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盛产,但恐怕广西人也很少吃过这菜

虽然盛产,但恐怕广西人也很少吃过这菜

香蕉、芭蕉都属于芭蕉科芭蕉属,堂兄弟。说起来也算华南大宗水果,滇桂琼粤都曾盛产,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名贵水果。但北方的朋友到来,可能一下难以分辨出两者的区别。香蕉和芭蕉的外形、颜色、香味甚至口感均相差不多。我们在产区长大,可以略为分得清楚。香蕉个儿较小,弯曲镰刀状,果柄较短,皮上五六个不怎么明显的棱。芭蕉个儿就明显要大,两端细中间粗,蕉肚子略平,果柄较长,果皮上也隐约呈棱状,但只有三个棱。就连香蕉树和芭蕉树长相也差不多,像一株放大了的草,往上伸出几片大叶子,高矮也相差不多。

小时候,印象中主要是芭蕉树多。老品种的芭蕉树较高,印象中有一两丈,收芭蕉时,要把镰刀捆在长竿子一头,延伸出去钩住来一刀,就整捆蕉掉下来了。当然,也有矮些的芭蕉树,可以搭个人字梯直接砍了。我在云南见过,西双版纳的深山里到处是野芭蕉树,乡民要摘芭蕉时,直接把芭蕉树砍倒再砍芭蕉。芭蕉树杆还可以剥去外面的硬皮,摘出里面一条白色的嫩芯,剁碎煮来喂猪。芭蕉很少树上熟,采回来还不能吃,皮撕不开,果肉又硬又涩,与街上那着吃着软烂熟甜的口感,天差地远。要捂些日子,把它捂熟,才能供人过瘾。有时候捂过头了,蕉肉更软烂,香味更浓,但也能吃。再捂过头,就变成糊糊了。

小时候少见香蕉树,是因为香蕉是外来引进的品种。看起来模样差不多,但香蕉香味要更浓郁,甜度也更高,回味起来,嘴里的味道很舒服。芭蕉就差点了,没那么甜,怎么吃都觉得有股酸涩味。但当时水果少,这种易种易长不占什么地的水果,还是很受少儿欢迎。在乡下,就种在屋头巷角,我家在县城里的农场,也东一丛西一丛种了不少。芭蕉、香蕉树叶均很大张,叶面有尺宽两三尺长,孙猴子想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来扇灭火焰山的火,这扇子就是用芭蕉叶做的。烟雨迷茫的时候,雨水滴在芭蕉叶上,声音很大。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就是非常传神的著名地方音乐,曲调非常优美,很有岭南色彩。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路边、村边常见的就是芭蕉树,真是一幅美妙的乡土记忆画。

虽然盛产,但恐怕广西人也很少吃过这菜

我在云南西双版纳砍的一小弓野芭蕉

改革开放后,引进了不少香蕉良种,当时作为推动农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我印象中,桂东南老家一带,1989年代荔枝、龙眼、柑橘、香蕉都是大宗水果,不但种得漫山遍野,很多还直接种到大田里去。这些大面积推广的良种水果,个子都比老品种矮。荔枝、龙眼挂果时,站在地面就能采摘。香蕉也只有一两个成年人的高度而已,管理也逐渐专业,不像以前村庄里的芭蕉树,粗放之至,枯叶落地上纠缠起来,往往成为垃圾堆,现在的香蕉树根下,很干净,就只露出一棵棵香蕉树杆。

确有不少农友因种水果稍微发了家,有几个钱后,首先就是起房子。到那些人民勤劳、善于经营的村屯,可处可以看到一幢幢“荔枝”“龙眼”“柑橘”“香蕉”。当然,后来也出现过产量太多销路不畅的波折。原来桂东、桂南一些地方发展连片种植香蕉,因品种改良和市场营销没有跟上等诸多因素,种植面积大为调减。反而是南宁周边发展起了一些大型香蕉种植圆。以前南宁郊区一些乡镇种香蕉发了财,出了名,香蕉楼也不少。但往往一个村种个一二十亩,就可以请本地党报来吹吹牛了。但现在的种植园,动辄是数十万亩的面积。而且,是南方少数难实现一定程度现代化的种植办法——园里有专门管道,滴灌水肥;香蕉砍下来后,有布满全园的高架运输索道自动运输出来集中。这样的香蕉园,因而用工很少。而且,在品种和追肥等诸多技术细节,人家有专家指导。种出来的香蕉,口感和味道当然比以前的老品种好多了。

