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腦CT讀片不難,當然,也不是輕易就會的。CT讀片需要對解剖和病理的識別進行培訓和指導,同時也要結合影像學對比度的基本知識。《急性卒中溶栓治療》對這一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

如何進行急性腦卒中的CT檢查

CT首先應當進行無對比劑的快速掃描,以減少運動偽影的產生。正確的頭位至關重要,可以避免掃描層面的傾斜。如有必要,可以對有運動偽影的層面重複掃描。骨骼密度高常會產生偽影,這可能會影響後顱窩的腦幹下部的可視性。單層掃描應首選連續螺旋掃描。

如有頭部創傷的話,為了發現顱骨骨折、硬膜下積氣或積血、鼻腔及中耳積液,應當加做骨窗。如懷疑有新生物或局部感染而沒有MRI檢查時,可能需要對比劑增強掃描。

當懷疑有顱內大動脈閉塞需要動脈介入的情況下,在非增強CT檢查後應立即進行CTA檢查。非增強CT掃描的快速識別可以使得溶栓啟動與CTA同時進行。

對CT發現的詮釋

急性腦卒中患者在非增強CT(NCT)上的病理表現可能為大血管的血栓-栓塞性閉塞、血管擴張導致的局部腦組織水腫、缺血性水腫、腦出血、局部腦組織炎症或腫瘤樣病灶。

CT確定這些病變的方法是檢測正常腦組織對X線衰減的改變、腦部結構被病理組織移位或替代、病理性對比劑增強。X線衰減的病理性增強叫做“高密度”,病理性減弱則叫做“低密度”。

這些術語是有些混淆的,因為X線衰減沒有一個固定的閾值。它們通常是在與其他組織相比時表示一種結構的衰減程度,比如與灰質相比,腦實質的血腫是高密度的。然而,該術語適於在對比結構受損後的“密度”與其正常時的“密度”的X線衰減程度時使用。

腦結構在橫斷面上的對稱性有助於識別這種對比性,一側殼核的衰減程度可以通過對側殼核或該側尾狀核頭部來評估,因為尾狀核和殼核都屬於紋狀體的部分解剖結構(圖12.3)。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圖12.3 左側豆狀核低密度(箭頭)。此處X線衰減較右側豆狀核少,同時左側殼核衰減也較左側尾狀核頭部少。由於內囊和外囊密度更低,豆狀核無法與內囊和外囊區分,因而會被掩蓋。

顯然,掃描技術低劣(運動偽影、錯誤的窗寬或窗位),尤其是掃描角度的任何傾斜,都會影響真實的X線衰減程度的識別(圖12.4)。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圖12.4 CT掃描的傾斜度可以通過比較雙側錐體的上緣進行識別(箭頭)(a)。由於存在傾角,右側的豆狀核在其中一個層面上似乎密度偏低(b),相鄰的上一個層面上左側殼核的密度與對側相比似乎偏低(c)。

以CT識別腦卒中的病理

1. 血栓成像

腦的大動脈血栓栓塞可能會引起節段性動脈密度增高(圖12.2a, e)。這一現象叫做“動脈高密度徵”,若將“高密度”定義為與同一血管任一部位與其他部位或對側相應血管相比X線衰減的增加,那麼這一徵象對該閉塞血管具有高度特異性。通過5mm的薄層掃描,48%的經血管造影證實為MCA主幹閉塞的患者CT上有MCA主幹高密度徵。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圖12.2 82歲女性,左側偏癱2h後的CT與CT灌注成像。右側MCA主幹閉塞(a)(長箭頭所示),殼核和島葉前部低密度(b)(短箭頭所示)。達峰時間圖(TTP)提示增強延遲區超過腦組織低衰減區域。由於血流灌注低而無法檢測到右側紋狀體內造影劑峰值。(待續)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圖12.2 (續)腦血流圖(CBF)(c)提示TTP圖上所指示的區域血流量減少,尤其是在右側紋狀體和島葉皮質。腦血容量(CBV)(d)僅在右側紋狀體和島葉皮質減少。雖然血栓已溶解,但是隨訪1天后的CT上仍有右側MCA閉塞(e)(長箭頭所示)。梗死區域與基線CT上的低密度影完全符合並可通過CBV降低確診。TTP圖和CBF圖可顯示灌注不足,卒中發生1天后才轉為梗死的腦組織。

