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讀書我們就老了

再不讀書我們就老了

一隻海馬:再補讀書就老了

這幾天剛好看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先分享幾點報告的要點

  • 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讀書量7.78本,其中紙質圖書4.66本,電子書3.12本。
  • 10.2%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以上的紙質圖書,5.4%的國名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的電子書。
  • 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其中49週歲以下中青年群體是數字化閱讀行為的主要人群,其中49週歲以下中青年群體是數字化閱讀行為的主要人群
  • 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

這讓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個數據:“我國國民每年人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數據的真假我不做考究,只是列出來參考。但從個人出國旅遊看到的情況看,中國人的書籍閱讀量還是普便偏低的,大家如果留心觀察下,我們外出旅遊,比如坐飛機,如果旁邊坐的是外國人,那麼很有可能他會看書,而旁邊的中國人則是在玩手機,中國人是有多不喜歡讀書呀!

不願意讀書,總有三個理由

  1. 沒時間:這個理由幾乎是萬能的,到哪都適用,但是,我們真不會沒時間刷朋友圈,你懂的。
  2. 記不住:這個還真是說到點子上了,因為很多覺得看了之後也記不住,就乾脆不看了,其實是缺少系統的學習方法。
  3. 看不下去:這個原因會複雜一點,既有看不懂的因素,也有記不住的因素,當然還有可能是用不上的原因,關鍵還是要學以致用。

讀書之道:快樂學習,系統記錄,積極分享

  1. 保持快樂:快樂,是對抗大腦遺忘功能最有效的方式,也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有人看單詞書就用了類似方法,他算出假設他考完GER之後將會得到多少工資來推算出,他每背一個單詞將獲得多少收入作為對自己的激勵,這樣他每天都能從背單詞的學習中賺錢,而賺錢對他是快樂的,這就來勁了。類似的方法有很多,我想聰明的讀者一定有更好的方法。
  2. 系統記錄:前面有提到記不住的問題,這裡說下記住的方法,一定要寫下來,寫下來,寫下來。寫下來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古法推崇用的是筆和紙,互聯網時代這就out了,現在我更推薦用各種XX筆記軟件記錄下來,一是打字對現代人來說使用更加方便,二是電子文檔方便後期尋找資料時進行檢索,三是現在市面上文檔記錄的軟件非常多,而且PC和移動端可隨時同步,非常方便。
  3. 積極分享:如果你願意讀書的收穫分享給別人,那你將收穫更多,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讀書之術:拿到一本書,從哪裡開始?

  1. 看作者:好的作者值得你花精力去了解作者本人,瞭解作者的成長經歷,寫書的歷史背景,有沒有其他的著作等。
  2. 看評論:一般現在的書籍都會有很多書評,通過書評也可以瞭解不同的人是怎麼解讀這本書的,這樣也可以側面評估該書對自己的價值
  3. 看目錄:一本書的目錄一定是作者精心編排的,研究書的目錄可以快速瞭解作者的寫作思路。
  4. 讀兩遍:我建議一本書至少讀2遍,第一遍叫速讀,目的在快速掌握知識的概況。第二遍叫深讀,目的在於核心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
  5. 記筆記:記筆記的過程伴隨著深度閱讀的,及時地記錄核心知識點和自己的思考
  6. 寫心得:這個屬於高級技能,你要內化你學到的知識,從自己的生活,工作尋找案例,輸出你的理解。
  7. 勤分享:我一直認為,想法只有分享了,才能擁有更多。

挑書很重要

很多人讀書就喜歡什麼書隨便來一點,而我更建議是認真地挑書來讀,選對書,你就成功了一半。畢竟學錯東西是很可能走火入魔了的,科學挑書可以帶著以下幾個問題去思考:

  1. 我想解決什麼問題?
  2. 解決這些問題有哪些專家,他們出過書嗎?
  3. 這個領域有沒有前輩推薦的書單?

讀書的其他一些思考

Q1:書要完整讀完嗎?

A1:完全沒必要,我認為大部分的書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所有隻要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何必追求一定要讀完呢

Q2:可以同時看多本書嗎

A2:可以,同時多本可以讓自己在閱讀某本書進入疲倦期後,可以讓自己留有轉移的空間,保持學習興趣。

Q3:電子書還是紙質書?

A3:我是建議用電子書的,最重要是方便,隨時可以查閱。

讀書一生,一生讀書

讀書,對大家來書真是很苦的一件事,很多人一畢業幾乎就發誓再也不回學校去了,但是我相信真正的閱讀是從畢業的那一刻起開起的。讀書是一個人一生最廉價的投資,幾十元的一本書,你就能獲得別人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驗,和樂和而不為呢?所以就從今天就開始讀書,春哥有首歌叫《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我想說的是“再不讀書我們就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