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武松打虎天下聞名,李逵殺四虎無人問津

來自:茶餘閒話

《水滸》一百單八位好漢,可以說是良莠不齊,既有建功立業的朝廷功臣,也有強取豪奪的綠林大盜。然而有一些人的身上,卻是缺點與優點並存。其中的代表人物大概就是李逵了,他的身上簡直就是兩個極端的典型,一方面行事直率,但另一方面他又時常草菅人命,蠻橫無理。

為什麼武松打虎天下聞名,李逵殺四虎無人問津

武松打虎,婦孺皆知,李逵打虎,知名度卻不是那麼高。武松只打死了一隻虎,李逵可是打死了四隻虎,為什麼李逵打虎的名氣反而不如武松呢?

為什麼武松打虎天下聞名,李逵殺四虎無人問津

水滸一百單八將,金聖嘆對武松的評價很高:"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簡單地說,就是說武松智勇雙全,不是莽撞的糙漢子。然而,武松生平事蹟當中,流傳度最廣的景陽岡打虎事件,卻是在頭腦發熱的情況下做下的。

上景陽岡之前,貪杯的武松喝了十八碗酒,頭暈腦熱,店家勸他在店裡住下,免得"枉送了自家性命","等明日慢慢湊的二三十人,好一起過岡子",他卻一意孤行。上了景陽岡,看到一棵大樹,颳了皮,一片白,上寫兩行字,提醒往來商旅不可輕率過岡,武松卻覺得這是店家嚇唬商旅住店。一直到了那座破落的山神廟前,看到廟門上貼的官府印信榜文,武松這才知道老虎是真。本來他打算快步下山,返回酒家,轉念一想,"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走。——結果,仗著好拳腳,一隻吊睛白額大蟲居然被他活生生打死。

為什麼武松打虎天下聞名,李逵殺四虎無人問津

反觀李逵,當時是李逵為了接老母親上梁山過好日子,但是又無奈被官府追捕,李逵只能揹著老母親就往梁山趕,這一路上肯定不能走官道,行人多的路,只好走那些荒郊野嶺,途中李母口渴,李逵就讓又聾又瞎的老母親在原地等他,不要到處走動,誰知那老虎就在李逵回來之前把老母親給叼走了!李逵回來不見母親只見血汙,頓時大怒。找到了老虎洞,直接將兩隻大虎兩隻小虎給滅了口,滿門抄斬,方報了大仇,李逵後來含淚將母親的骨頭包起來立了個墓,節哀。

為什麼武松打虎天下聞名,李逵殺四虎無人問津

在《金聖嘆批讀水滸》第四十二回回首,有一段批語:"二十二回寫武松打虎一篇,真所謂極盛難繼之事也。忽然於李逵取娘文中,又寫出一夜連殺四虎一篇,句句出奇,字字換色。若要李逵學武松一毫,李逵不能;若要武松學李逵一毫,武松亦不敢。各自興奇作怪,出妙入神,筆墨之能,於斯竭矣。"

《水滸傳》問世之後,武松打虎的故事迅速成為經典,曾經無數次被改編為戲劇、電影、歌曲。李逵打虎卻沒有這等待遇,即使是談及生平事蹟,李逵的這段經歷也少有人提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先來說武松打虎。的確,武松單槍匹馬,走上景陽岡,確實很莽撞,打虎也只是為了保命求生,但是這件事的客觀後果,是他為地方父老除掉了一害,打得人心所向,大快人心,造福一方。

再說李逵打虎。李逵打虎是報仇雪恨,這僅僅是李逵的私人恩怨,打虎的後果僅僅是滿足個人,並沒有像武松那樣造福於父老鄉親,能讓大家拍手稱快。武松打虎,改編成多種多樣的文藝形式,觀眾如痴如醉,連聲喝彩,經久不衰,因為武松打的是惡,拳拳腳腳是除暴安良。相比較之下,李逵打虎的格局就顯得太小,沒有什麼看頭,確實打死了四隻老虎,但是打死老虎以後呢?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可曾因為打虎獲益?那禍害一方的還不是在繼續興風作浪?打死的老虎再多,那也僅僅是因為私怨。

除了武松和李逵,《水滸傳》裡還有一個跟打虎有關的人,那就是"打虎將"李忠。可笑的是,這個好漢原著中一隻老虎都沒有打過,卻整天打著"打虎將"的幌子在江湖上行走,只因為生的膀大腰圓。冠著"打虎將"的名頭。

《水滸傳》通過豐富,細膩,能充分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細節描寫,在"相犯"的情節中刻畫出了人物性格差異。金聖嘆說:"犯之而後避之,故避有所避也。若不能犯之而但欲避之,然則避何所避乎哉?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難,實能犯之難也。"由於細節描寫不同,使許多相似的人物同中有異,《水滸傳》寫一百零八個人,著實寫出了一百零八個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