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纹饰是玉器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玉器时代或地域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各个历纹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制玉工具的不同,使玉器的纹饰题材和表现方式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玉器的纹饰成为玉器时代的一个重要符号,是进行玉器鉴定的重要依据。谈到玉器的纹饰,一般包括纹饰的工艺技法和内容题材两个方面。

清代玉器纹饰的工艺特点

中国古代玉器纹饰加工的工艺技法主要有阴纹、阳纹、透雕、浅浮雕、高浮雕、巧琢、镶嵌等。阴纹是用钉子砣所刻的由下凹的线段组成的图案;阳纹是由凸起的线段组成的图案,它是在纹饰底稿定位后,用磨铊将线纹以外的部分磨低成为地子,使纹饰高出地子,因此又称“减地阳纹”、“压地阳纹”或“剔地阳纹”(图6-8);浮雕纹饰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纹饰的制法与阳纹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凸起的面积较大,而不仅仅是线;高浮雕纹饰与浅浮雕纹饰的区别是高低的落差相对较大;镂空又称透雕,是按照设计的需要去掉玉器上一部分玉料的工艺技法,镂空图案既是一种纹饰,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器型,是玉器制作中极其重要的工艺技法。

清代代玉器纹饰集历代之大成,阴纹、阳纹、透雕、浅浮雕和高浮雕这几种工艺技法均有应用,并大量运用巧琢和金镶玉、铜镶玉、木镶玉、玉镶宝石、贴金、描金等装饰工艺。关于纹饰的加工技法将在第四节清代玉器的做工特点部分羊谈,下面重点介绍清代玉器纹饰的题材内容。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碧玉剔地阳纹嵌饰》

在切成器(以后,将设计好的图部分保留原来的高度,而将共其余的地子都分别掉磨平,形成层次分明的主纹与地纹,这种制法以明代晚期的玉带板最为常见,清代玉器上也偶用这种技法。

清代玉器纹饰的主要种类

清代玉器上的人物故事图多为常见于绘画中的流传广泛的历史典故或故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碧玉笔筒上所雕琢的“西园雅集图”、“竹林七贤图”、“竹溪六逸图”等图案都属于这样的题材:“西园雅集图”中的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府第,当时的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乾隆《竹溪六逸图》

为绘画式图案,表现在山、树、竹林中,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亭台,6位老人或饮酒,或观景,或吟诗,姿态各异。在一块山石上,琢隶书“竹溪六逸”,点明图意。据文献记载,唐开元末年,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居于泰安府徂徕山下之竹溪,每日纵酒酣歌,时号“竹溪六逸”,为此题材典故之出处。一般以深雕、浮雕、透雕及阴刻技法,装饰于插屏、笔筒等时作玉陈设品和文房用品的表面。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八仙祝寿图》

图案满雕山石、松柏,8人徜徉其间。图案布局疏密得当,人物神神态各异,雕刻古朴有力。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山水图》

采用高浮雕等技法,雕琢山水图案,其中有结满果实的桃树,树下有海水纹,寓意“寿山福海”。

清代的玉器进入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雕有人物纹样的玉器也多于历代,除了上文到的作为供奉或陈设之用的大型圆雕人物和玉图画题材中的人物故事图案,还有以下两种情况是在片状、圆雕或器皿的表面,用阴刻、阳纹、浮雕、透雕等技法,雕琢人物图案,多为活泼可爱的儿童和民俗中的吉祥人物,如采荷童子、戏蝶童子、刘海戏蟾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等。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寿星纹》

在鼻烟壶表面,以细阴刻线雕琢一策杖老人,身旁有一鹿,天上有一蝙蝠,因为鹿与“禄”谐音,蝙蝠寓“福”所以老者即为寿星老人,三者构成福禄寿的吉祥画面。

动物纹

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是集许多动物和自然现象于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曙光”,龙伴随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整个进程,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上仍到处可见龙的名字和龙的形象。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龙的形象不断地发生变化,清代龙纹的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可谓之苍龙,尽管刻画细腻入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具有如下突出特点:龙的头发多而蓬乱,飘向脑后,甚至额下都长满胡须;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锯齿形,两条龙须下垂,颌下长满胡须;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尾端分出许多尖叉。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龙纹》

