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計劃中,擊敗了蘇聯之後,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河苦


希特勒的軍事戰略才能是有缺陷的,但是他的政治嗅覺太準了,準得可怕!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20年代他的自傳《我的奮鬥》中就反覆提及過這一目標,——“但當我們今天說到歐洲的新領土時,我們首先指的就是俄國及其所控制的僕從國。


希特勒在7月31日伯格霍夫軍事會議上這樣說道——“英國的希望在於俄國和美國。如果對俄國的希望破滅,那麼對美國的希望也將破滅,因為消滅俄國以後就會大大增強日本在遠東地力量。我現在越來越相信,英國繼續進行戰爭的頑強決心是由於它對蘇聯有所指望……因此,必須消滅俄國時間定在1941年春天。”


在1941年6月14日下午的會議上,希特勒對他的將領這樣說道——“我們若是打輸了這場戰爭,整個歐洲就會布爾什維克化,英國若看不到或認識不到這一點,它就會失去霸權,失去世界帝國的地位。此外,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將落入美國的魔爪,它現在還未能預見。但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美國人要在這場戰爭中做一筆極大的生意。

所以說,擊敗蘇聯之後,下一個目標是英國,最後才是美國,這也符合霍斯巴赫備忘錄三步走的計劃。而在希特勒的構想中,日本應該出兵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而不是提前去招惹美國。所以聽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事後,希特勒暴跳如雷,美國的介入讓他的計劃可能要功虧一簣。墨索里尼同樣很失落,聽到消息對他的女婿齊亞諾這樣說道——“這下子可完蛋了。”

而丘吉爾的第一反應則是——“好了,我們總算贏了。”


大唐安西節度使


第一,德國打蘇聯是被逼的,當時的蘇聯已經把重兵壓到邊境上了,德國不動手,蘇聯也要動手了。所以德國在蘇聯還沒有完成部署前下手,這也是為啥開戰一週時間,蘇聯的主力部隊全被打垮,因為蘇聯的邊境都部署的是主力部隊。按正常部署,邊境一線是非主力部隊,要起緩衝作用,主力部隊要離一線100公里以上,因為按照當時的計算德軍進攻速度一天超不過100公里,這樣一但被攻擊,主力部隊有一天的準備。而實際上蘇聯正準備進攻德國,邊境線上全是主力部隊。

第二,如果德國打敗蘇聯,肯定是轉戰中東現場,不會進入亞洲,亞洲是給日本的。雙方是談好了的,以印度為界,印度以西歸德國,印度以東歸日本。中國肯定在日本的版圖裡了。德國不會為中國做任何事。

第三,沒辦法登陸進攻英國,海軍根本沒辦法保證登陸的需要,只能想的是通過空軍的轟炸讓英國主動投降。

第四,敦刻爾克不是希特勒向英國示好,而是進攻速度太快,後勤跟不上,希特勒怕被埋伏,因為衝在了前面的坦克部隊已經是孤軍深入了,大部隊被遠遠的甩在了後面!所以他叫停部隊前進,等待了三天!

很多人在質疑我的第一個問題的觀點,建議喜歡二戰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兩本比較有名的書《第三帝國興亡史》(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美國)。隨便付上關於蘇聯《大雷雨計劃》的百度簡介。歷史的真相在於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去判斷分析。不要人云介雲。特別是一些官方單方面的評說。推薦的兩本書對二戰中重大的現役都有軍事戰役圖以及解密的文件複印本。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45196389


如果蘇聯戰敗,整個歐洲的情況是這樣的:希特勒德國早在攻擊蘇聯前就已經佔領歐洲14個國家,強大的法國不到一個月被德軍佔領;英國倫敦被戈林的空軍炸成一堆瓦礫,已經奄奄一息;西班牙,奧地利以及意大利都是他堅定的盟友,只是墨索里尼的軍隊戰鬥力實在太差,在北非戰場潰不成軍,好在“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及時趕到,他的坦克將英軍從突尼斯一直驅趕到埃及。應該說無論是歐洲戰場,北非戰場,還是蘇德戰場。希特勒德國的軍隊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接下來的目標肯定是聯合日本會師印度洋。

