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1號線技術負責人88歲施仲衡 創中國地鐵多個「第一」

北京地铁1号线技术负责人88岁施仲衡 创中国地铁多个“第一”

2004年4月,74歲的施仲衡考察日本福岡軌道交通直線電機系統。攝:程功

施仲衡 地下鐵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0年11月出生於上海市,1950年考取唐山工學院橋隧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55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鐵道學院攻讀地下鐵道專業研究生。1965年,北京地鐵1號線開工,提出深埋改淺埋方案,主持完成了淺埋地鐵車站關鍵性技術的試驗研究。改革開放後,施仲衡歷任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中國地鐵諮詢公司總工程師,同時被北京交通大學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

這是我這輩子做得最專注的事情

10月中旬的北京已經步入深秋。在北京交通大學城市軌道交通研究中心,記者見到了今年已經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施仲衡。最近氣溫變化較大,老爺子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但聽說要講講他和地鐵的故事,老爺子堅持要來辦公室和記者暢談,“這是我這一輩子做得最專注的事情。”

這位與鐵路打了大半個世紀交道的老人,見證了首都地鐵從“單”到“多”,走向四通八達。當年北京修建我國第一條地鐵——1號線,他就是技術負責人。當年正是他的據理力爭,改變了這條地鐵的修建方案,也換來了我們如今乘坐的舒適安全。後來北京地鐵越來越多,人們出行越來越方便,老爺子由衷地高興。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總是會去那些新開通的地鐵走一走,看一看,1號線、2號線、4號線……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說:“這一輩子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地鐵連接城市的千家萬戶,為大家帶來便利,為城市帶來活力。”

從小生活成長在長江邊的施仲衡為何選擇與鐵路結緣呢?他笑著說,這是受到了舅舅陳昌言的鼓勵。陳昌言是我國著名橋樑專家,後來擔任南京長江大橋的總工程師。 “中學畢業時舅舅對我說,你去學‘鐵路’吧。現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未來火車一定會跑遍華夏大地,學‘鐵路’大有作為。”施仲衡說,學鐵路,當時全國最好的學校就是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當年9月,他就揹著行李,北上求學。他說,如今60多年過去,回憶起來,自己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熱血沸騰,對未來無限憧憬。

得往外多跑跑,才更硬朗更精神

一般人到了花甲之年,就可以告別工作崗位,頤養天年了。可對於施仲衡來說,60歲之後,他反而更加忙碌了。上世紀90年代,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都迎來了地鐵的高速發展期,投入地鐵建設的他創造了中國地鐵的多個“第一”。

1993年,他帶領技術人員主持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第一個國際招投標項目——廣州地鐵1號線,並在國內首創了地鐵工程設計監理制度。“這些年來,父親總是往外地跑,我們擔心他身體受不了,老爺子總是說,得往外多跑跑,才更硬朗,更精神。”施仲衡的女兒說。

北京地铁1号线技术负责人88岁施仲衡 创中国地铁多个“第一”

攝:程功

進入新世紀,到了古稀、耄耋之年的施仲衡帶領團隊開始攻堅軌道信號等地鐵自動化運動技術。他告訴記者,現在城市裡地鐵越來越多,只有實現自動化,才能實現軌道交通網絡高效運行,“這種核心技術,我們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往返於北京宋家莊的車輛廠試驗線和大連的運營測試現場,不斷把關測試,鑽隧道、爬鐵路,幹起活兒來比年輕人還虎虎生風。

2010年,擁有百分百“中國血統”的CBTC軌道信號系統在北京地鐵亦莊線上試運營。這標誌著軌道交通信號系統依靠純進口技術的歷史正式結束,每公里建設費用也從1300萬元降至800萬元左右。

去年底,北京地鐵燕房線的開通吸引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這是我國首條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運行地鐵線路,智能化水平達到了國際一流,實現了“無人駕駛”。施仲衡是燕房線的專家技術委員會主任,全程主持參與了燕房線的技術研發應用。

88歲高齡依然會經常到學校

在一個多小時的交流中,施仲衡反覆對記者說,安全是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頭等要素。如何確保安全,最關鍵的是人的因素。一定要提高從業人員的道德和技術素質。職業生涯至今,帶好每一位學生,一直是施仲衡孜孜不斷的追求。

1959年,他從蘇聯學成歸來,回到唐山鐵道學校任教,兼任地鐵教研室主任,6年後當他調到北京地鐵工程局時,已經親手培養了三百多名學生,不少人已經成為後來國家鐵路建設事業的骨幹,如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原鐵道部副部長蔡慶華等。2000年來到北交大以後,施仲衡以70歲高齡出任學校教授、博導和城市軌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開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工作期間,先後培養了30多名博士、博士後研究生,現已都成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棟樑之才。

如今,88歲高齡的施仲衡依然會經常來到學校,聽聽學生們的研究進展,給他們提出指導性的建議。走在教學樓的過道上,他的步履已經不再輕鬆,但和學生們交流起課題和項目,依然精神十足。“撰寫、修改科研方案、學術報告,他都自己動手,加起班的勁頭就跟年輕人一樣。”女兒說。

【旁白】

只要身體條件允許 我還想為中國軌道交通發展做些事情

60多年來,我擔任多個城市的地鐵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獲得過無數獎勵。但是最大的榮譽和獎勵莫過於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自己曾經的夢想開花結果,看到我們國家的城市軌道交通事業蓬勃發展。這一步一個腳印,就像地鐵裡的盾構機一寸寸推進,大家齊心協力,開創中國軌道交通事業今天和未來的輝煌。

2003年我開始主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課題“大城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與關鍵技術”。在調查和研究中,我深切感受到要解決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必須要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構建以城市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大運量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幹的綜合交通體系。

這些年北京不斷地開通新的地鐵線路,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我也很高興,1號線,2號線,4號線都去坐過,設備越來越好,乘坐越來越舒適。但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運營效率還有待提高,這個癥結就在於線網規劃還不夠合理,線路間的換乘時間很長,這些都是有待優化的,希望以後可以做得更好。

今年我已經88歲,歲月不饒人,但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還想為中國的軌道交通發展做一些事情,我願意為中國地鐵奮鬥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