碧玉兽面纹簋的盖钮透雕团龙纹,正面的龙头位于正中央,刻鳞纹的龙身盘于周围,是典型的清代龙纹。

清代的螭纹有的模仿两汉螭纹,有的综合各代螭纹特点于一身而作四不象形,还有一些抽象变形的装饰性螭纹图案。清代螭纹的最大特点是:螭的神态开朗活泼,身体灵动有力。头似虎,方腮,大直鼻,鼻头雕刻如意纹,大眼,眼角上挑。身躯扭曲幅度较大,四肢支撑有力,肘部细刻短毛纹,腹部腾空,尾较长,尾端雕成花蕾状。清代螭纹大多以高浮雕技法雕琢而成,最常见的装饰部位是苍龙教子式带钩的腹部,有的是作为器皿的把手。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螭纹》

玉带钩的腹面采用高浮雕与镂空技法雕琢螭纹,螭为尖首,看似幼年,四肢撑地,腹部腾空,口衔灵芝,花形长尾。

凤纹

凤与龙一样,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动物,其形象汇集了各种禽鸟中最美的部分。凤的原始形态,是作为神鸟出现的,新石器时期的一些鸟纹,就是凤的雏形。传说凤凰是可以变化再生之鸟,因此成为长生吉祥的象征;又因凤凰成双成对,所以又用来比喻忠贞的爱情。成熟的凤纹可见于商周时期青铜器,这时的凤纹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勇武健硕的情态,完全是鸟类的神秘化和艺术的夸张。在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中,龙成为帝王的象征,而凤则成为皇族女性的象征,因此逐渐少了威猛的气势,而趋向于阴柔华丽。清代凤纹尾部和双翅上长翎飞舞,尽显优雅华美的风格,常见双凤或龙凤的组合形象。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双凤纹》

凤为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传统常见图案,为神化的禽鸟。左右凤纹以透雕结合阴刻技法雕琢,相对而立,颈部刻画长羽,身饰鳞纹,翅与长尾下垂,尾端翎羽弯卷,足踏于尾上,精细华美。

寓意吉祥的动物纹饰

清代玉器上的纹饰,有很多是以植物、动物或植物与动物组合为题材的,这类图案大多具有析求人财两旺、健康平安、长寿多福、学业仕途顺利等吉祥的寓意。其解读方式是通过名字的谐音或事物的特征展开联想,前者如荔枝的“荔”与“利”同音,寓含“大吉大利”之意,后者如松鼠葡萄的形象,因葡萄颗粒成串,可寓“多”之意,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可寓“子”之意,合为“多子”。这类图案按其题材内容,大致有三种情况:

是以植物形象为图案,最多见的有莲蓬、莲花、桃子、佛手、葫芦等。因莲蓬多子、常用以寓意“连生贵子”,也以莲花寓意为“连生贵子”,桃子表示“多寿”,佛手表示“多福”,葫芦枝蔓寓意为“福禄万代”。此外,松、竹、梅、菊是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玉雕图案,一般以透雕、高浮雕或隐起浅浮雕技法雕琢,常见装饰于器皿或佩饰品上,尤其多见于笔筒等文房用具。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梅花纹》

白玉籽料琢成的鼻烟壶上,上面阴刻一枝梅花,在曲折的树枝上有2朵盛开的花朵和4朵花蕾。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岁岁平安图》