對於此刻的日本來說,在中國戰場,日軍已經佔領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北方部分地區,中國軍隊所控制的範圍僅侷限於西南地區和北方的陝甘寧邊區。

日本接下來的目標應該是徹底擊敗蔣介石軍隊,從雲南廣西進入緬甸,向西拿下孟加拉,印度。

希特勒的德軍應該從中亞地區揮師南下,佔領伊朗,巴基斯坦,與日軍圍攻並佔領印度。

當然日軍進攻東南亞必將與美國發生激烈對撞,日本應該在拿下東南亞後,再聯合德國軍隊共同對付美軍。

在大西洋方向:鄧尼茨的海軍在德國空軍的配合下擊敗皇家海軍,英國被佔領。德國軍隊整合法國,英國海軍橫渡大西洋,對美國東海岸發動進攻。

日本拿下東南亞後,將會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地區與美國海軍展開決戰,這樣美國海軍腹背受敵,日軍佔領夏威夷,向東跨越太平洋,對美國西海岸發動進攻,最終在德日東西夾擊下,美國投降。


揚州二分明月


說出來可能會讓二戰德軍粉失望,因為希特勒還沒有計劃到那麼遠,就算是蘇聯,希特勒也沒打算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擊敗:希特勒一直希望與日本實現會師,從東西兩個方面瓜分蘇聯——他自知蘇聯的可怕與強大,只有讓蘇聯陷於兩線作戰,才有可能撕裂這一個怪物。

為了實現瓜分蘇聯的目標,希特勒實行了“巴巴羅薩計劃”,希望迅速將戰線推進到阿爾漢格爾斯克(Arkhangelsk)和阿斯特拉罕(Astrakhan),也就是所謂的“AA戰線”。這個時候,德國的遠東盟友日本也漸漸走向了軍事上的巔峰,於是無首一開心,與意大利、日本製訂了一個瓜分世界的計劃,這就是1941年軸心國瓜分世界計劃。

就在這個計劃中,德國(拋開了沒用的意大利)與日本商定,戰後兩國以東經70度線為國界。後來雙方又對這條線做出了細化,從葉尼塞河開始,沿著自然邊界一起延伸到伊朗。不過在這個計劃裡,希特勒只是原則性地提出了與北美東部歸德國,西部歸日本,中部則建立一個緩衝區。要注意,這可是軸心國勢力最強盛的時間點,希特勒都沒有真正用心去瓜分美國,為什麼?因為他心裡根本沒指望能走到那一步——如果真的瓜分了蘇聯,再去關心北美的國界如何細化也不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隱語


我們可以來梳理一下希特勒的戰略佈局。

希特勒原計劃是先打敗西歐,迫使英國投降,然後再掉頭向東。但是在擊敗法國後,丘吉爾在辯論中戰勝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使通過鑑定了抵抗的決心。希特勒迫使英國投降的計劃失敗。因此,希特勒認為,英國堅決抵抗的原因在於,後邊有美國的輸血,前邊有一個可能轉向的蘇聯。但是美國參戰還需要時間。因此,只有快速擊敗蘇聯,才能趕在美國參戰前迫使英國屈服。德國在整合了全歐亞的實力之後就可以與西半球對抗。

但是,攻打蘇聯遠沒有速勝,反而非常艱難。因此,希特勒又開始考慮將日本拉入其戰略佈局。要求日本南下牽制美國。希特勒認為,美國會全力對付日本,從而減輕對英國的援助。德日同盟因此誕生。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日本偷襲美國之後,德國急於對美宣戰。在此之前,希特勒很看不起日本,蘇德結盟被日本認為是一種背叛。德日關係很差。

