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治霾“打法”有变 精准调控将迎考验

今冬治霾“打法”有变 精准调控将迎考验

10月15日,华北平原上的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多个城市遭遇了今年秋冬季比较严重的雾霾侵袭,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它的到来足以提醒人们,即将进入一个雾霾防治的严峻时刻。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日前也已印发,特别是基于污染排放绩效水平实行差别化管理落实错峰生产的要求,让今年秋冬季的治霾显得与以往不同。

具体分析刚刚过去的这次雾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指出,除了气象因素,本地排放NOx(氮氧化物)和区域传输SO2(二氧化硫)的二次转化,是推高北京市PM2.5浓度的化学成因。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上一次由臭氧导致的重污染天气是在6月23日,由PM2.5导致的重度污染发生在4月29日。虽然北京市民们已经在100多天里暂时忘掉了雾霾,但雾霾并没有“彻底离开”。用专家的话来说,只要源头污染物一直存在,雾霾就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每年秋冬季,都是京津冀地区雾霾高发季。因为秋冬季节大气结构相对稳定,容易形成静稳天气,这是雾霾容易发生的气象因子。而进入供暖季后,北方地区燃煤的排放也会相对增加,所以发生大范围雾霾的可能性也会逐渐升高。

那么,今年秋冬季的空气质量形势如何?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就此表示,今年秋季,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偏好,接近去年同期;预测今年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冬季风强度弱,不利于冷空气扩散南下,大气污染扩散条件较去年冬季偏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也表示“今年冬季有可能会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会面临一个相对的一个暖冬,这是造成季节性大气污染的一个非常重要气象因素”。

“天帮忙,人不懈怠;天不帮忙,人更需努力。”继京津冀区域首次开展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之后,包括清洁能源替代和错峰生产等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在2018―2019年秋冬季将会继续实施。刘友宾强调,今年将重点高排放行业错峰生产作为狠抓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由于今年攻坚行动强调严禁采取“一刀切”方式,提出要基于污染排放绩效水平实行差别化管理,围绕错峰生产的相关措施如何落地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对此,刘友宾表示,对各类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未达到排污许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造任务的,加严要求,全面采取错峰生产措施;对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要提高限产比例或实施停产。所以,严重污染企业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要按照错峰生产要求该停则停,该限则限;

与此同时,对行业污染排放绩效水平明显好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环保标杆企业,包括治理水平全面达到超低排放的,使用天然气、电、电厂热力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或热源的,可不予限产。涉及供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或危险废物等保民生任务的,应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

京津冀周边区域2018-2019年秋冬季治霾攻坚行动要求相关各省制定重点行业差异化错峰生产绩效评价指导意见。各城市要结合本地产业结构和企业污染排放绩效情况,制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到企业具体生产线、工序和设备,并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措施。

“错峰生产清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调整。在实施时间上,各地可根据采暖期月度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适当缩短或延长错峰生产时间。”刘友宾说。

更加强调科学施策、精准调控,成为今年秋冬季治霾的一大特点。刘友宾讲到,进一步增强错峰生产调控的精准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引导企业主动开展深度治理,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有更多的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经济日报 记者:曹红艳 责编:李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