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车日”变“无感日”,是国人的悲哀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今年的无车日总体显得有些淡。我梳理了一下全国关于无车日的公开报道以及交通主管部门的官网发现,许多地方并没有发布“无车日”倡议性的文件,能采取划定无车示范区域,限制机动车通行,封存了公车等措施,积极响应无车日的地方,少之又少。“无车日”变“无感日”,这是一个悲哀,同时也引人思考,中国到底需不需要“世界无车日”?

“无车日”发源于欧洲,这样的活动并不是盲目地排斥汽车、拒绝汽车,而是人类对汽车文明的一种反思。

汽车进入家庭,为人们带来了快捷、舒适、自由……但私人小汽车洪流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收益,而且是巨额的代价:为了保障汽车的通行,道路大量修建,但是道路修建的速度永远也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城市路修得越长越宽,但车却越来越堵;汽车的普及使得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与日俱增,能源危机成了人类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小汽车更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激增,成为全球变暖的一个罪魁祸首;自汽车发明以来, 全世界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已逾3千万人, 比同期战争死亡人数还多。……

私家车普及的负面效应使得许多发达国家从放任私家车数量膨胀的“弯路”上回头,转而加快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使用,倡导强调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而“无车日”正是普及新城市交通理念、构建新汽车文化的一个手段。

对中国来说,“无车日”并不是一个超前的理念,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汽车特别是私家车以高速度在国内普及,虽然中国还没进入汽车社会,但汽车社会的“负效应”已逐渐显现:为了迎接汽车社会的洪流,中国近年道路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大量土地被侵占,有统计表明,中国的道路总面积已经和山东省的国土面积相当,这意味着我们的国土上有山东省那么大块的地方被水泥和沥青所覆盖;汽车是中国城市环境的“杀手”,世界银行认定的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中国目前的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居不下,仅在2016年,中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64.3万起,同比增加65.9万起,上升16.5%。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2846起,造成63093人死亡、2264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1亿元;中国汽车总量的猛增使得中国的石油消耗也随之猛升,中国早已从一个石油出口国转为进口大户,能源警钟频频响起……

世界“无车日”变“无感日”,是国人的悲哀

可见,中国到当然需要“世界无车日”,我们固然不能把消除汽车文明的种种负面作用都寄托在“无车日”上,毕竟,作为一种公众参与活动,它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它的精神意义大于物质效果。但不管怎样,“无车日”进入中国,还是具有一种启蒙意义——它启发了中国人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反思,启发了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让中国在跨入汽车社会的之时,多一份理智,多一份自省。

“无车日”变“无感日”,是国人的悲哀,“无车日”活动为何在国内难成气侯?这是因为,近些年来,“无车日”的倡议大多发起于民间,缺乏来自政府层面的筹划,期望,更多的城市管理者能改变对于“无车日”的忽视,将“无车日”作为构建城市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充分加以重视,让“无车日”能在中国遍地生根开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