这样,围着芭蕉树游玩、休憩也只能是记忆了,村庄里的芭蕉树、香蕉树都不多了,路上也少见了大多是集中种到连片大田里。要是随便跑到人家的香蕉树边,小心人和狗一起把你围起来。

虽然盛产,但恐怕广西人也很少吃过这菜

菜市里的蕉蕾

蕉类主要的功用在于食用芭蕉、香蕉等果实。两样都有特有的医疗、营养价值,但香蕉的营养价值要比芭蕉高得多。香蕉利于人体的眼睛,可治眼睛疲劳,还可健脑,含有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使人心情变得安宁,减轻痛感,这个作用很早就被传统中医发现并运用了。但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香蕉有通便作用,遇到便秘就吃香蕉,这是不太对头的。中医认为,“芭蕉性味甘冷,不益人,多食动冷气”。所以,因实热便秘,吃蕉类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脾胃虚寒的人,就不能拿蕉类解决便秘问题,更不宜空腹吃,要吃也蒸蒸熟了吃,否则极伤脾胃。

蕉类是南方大宗水果,普通得很多两广人一辈子都没吃过。我也是偶尔尝两口,凑趣而已。但好像北方朋友很喜欢这玩意儿,以前物流艰难时,蕉类运到北方,确实往往很贵。我听过不少北方朋友回忆当年刚吃到香蕉时,不懂得吃,是连皮一起吃的。现在当然不一样了,在北方什么地方,蕉大概也属于一种很普通的水果了,价钱也不贵。这看似个段子,往往蕴含着时代的迈进。

蕉类果实其实还有一个地方能吃的,味道也不错,但估计两广人都没有几个吃过,那就是蕉蕾。蕉类打果大概是这样的,花长出来后,是包在一个蕾里面的,被一层层隔开,外面被厚膜包住,这个蕾,会长到半尺左右长,形似一枚手雷,像一个普通的果形,下端夸张地延伸成为一个尖头。以后蕉果慢慢长大后,就会撑开硬皮,露出一弓蕉果的形状,蕉弓的下端,还吊着个蕉蕾。这东西,两广人很少吃,也只有边境一带的产蕉区有这习惯。但在云南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这就是一道非常美味的名菜。择其嫩芯剁碎,可以打汤,也可以拿来和鸡蛋什么的一起炒。

虽然盛产,但恐怕广西人也很少吃过这菜

吃蕉蕾的地方,饭馆里的菜架上大多备有此货

前几天,我在广西中越边境龙州县走了一下,看到菜市场里很多摊子就卖这东西。后来吃饭点菜时,请老板推荐个汤,他就推荐了一个蕉蕾肉末汤,欣然要了。这个汤是把蕉蕾嫩芯剁碎加碎肉打的,美就美在非常清淡,但暗香蕴藏,喝起来很是爽口。是一点点很不容易察觉出来的涩味,但就是这点点儿涩味把肉的脂粉气一扫而空。暖烘烘的喝下肚,肠胃很是熨帖。

新鲜爽口的蕉蕾不但好吃,本来就有调理肠胃作用,是药食两用植物。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以及丰富的纤维素,中医认为其具有化痰软坚、平肝,和瘀、通经之效,是解湿毒、治便秘、润胃肠、解酒美容等良好食疗材料。干品亦有同样功效,药铺常见,主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等症。

虽然盛产,但恐怕广西人也很少吃过这菜

舀到碗里的蕉蕾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