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侠仗义候国泰

侯台镇兴盛的时间并不很长,所以也没出过什么大的富商和官宦。唯一令侯氏家族的人可以自豪的,是清乾隆年间的从九品官员侯国泰,村里人至今仍称他为侯爷。侯国泰发迹升迁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

据说侯国泰从小家寒,祖辈以农为生,地里打的粮食年年难以糊口。但侯国泰人虽贫穷,却讲义气。一日黎明去拾粪,无意中在大路上拾到一包白银,侯国泰认为这是不义之财,就没有拿回家里,而藏于地里的一石槽之下,等候有人来认领。过了一些日子,才见一外地客商牵着一头牲口,在村边的大路上来回转悠,像是在寻找什么。侯国泰怀疑此人是丢失银子的人。走近询问,客人如实相告,自称是东路某家富商的伙计,半月前向财东领了六百两白银到碛口办货,于某日某时路过此地,不慎将银子从马背上溜下丢失。当下返回寻找不见,无奈回去向财东禀报。不料财东怀疑他暗中做了手脚,竟将他解雇了。侯爷听了就问:“你丢的包袱是什么料?什么颜色?一共是多少银两?”客人一一回答后,侯爷就说:“你不用急,那天我正好在这里拾到一包,看看是不是你丢的那包。”两人便一起来到地里,从石槽下取出包袱,不多不少,正好是那包银子。

行侠仗义候国泰

侯国泰终于找到了失主,了却了多日的一桩心事,就将银子还给客人。不料客人却说:“这银子现在已不是我的了,我不能接收,我只求你和我一起去见见我的财东,说明原委,还我一个清白。”侯国泰大受感动,立刻带了银子同客人一起去见那位财东。财东听了侯国泰介绍之后,心中很是不安,一面给他的伙计赔礼道歉,一面大加赞赏侯国泰的人品,不停的说:“天下竟有这等好人!”于是就挽留侯国泰在他府中帮忙,工钱绝对优厚,侯国泰自然答应了。

侯国泰在财东的府上一住就是好些日子,财东什么也不让他干,整天和他一起喝酒,领他到街上转悠。侯国泰实在闲不住了,就和财东说还是让我做点事吧!财东笑着说:“行,你先到宁夏一带给咱买些羊皮袄去吧,买多买少,价钱高低全由你做主。”并且一下就付给他一千两银子作为本钱。这时候国泰才明白,原来财东是在一面继续考验他,一面在让他了解市场行情。

侯国泰来到口外时,正值隆冬季节,天气特别寒冷,那年口外欠收,到处都有饿死冻死的农民。侯爷看着心酸,就将买好的皮袄和剩余的银子陆续救济了灾民。由此,侯国泰的名声在宁夏、包头一带十分响亮。货没办回一点,银子就花了个精光,他已做好了被财东训骂一顿然后被解雇的思想准备。不料,财东不仅没责怪他,反而夸他心地善良,见义勇为,又交付他一千两银子,让他重新出去办货。

侯国泰在这家字号里干了几年后,渐渐有了些做生意的经验,终于有一回揽了一宗很大的买卖——替皇家采买木材。木材买好后,要从宁夏发往包头,走的是黄河水路。为了节省运费,他将所有木材捆扎成木筏,上面写了侯国泰的名字。当路过宁夏地面时,有的木筏被水冲到岸边,有的则被人打捞上来。可当人们看到侯国泰的名字时,记起了当年被搭救的恩情,就主动重新掀入水中,赶运到包头时一根没少。

行侠仗义候国泰

这件事连皇上知道后也很受感动,于是就下诏封了他个从九品的头衔,终身享受皇家俸禄,侯国泰发迹之后,并没忘记家乡的父老,回到侯台镇后,一下就修了四十孔石窑洞,全部分给了无房居住的乡亲们。这四十孔窑洞至今仍被人们使用着,成为侯爷的无字丰碑。

关于侯国泰这个人物,不光侯氏家族的人们常常念叨,县志上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也许侯国泰的故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反正,碛口地面的人们都说侯台人讲义气。

行侠仗义候国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