動脈高密度徵不是“梗死標誌”,因為側支循環相對完整,血管閉塞後可以不出現繼發的或即刻的梗死。MCA主幹高密度結合正常的組織密度,可能提示存在低灌注風險但損傷尚可逆的大片腦組織。然而,MCA主幹高密度影常與嚴重卒中及大面積梗死相關。因此,應謹慎檢查高密度的動脈支配的腦實質區的低密度影。

2. 水腫成像

腦缺血會引起3種不同類型的水腫:細胞毒性或細胞性的、離子性及血管源性。

細胞毒性水腫是由於離子泵衰竭導致Na+內流,水分子按照Straling定律進入神經元內。細胞毒性水腫意味著水分子由細胞外間質轉運至細胞內,導致細胞擴張而胞外基質固縮。這種水分的轉運不會影響組織的X線衰減,但是會影響質子的擴散。因而,細胞毒性的水腫可通過MRI(DWI)檢測,而無法通過CT檢測到。

離子性水腫是指一旦毛細血管無靜息血流,那麼細胞外空間將被水分代替,缺血組織攝取水分,因而X線的衰減發生改變。實驗性閉塞MCA可導致缺血組織水分含量即刻升高。這僅見於腦組織的CBF低於10mL/100(g•min)的情況下。

血管源性水腫是由於血腦屏障破壞,導致大分子物質及水分外滲所引起的效應。這很少出現在卒中發生的最初12h內,多由再灌注所致,可能會導致中線結構的移位及顳葉疝形成壓迫中腦,因而需要手術減壓。

除了離子性和血管源性水腫,反應性血管擴張也可引起腦實質水腫。以下兩種情況下可發生血管擴張引起的腦水腫:①低灌注壓,但是腦血管自調能力完善;②靜脈迴流受阻。這種類型的腦組織水腫不伴隨低密度,但由於局部CBV增加可能與高密度有關。如果動脈或靜脈梗阻能成功解除的話,等密度或高密度的腦水腫是可逆轉的。

腦缺血早期,CT上輕度的水腫可能較難發現。在某些情況下,由於腦組織腫脹和CSF空間減小,由此可推測存在早期水腫。CSF空間對稱性消失可能提示組織早期水腫,但是由於腦溝、腦池、腦室本身就不對稱,所以很難確定CSF空間是因為同側受壓還是對側擴大。比較明確的特徵是腦溝消失和側腦室受壓,尤其是兩者同時存在(圖12.5)。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圖12.5 一例嚴重右側肢體癱瘓的男性患者的CT掃描。左側皮層的腦溝消失、密度減低(大箭頭)。可以右側大腦半球的腦溝作為對比(小箭頭)。

當CBF降至10mL/100(g•min)時,腦組織會迅速攝取水分。此外,我們發現X線衰減與缺血後腦水腫的程度呈負相關。當CT窗寬≤80,對比分辨率≤4HU時,腦組織含水量增長<2%。灰質密度低可導致其與鄰近白質對比減弱,解剖邊界模糊。因而,

灰質密度低可解釋“豆狀核模糊影”和“島帶消失”等所謂“早期梗死徵”(圖12.2和圖12.4)。早期灰質低密度可引起解剖信息的缺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些發現容易被遺漏。

動脈閉塞後腦實質低密度灶的延遲顯像存在另一個重要的後果:缺血2h後腦水腫即不可逆,意味著腦組織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因而CT上腦實質低密度影對不可逆的缺血損傷具有高度特異性。反之,CT掃描沒有低密度影,提示至少可能存在某些可逆的缺血性腦水腫,還沒有發展成完全不可逆的組織缺血損傷。

與CT灰度細微的變化相反,彌散加權成像(DWI)上的高信號很容易將缺血組織與正常組織區分出來。然而,兩種成像系統顯示的是不同的病理改變。當腦血流(CBF)降至30mL/100(g•min),可引起細胞腫脹及細胞外液間隙減小。在這種CBF下,質子表面彌散係數(ADC)開始下降。因此,MRI彌散加權對很輕微的腦缺血也比CT敏感。DWI上出現高信號時的CBF閾值遠高於神經元損傷時的CBF閾值,而CT低密度則提示腦組織缺血損傷。換句話說:

如果血流復灌,質子彌散異常的腦組織可以恢復,而X線衰減減弱的腦組織無法恢復。

部分容積偽影可模擬CT上腦實質的低密度。這種偽影發生於CT截面平行腦表面且同一體素中包含腦實質和CSF。產生這種偽影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就是顳葉。