因此,如果擊敗蘇聯,德國的矛頭應該就是英美了。


地緣分析君


在希特勒原先設想的計劃中,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將是中東地區,這一點是有所考證的。希特勒曾多次向在1939年至1942年期間擔任德軍總參謀部部長哈爾德(沒錯,就是那個策劃了巴巴羅薩計劃的一級陸軍上將)提出這一設想,希望在德國擊敗蘇聯之後向伊朗發動進攻以進駐波斯灣,並南下印度洋與日本會師。日本外務大相重光葵也曾在回憶錄中寫道:“希特勒認為,軍隊南下,進攻烏克蘭的高加索地區,就可斷絕英、美在波斯灣方向對蘇聯的支援,並使德國的勢力能夠蔓延至中亞細亞,並南下印度洋,與印度方面的日軍取得連繫。”


當然了,這個也僅僅是設想,希特勒的軍隊在高加索戰役中完敗給蘇軍,這一設想也就成為了泡影。而德國在高加索戰役中失利後仍然不死心,在1942年間整出了一個《中德軍事密約》;以與日本停戰為誘餌,企圖拉攏和引誘蔣介石向印度進軍,將中國綁在軸心國的戰車上。而蔣介石對德國方面回覆稱:“此種提案,決不可能,亦難轉達其意。”回絕了德國提出的這一提議,這一計劃也未能得逞。
當然了,希特勒這麼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徹底的消滅英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當時在中東地區的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等國在1941年前都是親德國家,與德國關係密切;不過英美蘇等反法西斯盟國為了避免親德政權在中東造成可能的威脅,便在1941年暗中操控,迫使這些親德勢力下臺。而伊朗政府和蘇聯是一條船上的人,那麼希特勒如果想和日本會師,那就必須從英美手裡奪得對中東地區的控制權。


而在中東地區被英美顛覆政權的這段時間內,德國已經發動了對蘇聯的攻勢,此時德國根本沒有可能再去抽調空餘兵力和資源進駐中東干涉當地政權;那麼德軍就只能通過佔領蘇聯的高加索地區,並以該地為基點向伊朗發動進攻,在佔領波斯灣之後南下,進入印度與日本會師。而德軍要是想徹底控制高加索地區並集結優勢兵力進軍中東,那麼前提就必須是促使蘇聯投降,將德國剩餘的軍事資源集結起來,利用閃電戰的優勢,一舉擊敗伊朗並將勢力範圍向周邊地區蔓延,最終達到其目的。

但是蘇軍在1942年9月對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展開了攻勢,這使得德軍被迫停下了進一步攻佔高加索地區的步伐,而蘇軍在1943年1月對駐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展開的新一輪突擊使得德軍逐步喪失了對高加索地區的控制權,之後的夏季攻勢則一舉擊潰了剩餘的德軍;至此標誌著蘇聯徹底從戰略防禦轉至戰略進攻,也使得希特勒的計劃成為了一紙空文。


二戰吐槽君


按照希特勒的計劃,擊敗蘇聯之後,下一個目標當然是英國和美國,《霍斯巴赫備忘錄》詳細記錄了這一切。

1937年11月5日下午,希特勒在帝國總理府召開了他上任以來的第一次最高層極秘軍事會議,這是他以元首的身份第一次全面披露發動侵略戰爭的戰略構想。參加會議的有五個人,分別是德國軍事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馮·勃洛姆堡元帥、陸軍總司令馮·弗立契上將、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空軍總司令戈林上將以及外交部長馮·牛賴特男爵。會議從下午4:15開始,一直到8:30結束,大部分時間都是希特勒在發言。元首的軍事副官霍斯巴赫上校擔任記錄,並在會後整理成一份絕密的備忘錄(原記錄稿銷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查獲此文件,經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確認,作為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罪證,稱為《霍斯巴赫備忘錄》。

這次會議確定了納粹德國擴張分三步走的總體規劃:第一步是建立包含所有日耳曼人的大德意志;第二步是為日耳曼人奪取“生存空間”;第三步是走向海洋,稱霸全球。之後納粹的擴張完全是按照這個三步走的規劃進行的,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一、“解放”德意志人

