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由此,全军挂像英模由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8位增至10位。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八大英模”照片墙,林俊德的照片也会挂在这里

中国军队英雄烈士千千万,为何挂像英模仅十位?

看完林俊德的故事你就懂了……林俊德是谁?相信99%的中国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院士,他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 45次核试验任务!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尽快!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一直拼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最后一刻!

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家人实在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上午10点,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痛哭起来因为怕他听到使劲捂着嘴巴。病房人很多,但没人说话,只有他按击鼠标的声音……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他则回答:坐着休息!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 “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 躺下了,就起不来了!”两个小时后他终于累得再也支撑不住!

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林俊德回到了病床……他太累了,实在太累了,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老伴儿轻轻地抚摸着他的额头……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这是林俊德生前最后的影像,他大口喘着气,眼神也暗淡下来,这一躺下后,他再也没能起来…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这位见证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藏身大漠40载,为国铸“核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1949年,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上完了高中。1955年,这个山里的17岁穷孩子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林俊德上学的路费是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因为家里实在贫困上了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读大学的费用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从那时起,林俊德就默默下决心,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激动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核试验,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试验,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核讹诈,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唯有早一天拥有核武器才能真正挺直腰杆。当时,只有26岁的林俊德担任首颗原子弹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而这个小组算上他自己总共就3个人。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当时,既没有实验设备,更没有技术资料。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在空中,相拥而庆。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然而,另一场景却鲜为人知——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就在这时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让全世界都难以相信的是,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而亲历第一次核爆后,林俊德更深刻地认识到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国防尖端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

中国首颗氢弹原理核爆炸成功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

此后几年林俊德和他的团队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用垒土台当桌子。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从没有中断科研……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从1964年到1996年的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在后来解密的视频中林俊德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世界核爆史上,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而中国,只用45次便实现既定目标。共和国正是因为有像林俊德这样的大国脊梁,才用一次次蘑菇云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为中国铸就最坚实的核盾、最可靠的安全!

也正是因为这45次惊天动地的核试验,共和国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更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机遇,才让中国人民硬气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他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

他这样总结成功: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

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林俊德临终笔记

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他研究爆炸力,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74岁时,由于拍摄实验现场太专注,他被绊倒在地,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让他包扎一下,他笑着说没事没事,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可林俊德说话硬,讲原则,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这是很多人都领教过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他有“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去世前三天,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个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他的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答辩,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他的临终清单:

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

2、****技术(国家机密)

3、家人留言

4、(空)

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亲朋好友来看他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的问我的老伴儿吧!插着管子工作效率低他又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就这样,他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他本想给两个小孩(孙辈)写点什么,可他一个字也没有来得及写……甚至在生命最后的5个小时里已经陷入昏迷的他,在半昏半醒中还在反复叮咛学生和家人,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整理时要注意保密……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5小时后

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他甚至还没有跟亲人告别,来不及好好再看老伴儿一眼……

宁可牺牲生命,绝不拖欠使命。

国家脊梁—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2012年,林俊德院士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化作 一束至纯至强之光,为后人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方向……

若没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定力

若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

若没有一种甘于寂寞的情怀

若没有一种为国奉献的信念

怎能在艰难困苦之中成就这样的伟业?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00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中国挺直了脊梁,强大了起来。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之所以这样坚固,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林俊德一样的大国脊梁。他们默默无闻奉献,他们甘愿籍籍无名。他们已经做了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能做到的一切。而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让世人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的功勋。

(转发自人民日报,自媒体北洋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