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一個成為千古笑柄的皇帝,歷史學家多以“無能之主 、 亡國之囚”

來評價他。關於蜀後主劉禪,歷史上“扶不起的劉阿斗”,今天我們要來看的是關於他的一個成語典故——

樂不思蜀

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自立為帝,建立蜀漢,立劉禪為皇太子。

「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劉禪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劉備臨終前,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在成都稱帝,時年十七歲。尊封吳皇后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換年號建興。

劉禪,字公嗣,或字升之,小名阿斗。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對諸葛亮非常信任,軍國大事全權委任於諸葛亮。

諸葛亮在世時,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戰亂年頭,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

「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從諸葛亮死後到劉禪“自攝國事”,在費禕、董允、蔣琬等賢臣的輔佐下,劉禪尚不敢亂來,劉禪又做了29年的皇帝。之後的十年為姜維北伐,但此時劉禪逐漸昏聵,對於宦官黃皓也頗為寵信,姜維畏懼黃皓,只得擁兵屯墾漢中的沓中,蜀國逐漸衰敗。

公元263年,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劉禪與群臣商議如何抵禦,之後,劉禪接受譙周的建議,向曹魏投降,和一大批蜀國的臣子,做了魏國的俘虜。

劉禪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去居住,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裡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

「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魏滅蜀形勢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樂曲,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

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就指點他說:

“陛下,下次如司馬昭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而這就是樂不思蜀一典故的來歷。

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公元271年(泰始七年),劉禪去世,晉諡劉禪為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劉禪真的“樂不思蜀”嗎?

1

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異議,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

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

歷史上的劉禪確實是平庸之主,政績平平,鮮有建樹,但也絕非後世傳說的那般昏庸無能,一無是處。當時社會動亂,在諸葛亮死後,能執政二十九年如此之久,沒有一點的才智也不能做到的。對於一個亡國之君而言,多少也算是難得的善終。


「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但也有否定的觀點。

關於降臣的死活,關鍵在於能不能為司馬昭所用。所以,只要劉禪沒有復國的行動,司馬昭就不會殺他,他既不是司馬昭關注的重點,又可以成為昭示天下的榜樣,對東吳的示範作用。

有人還拿東吳孫皓的例子和劉禪相比,其實這兩者根本就沒法比。孫皓於晉太康元年(公元280)投降,死於太康五年(公元284)。孫皓死的時候,司馬家已經篡魏第二十個年頭了,吳國投降也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這個時候的曾經的敵國皇帝,也就沒有用了。

2

相對比於孫氏一族世代據守江東,劉備並非蜀國人,他佔據蜀地只是權宜之計,而從未把蜀地當成自己的家。劉備的計劃中,蜀地只是暫時的據點,而他的終極目標是統一天下,復興漢室。

也就是說,如果夢想成真,劉備更可能移都長安或洛陽,而並不會久居蜀地。所以劉備乃至劉禪對蜀地和蜀地百姓的感情都不太深,缺少了那份家的歸屬感。

所以人們才會說“魏國是有軍隊的國家,蜀國是有國家的軍隊”,蜀地對劉氏而言或許非國非家,而只是一個跳板。

「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3

古人寫史,往往以警示後人為目的,文人喜歡藉以誇張的手法表達某一觀點或思想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以杜撰一個“樂不思蜀”的典故,把劉禪的平庸進階成昏庸也不是沒有可能。

因為這樣有利於塑造一個安於現狀、貪圖享樂的安樂公形象,說明了蜀國滅亡的原因和必然性,讓歷史的進展結果更加合情合理,也更易於被後人理解。所以也不排除劉禪背鍋的可能性。

「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千年前的蜀後主無疑是歲月靜好的。生命最後的彌留之際,洛陽的黃昏或是溫和而絢爛,晚霞亦或有群雁蝶舞為他送行。

只是不知道劉禪最後的彌留之際,是否勾起其對故國的思切之情,是否會懷想起其父親屢敗屢戰的堅毅與百折不饒的鋼鐵意志,又是否會感到羞愧與深深的遺憾。

「古建中國」“樂不思蜀”的背後,是否另有深意?

人的生命何其短暫,在歷史的隧道面前不過僅僅是曇花一現。有的人選擇留下濃妝豔抹的一筆,有的人則庸庸碌碌消散於與歷史長河之中。與生命短暫相映襯的,是歷史的殘酷與生冷。

古建中國-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融合建築、文化、文創三大行業,彙集“資訊、商務、文化、交流”四大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