希特勒在會議開始就聲明“納粹德國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為擁有8500萬人的德意志種族,謀求其安全、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空間”。“現在的空間劃分狀況,對維持目前水準的德意志民族構成極大威脅”,而且德意志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有權要求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因此德國的未來最終取決於解決空間之需”。希特勒否定了通過自給自足的途徑,或更多地參與世界經濟的方法,去解決德國的問題,重申“只能在歐洲去尋找必需的空間……而不是到海外去尋求”。這些言論在《我的奮鬥》中早就有了,只是這一次他是以元首的身份進行全面的闡述。

那麼希特勒所說的生存空間是指哪裡呢?其實就是指東歐,包括波蘭、蘇聯等廣大區域。在希特勒的種族觀念中,日耳曼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英國人、法國人)都屬於雅利安人,屬於優秀的民族,神族的後裔,而生活在東歐以及南歐的斯拉夫人則是劣等民族。但是現在斯拉夫人卻佔據了肥沃的土地,納粹要為德意志人奪取生存空間,當然就是要消滅斯拉夫人。

納粹之所以能夠上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利用了德國人普遍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凡爾賽和約不僅要求德國鉅額賠償,還割讓了很多領土。

當時,還有奧利地和捷克斯洛伐克生活著不少德意志人,因此希特勒認為德國需要將他們“從劣等民族的奴役下解救出來”。所以希特勒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吞併奧利地和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德國如願以償的得到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的第一步計劃順利完成。

二、建立大德意志

在當時的局勢下,德國在歐洲有三個主要敵人,英國、法國和蘇聯。由於英國在海外,佔據了海洋,納粹於是把主要目標放在法國和蘇聯身上。

也就是說,德國一開始的進攻方向是波蘭,但是需要防範的敵人則是法國和蘇聯。而德國要最終佔據東歐,就必須擊敗英法,消滅蘇聯。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後來法國投降之後,德國沒有先拿下英國,而是進攻蘇聯去了,因為希特勒的戰略構想就是先奪取歐洲大陸的霸權。另外還有一個現象我們需要注意,法國投降了,但法國並沒有滅亡,法國成立了維希政府,保持著相當大的自主權,並且全世界只有英國不承認維希政府。法國的遭遇跟波蘭完全不同,波蘭那是徹底的亡國了,波蘭人正在被納粹有計劃的屠殺,這些在法國並沒有發生。

法國既然已經失敗,英國也退出了歐洲大陸,那麼就只剩下一個敵人,那就是蘇聯。只有消滅了蘇聯,希特勒的“生存空間”理論才能實現。不過這次會議上希特勒提到蘇聯的次數不多,因為要實現第一步計劃,德國面對的對手是英法,蘇聯要放在後面解決。不過希特勒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必須以快速的作戰行動對付俄國的軍事幹涉。至於這種干涉壓根兒是否可能,鑑於日本的態度,看來大成問題。”當時日本正在醞釀北進,日蘇關係緊張,而且蘇聯還在援助中國抗日。所以,希特勒判斷德國如果對奧地利和捷克動手,蘇聯不會干涉。

三、走向海洋,稱霸全球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到了7月份,希特勒正式提出對蘇聯開戰的戰略構想,巴巴羅薩就在之後的將近一年時間裡成形。當時納粹掌握的各方面的情報顯示,蘇軍不堪一擊。1939年日本和蘇聯之間爆發了諾門罕戰役,這場戰爭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日軍被蘇軍暴揍,實際上蘇軍是慘勝,而且損失超過了日軍。當時有德國軍事人員觀摩了這場戰役,報告就指出了蘇軍的種種問題,並且相信蘇軍在德軍面前不堪一擊。因此,希特勒非常自信,自信到開始設想消滅蘇聯之後的行動。消滅了蘇聯,德國就控制了整個大陸,接下來的計劃就要跟英美爭霸海洋。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參謀部制定了“費利克斯”計劃,該計劃是要在征服蘇聯之後,借道西班牙,進攻直布羅陀。同時德軍還要佔領馬耳他、塞浦路斯、埃及等地中海戰略要地,達到完全控制地中海區域的戰略目的。因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德軍為何要進攻南斯拉夫,進攻希臘。當時德國派了大量的間諜滲透到直布羅陀,摸清了英軍的防禦。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北非軍團也按計劃向埃及發起了進攻。

