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東來生活廣場的原址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

地處中原腹地的許昌手工業很繁榮。

舊時,機房街上手工織機作坊集中

素有“機聲軋軋響北城”的美譽。

許昌解放後,為穩定市場,平抑物價,

許昌成立了紡織品公司(後更名為許昌紡織品站)。

接下來,我們一起聊聊許昌紡織品站的那些事。

胖東來生活廣場的原址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

胖東來生活廣場的原址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

棉布供不應求,的確良風靡一時

許昌紡織品站家屬院有3個,均在解放路上。

據史料記載,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許昌地方手工業相當繁榮,城內和周圍農村集鎮有不少棉織機坊,生產棉布、棉帶、棉辮、棉襪、棉帽等,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遠銷山西、陝西兩省。

舊時,城北機房街是棉織品集散地,素有“機聲軋軋響北城”的美譽。長葛的毛紡業較為發達。許昌解放前夕,手工業織機作坊所剩無幾,多數破產倒閉。許昌解放後,新成立不少國營性質的棉織廠、毛紡廠、毛單被單廠、印染廠。

20世紀以前,許昌市場的紡織品以絲織品和麻織品為主。進入20世紀,棉花的種植面積擴大,棉織品逐漸佔據市場主要地位。20世紀30年代,許昌市場上銷售的紡織品主要是木機土布,洋布很少。化纖布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一度十分流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藍紗卡、卡其布、華達呢、斜紋布銷量較大,錦綸、維綸、腈綸、滌綸、丙綸織物十分暢銷。其中,滌綸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的確良。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以糧為綱”的基本國策下,棉花生產讓位糧食生產。棉布不夠用,國家推出不少化纖布。的確良是化纖布的一種,一面世便得到人們的喜愛。

這種布料色彩豔麗,光滑如絲,年輕姑娘穿著色彩鮮豔的的確良裙子,回頭率很高。跟棉布相比,的確良挺括不皺、結實耐用,雖然價格不菲,但仍受到那個年代年輕人的追捧。

許昌紡織品站北家屬院在解放路南后街上,和恆達利市場一路之隔。

胖東來生活廣場的原址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

位於解放路北段的許昌紡織品站北家屬院內,老辦公樓依然挺立。

許昌紡織品站的辦公地點多次變更。如今,解放路北段的許昌紡織品站北家屬院中的一座青磚紅瓦二層建築便是當年的辦公大樓。

該樓有50年的歷史,年久失修,其中一段樓體被挖斷,寫有“戰無不勝的毛主席思想”字樣的標語已模糊不清,但樓體依然挺立,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胖東來生活廣場的原址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

針、紡不分家,貨物堆滿倉

張書貴原來所在的許昌針織品公司的辦公地點在天平街上,即現在工商銀行西側。針、紡合併後,他仍在許南路倉庫保衛科工作。除了這裡的倉庫外,許昌紡織品站在解放路上還有7座大倉庫。

張書貴介紹,針、紡不分家,針織品通俗地講,就是用針勾出的、以線圈相連的編織物,如毛衣、毛巾、襪子、手套、鞋帶、毛毯等;紡織品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其實應該叫梭織布,由經緯線編織在一起,常見的有成衣、布匹、窗簾等。

據張書貴回憶,許昌紡織品站的倉庫最早存儲有棉花。每年收購棉花時,棉包堆成山,倉庫中放不下,就堆放在外面,用帆布蓋著。這些棉花被分配到許昌各棉織廠,紡紗、織布、上色,最後成為紡織品商品,再統一調撥分配。

隨後,記者走進倉庫區一看究竟。該倉庫非常高大,內部足有三層樓高。一名商戶透露,棉花和部分紡織品會起熱,堆放時要特別注意通風、散熱。為此,紡織品倉庫一般都會做加高、防潮處理。

“這個倉庫的房頂全都用桐油進行了防潮處理,工藝相當精湛,60年來沒滲過水。”

胖東來生活廣場的原址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

倉庫舊址。

胖東來生活廣場的原址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

南關紡織品市場曾聞名省內外

張書貴回憶,許昌紡織品站和許昌百貨站合併後,新單位的名字叫許昌百貨站。該站的貨物大多集中堆放在位於新興路的倉庫內。“每年開供貨會時,倉庫中的商品擺得滿滿當當,各地的三級批發單位來許昌採購,大貨車在各個倉庫間來來往往。”

回想起在外地採購商品的那段時光,張書貴感觸頗多。採購的商品來之不易,必須用心保管。“我們保管商品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許昌百貨站的老年人這樣形容他們對百貨商品的感情。

改革開放後,紡織品市場逐漸繁榮,工廠加大馬力生產,市場供需兩旺。不少下崗職工開始經商,在街頭、商場中賣布或成衣。許昌出現了不少新興的紡織品市場,如南關紡織品批發市場、察院市場、思故臺商業街、恆達利市場。

胖東來生活廣場的原址竟是當時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

解放路南段的許昌紡織品站辦公樓舊址。

南關紡織品市場帶動了周邊市場的發展。憑心街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衚衕一躍成為布匹一條街。附近的煤場被改造成4層大樓,成為紅極一時的芙蓉輕紡城。後來,胖東來集團租用該樓,使其成為如今的胖東來生活廣場。時至今日,這些老的紡織品市場早已消失,但它們在特定時期繁榮了許昌的經濟,為南關商圈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