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難,融資貴」不應該成爲民營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融資難,融資貴”不應該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融資難融資貴

前幾年,我國為應對“錢荒”,就出臺了一個四萬億的政策,大部分資金流向哪裡,大家心知肚明,時至今日仍然成為大家口中的詬病。昨天,李總理在浙江台州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現在許多銀行內部事實上存在一條“隱形線”:給國企貸款出了風險責任輕,但給民營企業貸款出了風險問題就大了,所以不樂意給民營企業貸款。融資難融資貴成為阻礙民營企業的絆腳石,事實上真的是銀行捨不得貸款給民營企業嗎?

除了政策性銀行,剩下的銀行最終的目的是什麼:盈利。民營企業需要為每位員工負責,同樣銀行也要替每位投資的股東負責。相同一筆貸款,如果放給國企和民業,哪個的風險更高?在魚龍混雜的社會里,有專門的一群人就盯住銀行的疏忽,趁機假借貸款名義騙取銀行資金,小到個人套現,大到公司跑路,假合同、假公章、虛假交易,真的讓銀行日防夜防。相反國企在哪個地區都是香饃饃,僧多粥少,不說資質,但憑這一點就成了一半,加上後面關係和以後的發展方向,都是有利於銀行的各方面。

以前有錢可以亂花,現在有錢沒錢都要省著用。時代不一樣了,過去一個小小的企業主,單單憑一張營業執照就可以放下款,信用卡的額度也高得離譜,那時銀行只負責發放貸款擴大業務,各大銀行為了爭奪市場設計出五花八門的產品投向外面,最後石沉大海。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逐漸暴露出問題,風控在後面擦屁股。可憐的企業仍幻想著以前的經濟環境,就說今天的融資難融資貴,要知道基準利率已經三年都沒有調了,美國已經是第8次加息了。我們堅持不加息,就是要降低企業的成本去活躍市場,不僅僅是利率方面,在稅和費的方面都在不斷利於企業降低成本優化方面發展,但貌似企業發展的方向不太對,基本都是投向了房地產行業,除了建房子還真的不會幹別的東西,美國對我們出口商品進行強硬徵稅,顯得我們真的什麼都不會,連像樣的幾家本土企業都跑到別國去上市了,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沒卵用。企業自身有問題就說資金不夠,說銀行不給錢,未免有些無理取鬧了。真正的有能耐企業決不會因為這樣的小小問題就被難到。

大家都是這個經濟上趨利避害的人,不幫你未必不是好的事,幫你就有可能兩敗具傷。銀行也是經營風險的機構,多少也是有把握才會放貸款。今年上面是有下發對於小企業扶持的

政治任務的,額度有限,條件也要有,是優先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