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貧困羣衆的主體力量

10月17日——第5個全國“扶貧日”暨第26個國際消除貧困日,省委書記杜家毫、省長許達哲在《湖南日報》聯合署名發表《以決戰決勝之勢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寫在第5個全國“扶貧日”》,文章指出:“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擺脫貧困的主體。如果不能把貧困群眾充分發動起來,扶貧就只是治標不治本,脫貧成果也就難以持久鞏固。”

從貧困發生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源性的、長期性的,但總結歸納起來無非是外因和內因。外因是擺脫貧困的條件,內因是擺脫貧困的根據。中央、省委把脫貧攻堅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為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機遇。但最終徹底擺脫貧困,還需激發貧困群眾的主體力量、內生力量,相信、鼓勵、支持貧困群眾通過外因幫扶作用主動挖掉窮根、擺脫貧困。

激發貧困群眾主體力量要轉變其思想觀念、激發其脫貧意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脫貧攻堅大量的物資、資金等源源不斷湧入貧困地區,部分貧困群眾以為是“天上掉餡餅”,滋生嚴重的“坐等靠要”思想,不是想方設法發展生產、壯大產業,而是費盡心思爭幫扶物資和資金坐享其成,有的貧困戶甚至利用幫扶資金打麻將、打撲克。必須加強教育、宣傳和引導,營造脫貧光榮、懶惰可恥的社會氛圍,促使貧困群眾端正思想,擺脫貧困是自己的事情,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脫貧致富,國家幫扶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根本代替不了貧困群眾主動脫貧。

激發貧困群眾主體力量要強化制度設計,改變單純送物質、給資金扶貧方式,防止“政策養懶漢”。對於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而言,送物質、給資金是必要的。但對於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來說,則須多管齊下創新扶貧方式,充分發揮政策的槓桿作用,促使其“跳起來摘桃子”,物資資金投送必須用於發展生產、壯大產業。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留給貧困群眾足夠的以工代賑、勞務補助等機會,既讓貧困群眾收到合適的勞動報酬,又讓貧困群眾切身體會脫貧大業,啟發其勤勞致富的意識。讓勤勞者看到成效,讓懶漢們看得眼紅。對於有勞動能力而不積極勞動的落後貧困群眾,要果斷“斷奶”,杜絕“政策養懶漢”,形成脫貧攻堅良性互動機制。

激發貧困群眾主體力量要加強宣傳力度,樹立正面典型,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貧困群眾,一些貧困群眾成功脫貧致富了,一些貧困群眾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就應該讓脫貧的群眾上“群英譜”“光榮榜”,樹立一批正面典型,發揮正面典型的榜樣力量,促使尚未脫貧的貧困群眾反思反省,同樣的幫扶條件和幫扶力度,自己未脫貧的原因在哪裡?差距在哪裡?追趕先進的措施在哪裡?把這些想清楚想明白了,才能真正激發其脫貧致富的內生力量,脫貧攻堅才會事半功倍。

深入開打脫貧攻堅戰以來,湖南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全省共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3.43%下降到3.86%。僅2017年就有139.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695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2個貧困縣順利摘帽。今後兩年還要完成37個貧困縣、3209個貧困村、216萬貧困人口脫貧摘帽,如此艱鉅繁重的任務,必須在持續加大投入的同時,更多地激發貧困群眾的主體力量,實現治標治本、永久脫貧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