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1歲到3歲的孩子有6個重要成長信號,這麼處理就對了!

孩子一歲多後,父母就會發現,小傢伙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脾氣了,開始處處跟大人作對、自我中心、小話癆……這對父母而言,是比較難對付,也較為頭疼的一段日子,但對孩子而言,卻是一段至關重要的發展階段。下面我們就來仔細談一談1-3歲寶寶有哪些重要成長信號,以及給出一些教養建議。

心理專家:1歲到3歲的孩子有6個重要成長信號,這麼處理就對了!

成長信號:說“不”

出現時間:1.5歲左右起

發展需求:“我長大了,需要更多被尊重”

心理專家:1歲到3歲的孩子有6個重要成長信號,這麼處理就對了!

爸爸媽媽也許會發現,寶寶最近最喜歡說的就是“不”。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的一個階段。

寶寶有獨立意識,表現出來的就是想和你分開,並反抗你,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對於你給他的命令及各種限制在語言上和行為上表示不接受。這是因為孩子最初的自我意識已經形成,從而進入了人生第一個逆反期。此時心智的發展超過了身體的發展,身心不平衡所引發的。

研究發現,在第一叛逆期有反抗、執拗行為的寶寶,長大後更容易成為具有獨立性格,自信氣質和堅強毅力的人,而那些因過度壓制表示出順從成人意願的寶寶,長大後更趨於柔弱寡斷,或固執糾纏的人格特徵。

應對策略:

孩子開始說"不",第一,父母應該高興才對,這意味著你的孩子心理發展正常,一個心理健康的寶寶開始有了一個自我的概念。

第二,給孩子尊重,聽一聽他想說什麼,想做什麼,如果無傷大雅,順從他就好了。比如,小區裡有兩條路可以回家,你想走一條更近的,孩子非要走另一條。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聽從他。

第三,學會給孩子做選擇題,不要總是問“好不好,行不行,吃不吃飯,喝不喝水”,你如此問他大都會回答“不要,不行,不吃。”不如說“你吃米飯還是麵條,喝水還是喝果汁”,給出的選項都經過你篩選,同時又給孩子流出了做決定、去感受自我力量的空間,孩子很容易會順著你的引導做選擇。

同時,父母不妨多一些幽默感和創造力,可以跟孩子玩一些有趣的遊戲,適時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不肯刷牙。你可以裝成不會刷牙的小兔子請他幫忙示範。孩子不肯穿衣服,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比賽。總之,讓孩子體會自主的意志和快樂的情緒很重要。我們可以使用各種方法和技巧讓孩子在遊戲中“聽話”。

成長信號:萬事“求同”

出現時間:1.5歲左右起

發展需求:“我在通過重複認識這個世界,別說我古怪”

心理專家:1歲到3歲的孩子有6個重要成長信號,這麼處理就對了!

這個時候給孩子講故事不像過去那樣由媽媽定,而是變成了孩子點播。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總是喜歡不厭其煩地反覆聽同一個故事。這還不算,如果故事講的和原來不一樣,可能還會遭到孩子的批評:“不對,上次你說的小熊布迪,不是烏迪。”“小熊是去找小老虎玩,不是去找小狐狸”。

孩子有時候還可能做一些讓你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開車回家後下車時通常是媽媽開車門,如果某一次爸爸開了車門孩子就不幹了,非要讓把車門關上,讓媽媽重新開一次。或者看到家裡的遙控器沒放在平時的位置上,或椅子擺歪了,孩子都會敏感地發現並表現出激烈地反應。

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突出的特點是“求同性”,他們的認知正好處於憶舊戀熟的階段,喜歡每天的事情都一樣,願意每天聽同樣的故事。這種現象要等寶寶接近3歲時才會消失。

應對策略:

不要因孩子的“執著行為”而給他貼上“古怪”的標籤。可利用孩子這個認知特點,藉機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秩序感。如順勢引導孩子玩玩具後收拾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固定好睡前的先後程序:洗漱——上床——講故事——親親——說晚安——睡著。

父母還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給孩子建立秩序感,培養秩序意識。比如帶著孩子搭積木,這個遊戲對於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和專注力、想象力發展都有好處。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在用積木搭建各種各樣的房子的時候,父母能夠用各種不一樣的玩法,讓孩子體驗到更多的秩序概念和空間概念。

成長信號:“我的,我的”,自我中心

出現時間:1.5歲左右起

發展需求:“我在捍衛自己的物品所有權,請不要強制要求我分享”

心理專家:1歲到3歲的孩子有6個重要成長信號,這麼處理就對了!