希特勒的基本構想是消滅蘇聯之後,接下來控制地中海沿岸,瓦解英國的殖民體系。比如從伊朗或者阿富汗向印度出擊。巴巴羅薩行動取得了空前成功,進一步刺激了納粹的野心。德軍統帥部甚至提前制定了德美作戰計劃。德國計劃佔領冰島、巴西、非洲西海岸等地方,作為進攻美國本土的基地。美國情報機關曾經在巴西截獲到一個秘密郵件,裡面有一張秘密地圖,地圖顯示,納粹計劃將拉美國家合併為5個附庸國。黨衛隊頭子希姆萊在講話中聲稱:“到戰爭結束前,當蘇聯最終精疲力竭並被剷除,而英國和美國再也經不起戰火,到那時,我們面臨的任務將是建立全球帝國。在這一戰爭中,我們將把自1938年以來所征服的一切牢牢掌控在手裡,並將其併入大日耳曼帝國。戰爭的目標是使德國成為一個全球帝國,戰爭的意義就在於此,不論它要持續多長時間,不管是五年、六年還是七年。”

當然了,《霍斯巴赫備忘錄》裡主要討論的是第一步計劃,當時希特勒在會議上提出的構想並沒有得到全部人支持。勃洛姆堡、弗立契認為計劃過於冒險,而牛賴特也質疑希特勒對於外交形勢的判斷,三個人很快就丟了官職。1938年,蓋世太保蒐集了勃洛姆堡的新婚妻子當“妓女”的材料,同時指控弗立契是同性戀。希特勒迫使兩人辭職,同時撤換了一批對納粹的事業“不太熱心”的高級將領。內閣也被整肅,裡賓特洛甫接替了牛賴特的外交部長職位。從此,再也沒有人對希特勒的謀劃有異議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德軍最終在蘇聯跟前栽了,第二步計劃未能完成,也就不存在第三步計劃了。



迷蝶夢文史社


  正因為沒有如果,大家就可以很天馬行空的評這論那,誰都很難證明我們順口開河、異想天開的觀點是錯。所以,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不妨隨便說說。

  希特勒是個種族主義者,認為白種人高人一等,他的終極目標,恐怕是建立一個白種人、尤其是日耳曼人至上的新國家、新文明。此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最終會跟日本盟友反目。

  希特勒在一九四一年夏季向蘇聯發動侵略戰,名為「巴巴洛撒行動」(又稱「紅鬍子行動」),在年底以失敗告終。

  過去許多反析指出,因為日本侵略軍未能在數個月之內徹底征服中國,不能抽調關東軍精銳去北上入侵蘇聯。如果希特勒打跨了蘇聯的話,下一步應該是入侵西亞,控制這片石油重要產區。德國甚至可以協助日本徹底征服中國,又與日本在印度會師。如此,則歐亞兩大洲都在軸心國掌握之中了。

  如果德國侵蘇大勝,整個東歐都會成為軸心國勢力範圍,北非戰役的形勢又要改觀。一九四零年叫停入侵英國的「海獅行動」亦勢必重啟!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日本不能迅速征服中國,影響到德日不能在兩線夾事蘇聯。德軍侵蘇失敗,又影響到中東北非的石油產區爭奪戰,影響到德國不能再攻英國本土;便又影響到東南亞的戰局,德日大有可能在印度會師!

  單問希特勒在東線打敗蘇聯後的下一步,則增兵北非戰場、西線重啟侵英、加速印度會師這幾著棋都有可能。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餘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並與我溝通交流。


潘先森說


希特勒根本不可能短時間內徹底擊敗蘇聯,以蘇聯的國土面積和縱深情況來說,即使希特勒擊敗蘇聯西部的主力,在東進的過程中依然會遭到蘇聯的猛攻,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在侵華戰場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到1938年武漢會戰之後就停止不前了,不是他不想再進一步的侵略,而是深入太難了!

