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村霸毆殺老寡婦,搶奪良田!母子受冤枉,城隍顯靈!

冤獄

福建省蒲田縣有個王監生。王監生家境豪富。他依仗權勢橫行鄉里,成為當地的一霸,五里三村幾乎沒人敢惹他。

在村東,有良田百畝,其中的九十五畝已經屬於王監生,只有五畝屬於一位姓張的老寡婦。王監生野心勃勃,要將這百畝良田成方成塊,就事先賄賂買通了莆田縣知縣,然後偽造了一份地契,把張寡婦那五畝良田也據為己有。張寡婦不服,狀告到莆田縣大堂。縣令以偽地契為據,把這五畝良田斷給了王監生。

民間故事:村霸毆殺老寡婦,搶奪良田!母子受冤枉,城隍顯靈!

張寡婦哭天嚎地,欲訴無門,心中鬱憤難平,每日裡堵住王監生家大門,痛罵不止。王監生不堪忍受,用金錢買通了鄰居的一名惡少,乘張寡婦大罵之機,將她打死。他又耍弄詭計,使人去通知張寡婦之子張泗強,說他母親暈倒在地。當張泗強跑到母親身邊,王監生事先埋伏下的爪牙一擁而上,將張泗強擒住,異口同聲地說他打死了自己的母親,並將他捆綁起來,交到官府。又指使這些人去作偽證。

莆田知縣已經成為王監生的黨羽,他們沆瀣一氣,已經幹了不少壞事。如今,他掌握了所謂的證人證據,就更有恃無恐,對張泗強嚴刑拷打、百般折磨,逼供誘供,促其誣認。張泗強不勝毒刑,只求早死。於是,他承認了毆殺母親的罪行。莆田知縣立刻將他定成死罪,呈報上司,只待凌遲處死。

當時的浙閩總魯,是蘇昌先生。蘇先生看了呈文,對此案產生了懷疑。蘇先生認為:張泗強縱然是個不孝逆子,他毆打母親,也只能侷限於自己家裡,怎麼可能在大庭廣眾之間、眾目睽睽之下,把生身母親活活打死呢?再者,驗屍報告聲稱,張寡婦被打得遍體鱗傷而死。兒子打死母親,很可能出於一時失手,怎麼可能被打成遍體鱗傷呢?據此,他指令福州、泉州兩位知府聯席重審此案。

會審在省城福州城隍廟開庭。這是一樁奇案,聞訊前來旁聽的百姓很多,城隍廟被擠得滿滿當當。兩位知府事先聽信了莆田知縣的讒言,本已早有成見,加之張泗強已經供認殺人罪,又有充分的證人證詞,足以認定。審判結果,依然是維持原判,凌遲處死。赫令將張泗強押回死牢。

張泗強臨出殿門,突然回過頭來,嘶聲吶喊:“城隍爺呀,城隍爺!我們張家母子遭此奇冤大枉,你卻安然靜坐,一點兒反映也沒有!你算個什麼城隍?白吃了莆田百姓的祭祀酒肉!你於心有愧呀!於心何忍?”喊聲未落,城隍廟的西配殿轟隆一聲坍塌下來,頓時塵埃蔽天,一片混亂。兩位知府認為:此殿年久失修,粱柱腐朽,倒塌不足為奇,並不介意。喝令衙役將人犯迅速押離現場。張泗強被推向殿門,突然,尺殿兩惻的兩個泥胎神將自動奔向門口,以手中的大棍橫叉在殿門之前,阻擋住去路。旁聽的百姓在廟院裡騷動喧譁,呼喊此案必有冤枉。那福、泉兩州知府也嚇得毛骨悚然、渾身打戰。他們不得不答應日後重理此案。

民間故事:村霸毆殺老寡婦,搶奪良田!母子受冤枉,城隍顯靈!

後來,經過認真的調查重審,王監生僱傭的打手、爪牙、偽證人紛紛落網,由他們的招供中,充分揭示了王監生的明謀、莆田知縣的貪髒枉法。於是,將莆田知縣、王監生繩之以法,論罪抵償。無辜受害的張寡婦得以昭雪,良田歸故主,張泗強無罪釋放。從那以後,城隍廟的香火更盛,祭拜者絡繹不絕。

假清官

嘉興人宋某,官居福建仙遊知縣。

宋某為官嚴正廉明,辦案鐵面無私,得到仙遊縣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自己也很自負,以包龍圖自比,仙遊縣某村,有個王監生(和上文不是一個人,監生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生簡稱,相當現在於名牌大學畢業生)。這王監生為富不仁,與他的佃戶之妻有姦情。兩人情投意合,難捨難分。只嫌這佃戶整天呆在家裡太礙眼。

那一天,佃戶偶爾走在集市上,一位算命先生把他招呼住,對他說:“觀先生之氣色,大有發家致富之徵兆。不過,您若是滯留家鄉、眷戀故土,則空度流年,不會有多大出息,您若要發跡,必得遠走高飛,浪跡江湖,方可成其大業。好男兒志在四方,您萬不可坐失良機呀!”佃戶年輕,久懷壯志,不滿於佃耕。算命先生的這番話,正愜心田。於是,他把將要遠走高飛以圖大志,傾訴給佃主王監生。沒想到,王監生不但鼓勵他、支持他,而且主動借給他白銀百兩,作為他到四川去做生意的資本。佃戶感激涕零,表示絕不忘王監生的恩德。殊不知,這正是王監生事先買通了算命先生,要弄的一招兒詭計。

民間故事:村霸毆殺老寡婦,搶奪良田!母子受冤枉,城隍顯靈!

且說那佃戶出外謀生,一去就是三年,毫無音信。不久,村裡就散出流言,說王監生為了長期霸佔佃戶之妻,把佃戶暗害了。所謂佃戶出外經商,純屬掩人耳目。仙遊知縣宋某對王監生私通佃戶之妻一事早有耳聞,如今又風聞佃戶被王監生害死,義憤填膺,立志要昭雪這樁冤案,只愁沒有確鑿的證據。

那一天,宋縣令因公出巡,歸程的路上,偶爾路經某村,忽而有一個旋風在他的官轎前盤旋不去。宋知縣命令追蹤這個旋風,漩風轉來轉去,鑽入了村頭兒上的一口枯井。宋知縣馬上命衙役下井勘察,結果,從枯井起獲了一具男屍.....進入下面,瞭解更多,可閱讀全部故事。原文標題是

“假清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