常有爸爸媽媽因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搶別人玩具”或“不肯跟別人分享玩具”的“自私行為”而感到憂慮,擔心孩子今後變成“自私鬼”,糾結於怎樣管教這樣的小傢伙。

其實對於1.5歲的孩子而言,他們並沒有“分享”的概念。他們開始同伴交往,進行互動遊戲,但還不會合作。如果別的小夥伴對自己的玩具感興趣,想拿自己的玩具,他們常會通過一些攻擊性行為來保護自己的所有權,還會經常對別人抓、打或狂呼亂叫。因為他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認為自己的想法也是別人的想法。他應該得到所有的關注,所有的玩具和所有的好吃的。這是寶寶非常以自我為中心也是極具攻擊性的一個階段,言語和身體攻擊都會出現。

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和獨佔自己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寶寶有獨立意識,保護自己權利的一種表現。因為孩子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有了“我”“我的”“我自己”等概念。寶寶開始保護自己的物品在社會性方面是一個很大的發展。

應對策略:

家長不要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而自作主張或強迫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分享,要顧及寶寶的心理和情緒,允許他保護自己的物品。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寶寶逐步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

如果別人想玩他的玩具,須徵得他的同意;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也須徵得對方同意。當寶寶想拿其他寶寶玩具時,及時告訴他:“你徵得別人同意了嗎?”當其他孩子來搶寶寶的東西時,可以告訴對方:“你徵得我們家寶寶同意了嗎?”同時告訴寶寶:“這是你的,你有處置權力,你同意給他玩嗎?” 幫孩子最終建立正確的物權觀,即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同時又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這是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化,必須要學會的一課。

另外,在很多繪本故事中,都會有分享、合作的故事情節,可以適時利用故事人物的榜樣力量,引導孩子學會分享。這比空講大道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理解。

除了尊重孩子這一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先與家人做“分享”。比如孩子在吃零食的時候,跟孩子說“給爸爸/媽媽嘗一下好不好?”,如果孩子做到了,及時誇讚做正強化。不要要求孩子分享了又假裝說“爸爸/媽媽逗你的,你自己吃吧。”孩子以後會不知所措。

另外,可以平日增加與孩子一起玩耍、合作遊戲的體驗。讓孩子享受“一起玩兒”“輪流玩兒”的樂趣。當別的小朋友做出與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食物等的行為時,可以適時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你,你開心嗎?若孩子認可,可以進一步告訴TA,如果你也能學著分享,小朋友也會很開心的。不用太刻意,簡單提示即可。

成長信號:總說“我來,我來”,愛“添亂”

出現時間:2歲左右起

發展需求:通過模仿獲得獨立自主能力,別嫌我搗亂

心理專家:1歲到3歲的孩子有6個重要成長信號,這麼處理就對了!

這時的寶寶,有極強的模仿力,也有極強的模仿慾望,媽媽要幹什麼,他就要幹什麼。2歲前的模仿大多是後滯的,或許幾個小時後,或許幾天後才開始模仿媽媽的動作。現在不是這樣了,馬上就要行動。如果媽媽拿著墩布拖地,寶寶馬上就要搶過來幹。

隨著孩子身體各系統功能的日趨成熟,他們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喜歡嘗試自己做事,樂意動手為自己服務。孩子會常常搶著自己吃飯、自己洗臉、自己剝糖果…甚至嘗試著努力大人做的事兒,比如擦桌子、洗衣服……真的是活脫脫的“小鬼想當家”!

應對策略:

這是培養寶寶自理能力的最佳時期。不要怕孩子耽誤時間,不要怕孩子弄髒地方、摔壞東西。如果你多注意培養,多鼓勵、幫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他們的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自理能力會很快提高,還會更加自信、快樂!