因為衰減程度減低的腦組織提示著缺血性水腫和不可逆的損傷,其程度和部位可能與患者的結局及對再灌注治療的反應有關。所以,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首次用於腦卒中的試驗中,ECASS研究組建議排除低衰減腦組織超過1/3的MCA供血區的患者。另一種方法是將MCA供血區分為10個亞區,每出現一個缺血性腦水腫區即減去1分。因此,Alberta卒中項目早期CT評分(ASPECTS)可提供缺血性腦水腫的程度、分型及部位。

以CT檢測腦出血及卒中疑似情況

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出血可見於一個或多個腦內部位:腦實質、腦室、蛛網膜下隙、硬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臨床表現上,急性腦實質出血與缺血性腦卒中無法進行可靠鑑別。急性腦出血後,出血為高衰減表現,若凝結則常有佔位腫塊

(圖12.6)。高密度的程度取決於出血量、紅細胞壓積、是否凝結以及出血是否混雜有CSF或腦實質。與凝血障礙、抗凝藥或溶栓藥相關的出血常不均一且有液平(圖12.7)。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圖12.6 右側基底節腦實質血腫及腦室出血。血腫側面楔形低密度灶(箭頭)疑為潛在的缺血性梗死。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圖12.7 心肌梗死溶栓後腦實質出血。血液不凝徵象:上部沒有細胞密度低,下部由於細胞組分沉積密度高(箭頭)。

CT診斷腦實質出血的敏感性近100%,而破入腦實質或蛛網膜下隙的小的出血可能會被忽略(圖12.8),尤其是患者紅細胞壓積低,如血液病時。ECASS-Ⅱ研究的1420例患者中,有2例小量腦實質出血和1例蛛網膜下隙出血(SAH)(0.1%)被漏診。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圖12.8 左側大腦側裂前部小的高衰減區(箭頭)。對比度低是因為窗寬為160HU。蛛網膜下隙出血被忽略了,患者被隨機用了rt?鄄PA。後續的CT證實了出血。該患者的臨床預後很好。

在低密度梗死腦組織中識別出血是有困難的,但很重要。缺血腦組織發生出血轉化是正常的,出血的程度受再灌注、溶栓及抗凝藥的影響而不同。出血轉化在CT上的表現可能就像正常灰質被缺血性腦水腫包繞,即梗死區內散在分佈的輕微高衰減出血點,或是缺血水腫區內一個緻密的血腫,伴或不伴佔位效應。

輕度的出血轉化不太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神經功能。因此,針對梗死區出血徵象的術語“症狀性腦出血”有很大的問題,並且高估了溶栓後發生這些出血類型的風險。研究表明,具有佔位效應的顱內血腫才與臨床功能惡化及結局不佳有關。ECASS研究者將缺血腦組織發生出血轉化分為4類:1級和2級的出血性梗死(HI1和HI2)、1級和2級的腦實質血腫形成(PH1和PH2)。

血腫的部位可為潛在的病因提供線索(表12.2)。急性出血常表現為高衰減而無周邊水腫。如果周邊水腫顯著,則應當懷疑腫瘤的可能性。多發性出血灶應提示轉移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海綿狀血管瘤或澱粉樣腦血管病。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CT診斷24h內首發的SAH的敏感性可達90%。如果血液混入腦脊液,密度會與周邊組織接近而難以辨別。如果出血少,可能會被CT忽略,就要對高度疑似患者進行腰穿檢查。SAH發病1周後,CT診斷的敏感性降至50%。

對於腦出血,CT只對新鮮的血凝塊敏感,而MRI可以檢測有血紅蛋白降解的腦出血的所有階段,同時能發現有含鐵血黃素沉積的隱匿性出血,但隱匿性含鐵血黃素沉積的意義還不清楚。基底節鈣化有時會被誤認為腦實質深部出血。它與急性腦出血有相似的衰減強度,但是可通過其特徵性的部位及雙側累及的傾向來鑑別。

腦腫瘤及腫瘤樣病灶,如多發性硬化的急性局灶性脫髓鞘可引起卒中樣症狀。CT上,這些病灶的特點是存在由細胞增殖和(或)反應性水腫所致的空間佔位效應,以及正常解剖結構被替代後混雜的衰減值。在這種情況下,低密度可能是由於壞死、囊腫或水腫所致。腫瘤性或炎性細胞增加使得這些病灶在非增強CT上表現為高密度。

急性腦卒中CT的解讀方法見表12.3。

急性腦卒中CT讀片不難卻也不易,這些要點必須掌握!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