佛教纹饰

佛教对清代玉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除了以玉圆雕的佛教人物和法器,在玉器的装饰图案上也常可看到佛教的因素。清代的莲花纹、莲瓣纹、如意云纹等几乎已经完全被中国化了,但佛像纹、八宝纹以及一些佛教用语还是具有鲜明的佛教色彩。雕有佛像纹的玉器或为陈设的山子,或为实用的碗、钵,估计其主人应是佛教信徒,传世的很多这类作品为清宫旧藏,应是清朝官府作坊的制品,其主人就是清朝的皇帝。在北京颐和园旧藏的一件玉钵上,外壁浮雕一周共七尊佛像,其间镌刻每尊佛的佛号、佛偈。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膝上,眼帘低垂,宝相庄严。其背光为浅浮雕,佛像为高浮雕,恰到好处地突出了纹饰立体感。半圆形的佛座莲台,为适应器下部的曲面形态,视觉效果颇佳1。内壁刻有乾隆御题诗《题和阗玉七佛钵》,记载七佛钵的来历。字体端庄凝练,潇酒秀丽,字口填金,金彩略有脱落。首都博物馆收藏一件白玉坐佛纹碗,外壁碾琢减地阳起的蕃莲纹及二尊坐佛。佛头戴五佛冠,面容丰满祥和,双耳垂肩,颈佩璎珞,右手捻指,左手捧钵,袒露右肩,结跏趺坐于吉祥瑞草之上,足由三层圆瓣蕃莲纹组成。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坐佛纹》

“八宝”,又称“吉祥八宝”或“八吉祥”、“八瑞相”等,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传佛

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因为八宝贯串了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义,为藏传佛教常用法器和装饰图案,也可作为佛家的符号。八宝纹由八种象征吉祥、圆满、幸福的宝物图案组成,这八种宝物依次是:白海螺、宝瓶、宝伞、吉祥结(盘肠、盘长)、金轮、金鱼、莲花和胜利幢。法螺,象征菩萨妙音吉祥之意;法轮,表示佛法圆转万劫不息之意;宝伞,表示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意;白盖,表示偏覆三千净一切药之意;莲花,表示出五浊节无所染着之意;宝瓶,表示福智圆满具无漏之意;金鱼,表示坚固活泼解脱坏劫之意;盘肠(长)表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八瑞相的组合图案最多,有横、竖、圆、方等多种,有的图案中可以省去宝瓶,用其余七种宝物以代之。八宝纹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经常在法器、壁画、唐卡、服装、餐具、地毯中出现,也常被刻饰在寺院、民居的家具和木器上。清代玉器中的八宝纹,多装饰于佩饰、器皿的表面,一般以阴刻或隐起浅浮雕技法雕琢,通常按上述顺序排列。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八宝纹》

仿古代青铜器纹饰

仿古代青铜彝器的仿古玉是清代玉器的一个重要品类,这类玉器上的装饰图案一般也是模仿古代的青铜器纹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兽面纹,又称饕餮纹,由两只大眼、两眼中间的大鼻及与鼻相连的眉毛构成,有嘴或无嘴,一般是作为器物的主题纹饰装饰于器腹部位,以阴刻或浅浮雕技法雕琢而成(图6-20);夔龙纹也是常见的主题纹饰,每两只夔龙身体相互交缠,绕器体周身连续分布11;云雷纹是最为常见的辅助性装饰纹样,一般以阴刻技法雕琢,可作为主题纹样的地纹,也可作为装饰于仿古玉器皿的颈部、圈足部的装饰纹带;蝉纹和蕉叶纹也是常见的辅助性装饰纹样,一般以阴刻或浅浮雕技法雕成一周带状,装饰于仿古玉器皿的颈部和腹下部。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兽面纹》

仿伊斯兰玉器纹饰

伊斯兰风格的玉器,即痕都斯坦玉器,是清代中期非常受乾隆皇帝推崇的玉器品种,并出现了模仿这种风格的玉器。伊斯兰风格玉器中的蕃莲纹和莨苕纹是对中国玉器影响最大的纹饰,不但在仿痕都斯坦玉器上雕琢这种纹饰,甚至在中国风格的时作玉器上也雕琢这种图案作为装饰。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潘莲纹》

以文字作为纹饰

清代玉器还有一部分是以阴纹或阳纹的文字作为装饰的,其中最为多见的就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这类玉器保守的估计也在800件以上。此外,还有“寿”、“太平有象”等吉祥文字,阴纹和阳纹两种技法雕琢的天干地支文字121,以及阿拉伯文字等。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清《御题笔架峰诗文》

香港纪伯伦国际拍卖行-纪伯伦丨清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