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記丨宋帝行宮-福州林浦泰山宮

林浦泰山宮

久聞福州有個宋帝行宮,即榕城十八景之一的林浦泰山宮,由於地處比較偏遠,遂一直沒機會去。直到近日,整理照片時才發現榕城十八景還有幾個地方未曾拜訪呢,於是考量了一下,決定去看看這個宋帝行宮。

日行記丨宋帝行宮-福州林浦泰山宮

剛開始出發,還是早晨,天氣微涼。於是我便踏上公交,開始了今天的計劃,由於沒有直達的公交,便在白湖亭公交站下車,換乘57路公交直達末站--廉江村。可是天公不作美,剛從白湖亭上車,便下起了雨,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我不由地聯想起南宋益王趙昰那時的情境,此時的雨彷彿和當時的景很相應,我頓時彷彿穿越,有種身臨其境的錯覺。

日行記丨宋帝行宮-福州林浦泰山宮

剛下車,踏著地上的雨花,穿過濂江書院,便看到了這個西轅門,順著門望去,有幾個人坐在石階上,我朝著他們走過去,他們背靠著大門緊鎖,我四處查看了下,頂上這個圖騰倒是有幾分意思。

日行記丨宋帝行宮-福州林浦泰山宮

不過卻怎麼也看不出這是宋帝行宮,於是向坐著的人詢問了下:您好,請問這是泰山宮?沒有聲音應答我,只是有一個人用手指了下旁邊的小門。於是我帶著疑惑,往下走了下,首先看到的“天后宮”三個字,我懷著疑惑的心情準備踏進,突然看到門旁邊立著“林浦泰山宮”的石碑,於是我便大步邁進小門。

日行記丨宋帝行宮-福州林浦泰山宮

從這個小門直進,看到的是供奉“海上女神媽祖”像。再從左邊的小門穿過,是泰山宮的正殿。

日行記丨宋帝行宮-福州林浦泰山宮

旁邊有個高臺,頂上的穹頂鑿三方藻井,實在精美絕倫。

日行記丨宋帝行宮-福州林浦泰山宮

由於雨天,加上泰山宮內部光線暗淡,且好像在裝修,有點雜亂,遂沒有停留太久。

【相關】

宋德二年(1276年)二月,蒙元攻陷臨安,擄去恭帝,西湖歌舞休矣。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等大臣護從年僅9歲的益王趙昰、4歲的廣王趙昺,並趙昰之母楊淑妃,率軍民三十萬由海道來閩,從邵岐渡登陸,入林浦村,削平臨江的山頭建"平山堂"駐蹕,屯兵九曲山。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城內垂拱殿登基,稱端宗,改元景炎,以平山堂為行宮,升福州為福安府。不久,前赴議和受拘的文天祥也從元營出逃,至福州林浦督師演兵,與群臣共圖匡復。奈何十一月,福安知府獻城而降,行朝被迫退回林浦,元兵追逼不懈,致林浦村不能踞守。十多天後,趙昰一行離別林浦,再度乘船浮海,逃奔粵地。景炎三年(1278年)4月,11歲的端宗在廣東碙州遇颶風驚悸成疾而亡。繼立趙昺為帝,改年祥興。11月,文天祥被擒。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退守崖山海域的宋軍與元軍展開最後一場激戰。宋軍大敗。陸秀夫負7歲的帝昺蹈海殉國,楊太后亦赴海死。張世傑突出重圍,覓帝后不獲,風雨中舟覆溺斃。宋遂亡。

建築佈局

泰山宮坐北朝南,由正殿、大王殿(即總管殿)及天后宮三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正殿前建門亭,巍巍然於高臺之上,兩側砌石階供拾級踏步。亭中雀替懸鐘,樣樣精細。朱門檻窗上浮雕花卉與系列人物故事。穹頂鑿三方藻井,正中橢圓的,繪刻"雙龍戲珠",左右擁衛著"丹鳳朝陽",作四方形;一工一筆均極優雅秀美--消沉歸消沉,"王氣"仍不可或缺。

宮前相隔百米對稱處,各建一木構牌坊為東、西轅門,六柱、歇山頂,上覆青瓦,半月形滴水。小巧簡約,素樸靜美。轅門前方,又以石板欄柱砌出兩道可供通行的小橋。橋遭破壞後經修補,保留的原跡不足一半,倖存的石頭們仍無怨地迎來送往,只是佇立太久,終不免"沈腰潘鬢消磨",欄板和柱頭的浮雕皆已漫漶。像是某種呼應,橋邊亦各有老榕一株,為元代所植,長了七百多年,養出冠蓋參天的古樸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