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三國風雲變幻,劉備能從“織蓆販履”的小人物,通過不懈努力終於坐上了“漢中王”的位置;不得不承認,“劉備”是三國中最勵志的君主。但是,如果說劉備是“勵志榜樣”的話,那麼他兒子“劉禪”就是三國中最大的笑話,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徹底暴露了他的智商;至今世人說某某人沒用,仍以“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雖然劉禪“樂不思蜀”的笑話傳了數千年,但是現在卻有人替他“平反”;理由也很簡單,劉禪在位41年之久,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而且“樂不思蜀竟還有後面的半句。其一,“劉禪”當政時期,蜀漢政權其實正處於危難之中。當時劉備率傾國之兵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蜀漢的家底幾乎被劉備敗光;而與此同時,曹魏也趁此機會有所異動。蜀漢危難之際,雖然有諸葛亮力促孫劉兩家再次聯盟,但其中“劉禪”的作用也不能忽視。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其二,“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再到公元263年投降曹魏,前後共當政41年;這可不是一般的數字,代表著“劉禪”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亂世三國之中,能在位41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當時蜀漢政權是三國時期最弱的一方,因此“劉禪”雖算不上明主,但絕非“扶不起的阿斗”。雖然諸葛亮輔佐“劉禪”了二十餘年,可等諸葛亮死後,他仍然做了近20年的皇帝;由此證明,“劉禪”還是有真材實料的。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其三,諸葛亮無休止的北伐,劉禪對此並不滿意“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這話說的很是婉轉,貌似在關心諸葛亮,實則是在勸諸葛亮停止勞民傷財的北伐;而且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下令停止北伐。由此看,“劉禪”並非完全依靠諸葛亮,不過是迫於諸葛亮總攬朝政,沒有辦法而已。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其四,“樂不思蜀”還有後半句。當司馬昭第二次問劉禪“頗思蜀否?”時,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現出一副欲哭無淚的樣子,良久才回答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這裡證明劉禪並非是真的“樂不思蜀”,不過司馬昭心狠手辣,如果第一次就回答“想念巴蜀”的話,勢必會引來殺身大禍;第二次再被問及時,“劉禪”這才說了實話。因此,“劉禪”故意裝傻充愣不過是權宜之計,其實是擁有大智慧的。

雖然為“劉禪”平反的言論貌似合情合理,但更多的人卻認為這種觀點是“無稽之談”,對此也提出了證據加以駁斥。其一,劉備敗於夷陵的確致使蜀漢政權岌岌可危;但當時“劉禪”還未正式繼承“漢中王”的名號,況且劉備臨終也說的很明白“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這裡就說的很明白了,蜀漢政權其實已經完全交由諸葛亮主持,此時的“劉禪”即使想親自主政也不可能;因此吳蜀第二次聯盟和“劉禪”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其二,“劉禪”的確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一個君主有無才能並不是以在位時間長短來評判的;史料記載“劉禪”荒淫,一個沒心沒肺的人當然活的時間長。而且前二十年是諸葛亮一手主政,“劉禪”根本不用操心;後二十年蜀漢也不乏有諸如“姜維”這樣的老臣繼承諸葛亮。史實記載諸葛亮善能主政,活著時把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已成了一套有規則可循的系統;蜀漢政權內只要不出現大的變故,只需“姜維”等人繼續沿著諸葛亮生前的路走就可以。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而且“劉禪”在位後二十年裡,曹魏政權也處於多事之秋,沒工夫理會蜀漢但並不代表是“劉禪”的政治開明;更不能說是“劉禪”堅持了41年,這麼長時間蜀漢依然能正常運轉,恰恰證明了諸葛亮的“善政”。蜀漢最終投降曹魏,這隻能說明一個政權從強大變為弱小的正常發展過程;如果“劉禪”真的有智慧,即使做不出諸葛亮的功績,最起碼也要有些許作為;可是“劉禪”什麼都沒留下,因此說他“扶不起”並非汙衊,而是事實。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其三,說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的人其實並不瞭解諸葛亮。當時曹魏控制著北方遼闊肥沃土地,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口都發展極快;而蜀漢政權有什麼?山高路遠,民窮地貧,人口更不用說了,到了“劉禪”投降時還不足百萬。諸葛亮北伐每次都十分謹慎,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利益,這說明諸葛亮並非不知道打仗“勞民傷財”;之所以數次北伐,其目的並非為了進取中原,而是儘可能的拖延“曹魏政權”的發展速度,也是為了儘量爭取“蜀漢政權”的存活時間。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其四,最可笑的就是說劉禪“樂不思蜀”還有後半句這種觀點。當時蜀漢雖降,但東吳尚在,司馬昭不殺“劉禪”其目的不是胸懷寬廣,而是故意做出一種“恩典”的姿態;說白了就是演給東吳看;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政治策略,給東吳造成一種假象,迫使其能儘快投降。再說“樂不思蜀”的後半句,司馬昭第一次問“頗思蜀否?”劉禪的回答肯定是真心話“此間樂,不思蜀也!”此話一出也證明了“劉禪”是個沒腦子的人,簡直就是個大笑話。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因為“劉禪”並非普通人,他代表的是一個曾經的國家政權,而且蜀漢舊臣在列,司馬昭這話明顯帶有侮辱的性質;古人云“君辱臣亡”,劉禪受到侮辱,可想而知,在場的蜀漢舊臣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後來蜀漢舊臣中有一個叫“郤正”的實在看不下去,趁著上廁所的機會教“劉禪”應該怎麼做;之後劉禪不過是鸚鵡學話的說了一遍而已。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司馬昭很聰明,知道是“郤正”教給劉禪的,但還是故意說“這話怎麼像郤正說的呢?”;結果劉禪的回答更可悲,一臉詫異的說“你怎麼知道是郤正教我的?”由此可證,像“劉禪”這種糊塗到極致的人根本不具備威脅;司馬昭殺不殺“劉禪”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還不如繼續養著,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胸懷寬廣”。

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再惹爭議,有人說他是笨蛋,有人卻說他明君

這兩種觀點各有特點,那麼“劉禪”到底是無用之人,還是深藏大智慧的“明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