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大概以及老而学易的情况

周易包氏学之 孔子与易

孔子生平大概以及老而学易的情况

周公与易的关系,我们会在其它章节重点提到,此不多论。不过,为了辨别孔子与《周易》、《易经》与孔子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我们不得不对孔子了解一番。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祖先为扎防叔,扎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生孔子。

孔子的生平,《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史记。孔子世家》有详细的记载:

一,“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孔子的早年生活十分贫贱,长大些靠什么谋生呢?一是季氏史,二是司职吏。史为搞记载一类的文职,主要干什么呢?料量平。料为斗米,量为量多少,平为平衡,综合起来意思就是管理粮食账目的。司职吏是有专门职务的官员的称为。孔子当司职吏干什么的呢?畜蕃息。畜为猪牛羊马之类的统称,息为作息,蕃为草垛子,如此我们明白,孔子的官职也是很卑微的职务,也就是打理草料之类的事物。

二,孔子十七岁,鲁大夫孟禧子考证孔子为商汤后人,并且对孔子评价很高,孔子由此受到重视。孟禧子死后,其子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十五志学。

三,鲁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岁。齐景公与晏婴来鲁,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为何称霸——三十而立。

四,孔子三十五岁。造访齐国,“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年老不能用孔子,孔子返鲁——四十不惑。

五,孔子将近五十岁,“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五十知天命。

六,孔子五十至五十六岁间,“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风生水起,春风得意,人生巅峰。

七,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行摄相事”。齐人“闻而惧”,使计离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八,孔子六十岁左右,造访郑国,有人对孔子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六十耳顺。

九,孔子七十岁,弟子冉有为季氏将师战败齐国的进攻,孔子由此被迎归;“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七十从心不逾矩。

十,“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享年七十三岁。

学问一道,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自己独到见解,五十岁开始修订《诗》、《书》、《礼》、《乐》。哀公十四年,孔子因史记而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作《春秋》的态度,是“笔则笔,削则削”。历代史记,皆是历史的实录,到了孔子,随意损益,对乱臣贼子行口诛笔伐之事,“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自己也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对于易学,“孔子晚而喜易,序‘象’、‘彖’、‘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易道深矣,可惜孔子已至暮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虽然没有大成,但却是小有成就。

“夏礼我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我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脩》“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句话有些让人费解——征是前往之意,观文辞似乎当为“证”明之意,为何却“征”呢?其实这是误解。之所以“不足征”,之所以“文献不足”,是前往探寻的结果。

孔子于夏地杞,“吾得夏时焉”——建寅历;于殷地宋,“吾得坤乾焉”——《归藏》易。两者“一文一质”,“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就是纹饰。质就是本质。一个注重外表,一个注重内在。过于重视外表,就会如荒了的田野;过于重视内在,就像“史”记载流水账一样味同嚼蜡。夏礼过于“质”,殷礼过于“文”,再加上文献不足,征(前往搜集资料)也是白征。

对比夏礼与殷礼之后,孔子认为“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周就是遵从《周易》的思想。《周易》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可以用来教导“君子”。

《论语。为政》子张曾问:“十世可知也?”孔子答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礼就是理,就是易,需要遵从的道。殷的道是对夏的继承,周的道又是对殷的继承,谁继承了周的道,必然名垂青史。

“十翼”并非孔子所作,这已经形成共识。《帛书易》的“序”最为接近孔子传易的实际状况。毫无疑问的是,孔子对于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周易》得以继承并广泛传播,孔子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