬元。聚焦產業扶貧,探索建立“產業扶貧項目+合作社+市場主體+貧困戶”新模式。如:藕池鎮合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納扶貧對象20戶49人,貧困戶在海瑞漁業公司務工40天的收入就達6000元。埠河鎮代市村利用貧困村的扶持資金和政策,與東進牧業公司村內股份合作,入社的貧困戶每年分紅1500元~3500元。

堅守底線、嚴防風險。堅守農村改革底線,嚴格設定合作社負面清單、底線清單。如:村支部書記必須兼任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組織成員暫時不能跨村,本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口和土地覆蓋率必須達到70%以上;土地流轉價格隨行就市、不得盲目炒作,經營收益在優先支付土地流轉保底收益的基礎上,允許合作社和村集體分別從股權收入中各提取20%作為公積金、公益金;資本合作社吸股不吸存、對內不對外、分紅不付息,積極探索將集體“三資”和農戶閒置房屋農機具等折股入社。

二、重要意義:新時代探索新路徑,新機制激發新活力

改革開放40年,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紅利已經得到充分釋放並漸趨弱化,農村發展面臨一些瓶頸和難題。公安縣圍繞農民和土地關係主線,聚焦激活生產要素,突出體制機制創新,以村社合一方式創建“三個合作社”,充分釋放了基層黨組織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的活力、動力,較好地破解了農村土地碎片化、農民組織低效化、農業增效無力化等難題,按下鄉村振興“快進鍵”,實現了集體經濟壯大共贏,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土地適度規模集中,農業大縣優勢再造。總體而言,“三個合作社”構建了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治理體系,對推進鄉村“五個振興”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從農村體制改革的維度看,“三個合作社”是“三權分置”改革的制度創新。如果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裂變”,那麼實施“三權分置”制度就是一次“聚變”。穩定土地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以合作制的方式推進土地入股、勞力入社、資金入市,讓“沉睡”的農業農村生產要素變為活的資產,在適度規模經營中增質提效,加快了農村市場化特別是要素市場化的進程。

從完善生產關係的維度看,“三個合作社”是小農戶大農合的組織形態。公安縣創建的“三個合作社”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專合組織,更多的是將農民聯合成有機整體,與新型農業經營市場主體對接。以村社合一方式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在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中多元合作、分工分業,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農民更多地分享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

從農業供給升級的維度看,“三個合作社”是加快農業轉型發展的催化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優化供給結構和資源配置,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三個合作社”打通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組織難題,一批有技術、有品牌、有資本、有市場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引進,帶動形成企業家管田、職業農民生產的方式變革,加速了農業內部的轉方式、調結構、提品質、創品牌,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從創新鄉村治理的維度看,“三個合作社”是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途徑。村黨組織主導下的“三個合作社”,在本質上兼容引導發展和鄉村治理的雙重特點和元素,村民和社員疊加,村務與社務重疊,是一種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生產項目為支撐、以服務群眾為根本的新型鄉村治理模式,能夠有效推動農村基層治理向幹部職業化、管理社區化、生產專業化創新轉型。

從鞏固基層政權的緯度看,“三個合作社”是提高基層組織力的有效抓手。支部領辦、村社合一的“三個合作社”組織構架,牢牢把握了黨對其他經濟組織的主動權。通過推行村幹部在合作社中交叉任職、合理取酬,組織農民入社合作、股權改造、務工取酬、按股分紅等,實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方式再造,黨組織“一呼百應”的紅色引擎再次發力。

刘润长:创建“三个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丨市县论坛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