大部分2歲的孩子能自己吃飯了,雖然會弄得到處都是飯菜。媽媽可以鼓勵他自己吃,不要因為怕弄得到處都是而餵飯。如果能用筷子進餐就再好不過了,用筷子進餐的好處有促進大腦發育、鍛鍊手指的靈活性。

另外,洗臉洗手、穿衣服穿鞋,也是寶貝可以做的事情了。雖然不太會系紐扣兒,或者即使繫上紐扣了,也常常對不齊。也可能會穿襪子、穿鞋弄錯了左右。但這些都沒關係,鼓勵孩子的嘗試,告訴他正確做法就好了。

除了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父母還可以主動地給孩子提供更多模仿和動手的機會。比如,跟孩子一起養一株植物,給它澆水、鬆土;比如,帶著孩子一起修理桌椅板凳、一起製作小儲物盒。總之,要迎合孩子積極模仿、積極動手的發展階段特徵,提供足夠的條件和豐富的活動,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

成長信號:話多,是個“小叨叨”

出現時間:1.5~2歲左右起

發展需求:我的語言能力進入高速發展期,多陪我說說話吧

心理專家:1歲到3歲的孩子有6個重要成長信號,這麼處理就對了!

孩子的語言能力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聽和說的積極性都很高,喜歡和人進行言語交流,愛聽故事,念兒歌,並能記住一些主要的故事情節。語言的概括性也在不斷增長,如“汽車”,可能並非指的是某一輛汽車,而是指他所見到的所有汽車。

到了23個月,有一半的寶寶會使用200~300個詞彙,能說出3~5個字組成的句子,多數寶寶會用三個字組合的句子,表達他自己所見所聞或感受,比如“寶寶睡”、“他哭了”等。寶寶開始單一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而不再總是藉助肢體動作。寶寶學到了足以讓他表達日常生活的詞句。

有一些孩子可能說話較晚。家長不要太過焦急,排除聽力或發音器官問題後,可以通過多跟孩子交流或其他技巧幫助和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發展。

還一些孩子在語言能力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口吃”或“減省”等現象。長一點的語句說不完整,就會鬧笑話。比如,媽媽說“扔到垃圾桶裡”,孩子馬上說“拉桶”。這都是由於孩子在學說話或詞彙還不豐富的時候,說話過急過快,語言和思維發生脫節而導致的。

應對策略:

給孩子提供儘量豐富的語言環境,多跟寶寶交流溝通。可以啟發式地問寶寶問題,但要注意問題不要太寬泛,儘量具體一些讓寶寶容易回答。當孩子說出簡短回答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說完整的句子,比如孩子說“水”,媽媽可以用完整的句子重複孩子的話“寶寶要喝水。”

孩子剛開始會說話時常會說些單音重複的話,如“飯飯、燈燈”,這種語言現象稱之為兒語。兒語是幼兒語言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語言能力低的一種表現。有一些媽媽喜歡用兒語來同孩子說話。但建議還是儘量使用規範的語言幫助寶寶更快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玩一些遊戲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比如一起唱兒歌、做“打電話”遊戲等等。扮演小動物,用玩具電話跟寶寶說:“我是小貓,小熊在家嗎?”

對於孩子可能出現的偶爾“口吃”的現象,父母不要急於糾正,更不要威嚇或嘲笑孩子,使孩子情緒緊張。要耐心一些,對孩子說慢一些,話語清晰簡潔,引導孩子說話也慢下來。一般很快就能過去。

成長信號:“我找小朋友一起玩”“我不想回家”

出現時間:3歲左右起

發展需求:“同伴交往需求開始了,我要走向更大的世界”

心理專家:1歲到3歲的孩子有6個重要成長信號,這麼處理就對了!

如果說孩子之前的同伴交往行為更多的處於彼此“各玩各”的平行遊戲。那麼從三歲以後,孩子真正可以共同進行合作和互動遊戲了。

從現在開始,寶寶不再只喜歡和父母溝通,對同齡人開始產生興趣,並願意與他們建立友誼,分享玩具。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維護良好關係的重要基礎,對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和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應對策略:

現在一個寶寶的家庭居多,應該為寶寶創造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間,而且最好有一兩個比較恆定的小朋友,並在此基礎上,讓寶寶接觸更多與他年齡相仿和年齡差異比較大的寶寶。長期的夥伴關係能夠讓寶寶更好地建立起友誼。這是親社會的一種表現。

另外,如果孩子並不是很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與同伴們的遊戲中。媽媽可以先帶著孩子一起,引導孩子學會一些與同伴交往的技巧。比如詢問:“我可以加入你們一起玩兒麼?”或者“我們一起玩這個玩具好麼?”慢慢幫助寶寶學會溝通、協商等交往技巧。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遊戲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啟發兒童更多的進行親社會行為,從而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更多得到他人的鼓勵和支持。

另外,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就是爸爸媽媽。平時父母有更多友好互助合作的行為,孩子自然就會觀察、模仿。

每個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有不同的心理訴求,你讀懂寶寶的成長信號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