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城乡联动,让黄桥“副中心”展翅腾飞

黄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晓云介绍,该镇根据村组原有格局,设置了村居(社区)大网格、村居民小组小网格,把辖区内的居民全部纳入网格中。

针对小城市征地拆迁中,来自本镇多村的农民安置在同一小区,不同项目区居民同住一幢楼的现实,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城市新社区管理办公室,涉及村居干部为成员,原村组(中心户)长、片区联防队员为网格管理员,实行原所在村居和现居住社区的双重管理,增强动迁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窗式”受理让百姓办事少跑冤枉路

“我今天是来交水电费的,以前办这些事,要跑好几家单位,有时候资料没带齐,还得跑好几趟。现在好了,一个窗口就能将事情办完。”日前,在黄桥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上海花园10楼住户周红娟告诉记者,她对窗口周到的服务及服务效率和态度都很满意。

黄桥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刘景春介绍,便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今年元月2日正式对外服务。为方便群众办事,他们在窗口醒目位置设立了业务办理指南,设置群众等候、休息区等。同时,完善办理流程、限时办结等制度,让前来办事的群众享受面对面、零距离的贴心服务。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桥镇党委书记耿元进说,改革创新是推进建制镇建设和管理的强大动力,该镇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引擎”作用,在社区管理、简政放权、公共服务、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实质突破,有效激发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试点工作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便民服务中心代表镇政府,统一行使承接的299项市下放权力事项和90多项镇区内公共服务事项,实行“一窗式”办理。通过推行“网上办、快递送、不见面”,实现“群众跑腿”向“信息跑路”的逐步转变。同时在4个副中心集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选派工作人员为辖区群众提供130多项便民服务。65个村居都设立了村级综合服务平台,让群众坐在家中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通过政府引导性投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黄桥部分路桥、安置房等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T模式成功实施。加强城市经营,通过农发行、南京银行、浦发银行等多渠道融资,为黄桥小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同时,注重农村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组建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农村产权交易在2016年全省乡镇考核中排名第二。

宜居宜业宜游催生和谐魅力新城

在小城市建设中,黄桥镇融入“文化元素”,积极打造文化名镇、红色重镇、琴韵小镇,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先后建成景点16个,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被评为“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目的地”和“第二届中国最具价值文化旅游目的地”。

黄桥镇创成“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黄桥战役旧址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开放韩秋岩故居、裕泰和茶庄、朱履先中将府、丁文江纪念馆等古建筑,黄桥老街已成为全国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启动“琴韵小镇”建设,目前已实施乐器博览中心、产业园区间路、乐器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华歌吉他、诗帝堡钢琴等项目,音乐生态湖已建成运营,黄桥镇成为江苏省首批25家特色小镇创建单位之一,央视四套《记住乡愁》、央视二套《聚焦两会》和《交易时间》等作了专题报道。

祁巷村抢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加快建设生态、休闲、宜居、美好新农村,着力打造留得住乡亲、乡情和乡愁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实现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等。

如今,一个充满魅力、宜居舒适的美丽新城正在黄桥域内蓬勃崛起。耿元进表示,黄桥镇将抢抓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江苏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更广范围实现规划引领、更大力度推进产城联动、更高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努力把黄桥建设成为辐射带动泰兴东部区域60万人口的区域性小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