所以,希特勒不可能完全擊敗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希特勒都將和蘇聯進行持久戰爭。

既然是天馬行空,說希特勒擊敗了蘇聯,那縱橫就跟大家來嘚吧嘚一下吧!

能夠取得和平的情況下,必然需要進行消化和調整

在二戰之前,德國的人口不過6600萬,加上侵佔的奧地利、捷克蘇臺德地區等德意志人口總數也就八千萬,儘管希特勒在二戰中動員了上千萬的士兵,但是後續其實已經很難維持了,應徵的士兵年齡越來越小,再打下去,估計德國都會出現人口危機。

實際上二戰結束後,東德和西德人口總計也就五千萬,甚至還一度出現人口危機。

想一想,德國想要打敗傳說擁有1700萬陸軍的蘇聯,德國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所以,戰勝蘇聯後,德國必然進行調整,將侵吞的大片國土進行消化,然後繼續宣揚新的大日耳曼計劃,大西歐共榮等理論,使新成立的歐亞大陸上的超級巨無霸能夠迅速整合。

攻打英國絕非明智之舉

調整過後德國的方向也不可能是英國本土,在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中,德國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反而使空軍遭受很嚴重的損失,在不列顛空戰中,正是德國最巔峰的時期,無論是士氣還是裝備都不比德國虛,然而希特勒還是不敢貿然發動對英國本土的登陸作戰,而是以空軍進行試探,如果取得制空權才進行進攻,事實上,希特勒最擅長的還是閃電戰,經過幾個月的空戰,你的戰略意圖早就被人摸清了,根本做不到出奇制勝。

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是不允許打敗仗的,一旦出了敗仗,辛辛苦苦努力的成果頃刻間化為烏有。

這一點在法國拿破崙時期就是這樣,拿破崙和希特勒一樣,都是曾經站在世界巔峰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拿破崙站的是真正的巔峰,那個時候美國還不怎麼樣,沙俄也沒有徹底崛起,英國還不是日不落,相比之下希特勒要難多了,要面對的敵人實在是太多太強,每一部都是如履薄冰。

然而就是這樣,強大如拿破崙在滑鐵盧敗北後,那就真的下課的,曾經的法蘭西帝國倒塌,拿破崙建立的歐洲體系瞬間土崩瓦解,希特勒深知,自己要是失敗的話,連一個流放的小島都不會有,所以他最後死在了地下室中。

因此,接下來的每一步,希特勒都會小心翼翼,攻打英國絕非上策。

希特勒一定會將戰略重心放到亞洲的侵略上

很多人的想法是,你看希特勒連蘇聯都征服了,回手肯定和英美作戰,這種思想希特勒是不會有的,他一定是大談和平,在亞洲中東這片土地上進行支援掠奪,然後和在北非的連成一片,這樣就是曾經的奧斯曼土耳其plus版,橫跨歐亞非,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口都將是巨無霸的典型。

當然,英美也不會給德國發展的機會的,問題的關鍵如果蘇聯都敗了,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大國,敢不敢動手,敢不敢登陸還是一回事。

當然,我們也只是紙上談兵,真正的戰場上戰局變化多端,一個優秀的統帥在於能夠根據局勢調整最優的外交和軍事策略,在閃擊波蘭之前,希特勒做得都不錯,在入侵法國後,德國這個戰爭的小毛驢就有點拽不住了!


史論縱橫


希特勒的計劃是和英國談判,讓英國人妥協,承認德國的既得利益,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德國和美國是有外交關係的,並且希特勒一直討好美國,希望美國在歐洲事務上保持中立。然後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征服蘇聯,把蘇聯變成德國的殖民地,獲得德國沒有的大量資源,石油。然後和中國結盟,以幫助中國現代化建設名義,向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可惜由於英國的不屈,蘇聯拼死抵抗和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節節敗退,使希特勒的全盤計劃全部落空。只能和日本這種也沒有資源的國家結盟,然後被日本拖下水,去對抗美國,以至於全盤皆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