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以民族团结创建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青海新闻网讯 民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信仰并存的民族自治地区,在全县43.61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61.2%。海东撤地设市五年来,民和县委县政府在海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倾力支持下,团结带领民和各族儿女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旋律,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奋力谱写青海门户大地跨越发展新篇章。

强化保障措施,高位推进创建工作

民和县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谋划和推进,建立健全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专项经费300万元,整合各项资金,用于创建示范点基础设施、产业扶持和社会事业发展。县人大、政协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视察调研活动,每季度组织专委对各乡镇、各单位创建重点工作进行一次督查,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意见建议,有效推进了先进县创建各项工作。2013年以来,还从市县层面打造创建示范点57个、乡镇层面打造创建示范点112个,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营造了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常抓教育引导,极大地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构筑起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精神家园。2013年以来全县还累积排查矛盾纠纷10199件,化解率达96.7%,全面实施寺院“六大工程”,全县僧侣纳入低保9人、五保9人、“两房”改造178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每年落实宗教寺院经费补助122万元,全县保持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坚持“十进”活动,实现创建工作全覆盖

近年来,民和县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覆盖。一是开展创建工作“进家庭”活动,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民和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小庭院、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全县各类先进家庭评选覆盖面达到100%。二是开展创建工作“进机关”活动,全县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省市驻县单位创建覆盖面达100%,创建先进单位57个,创建先进率100%。三是开展创建工作“进社区”活动,打造民族团结和睦社区,全县社区创建覆盖面达100%,8个川口镇社区创建先进率100%。四是开展创建工作“进乡村”活动,全县22个乡镇均创建为先进乡镇,创建覆盖面、先进率均100%,全县312个村创建覆盖面达到100%,创建先进村304个,创建先进率为97.4%。五是开展创建工作“进学校”活动,全县中小学校创建覆盖面达100% 。六是开展创建工作“进企业”活动,全县企业47家创建覆盖面达100%、创建先进率63.8%。七是开展创建工作“进寺院”活动,积极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全县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创建覆盖面达100%、创建先进率98.3%。八是开展创建工作“进军营”活动,目前全县4个驻县部队创建覆盖面、先进率均达100%。九是开展创建工作“进市场”活动,全县商场商铺、餐饮门店创建覆盖面达100%。十是开展创建工作“进工程工地”活动,全县工程工地创建覆盖面达100%,市级命名挂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地1个,县级打造示范工地4个。

以创建促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民和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凝聚起强劲的发展合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打好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全县精准识别确定的贫困村125个,10641户4223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两年来全县共有66个贫困村退出、5345户2.28万人脱贫,确保各民族人民在脱贫路上一个都不少。

狠抓农村经济发展。以“民和模式”为统领,稳定推广40万亩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大力实施“农牧联动·草畜结合”工程,加快以“黄河彩篮”为核心的设施农业发展,实现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23元,同比增长8.7%。2017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达68.91万亩,其中特色农业种植占比达92%以上,实现粮食产量31.49万吨、油料产量0.8万吨、农业增加值10.84亿元。草食畜出栏32.34万头(只),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1.62万吨。蔬菜产量达11.59万吨、果品产量达0.64万吨。

催生工业经济发展新活力。2017年全县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3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2.75亿元、同比增长7.3%。以铝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以新型材料加工和能源产业为特色的生态型综合产业园正在建设。

千方百计做活三产,仅2017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95.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9亿元,目前全县乡镇电商覆盖率达100%、行政村电商覆盖率达44%,全县实现网上交易额6000万元以上。2017年全县劳务输出11.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2亿元。省外开办拉面馆累计达2690家,从业人数达1.61万人(次)。

城镇化建设迈入“快车道”,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完善,一座门户新城初具规模。今天的民和,县城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率达到26%,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6%。同时伴随着集镇建设、乡村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县城乡面貌处处焕发出新气象,一个靓丽的青海门户之城呼之欲出。

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统筹推进,仅去年用于林业生态建设投资1.41亿元,完成各类人工造林4.7万亩、天然林管护23.61万亩、义务植树160万株、县城绿化和提升改造10万平方米,完成贫困村村庄绿化60个。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8.5%。同时加大重拳治理环境污染,县城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垃圾处理率达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8.3%,一个水碧天蓝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显现。

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取向,以80%以上财力全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定不移增进福祉。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仅去年全县落实教育各类项目187个,全面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各民族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高考上线率达99.48%,适龄儿童、初中适龄少年、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8%、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02%。医疗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卫计事业全面进步,新农合参合率、城镇居民参保率均达99%以上,“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受益群众达4.64万人(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仅2017年发放各类救助金2.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970人,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覆盖率达100%。累计投资1.69亿元实施较少民族发展项目,改变了该县5个乡镇46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建设美丽乡村、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