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看中國現狀

劉學智

“失去的二十年”是指日本陷入長期經濟停滯狀態,這段歷史引起各國關注,尤其是經濟、文化與當時的日本相近的中國應該重點關注。無論是經濟發展規模、房地產投資狀況、人口老齡化現象還是東亞文化屬性、儲蓄和消費偏好等,當前的中國都與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

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看中國現狀

確切地講,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起始於1991年房地產泡沫破滅,自今已有27年時間。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有三個徵兆:一是房價超過需求主體承受能力,購房者普遍需要從銀行貸款買房,承受大量中長期還貸壓力;二是不同地區房價走勢快速分化,東京圈及6個主要城市房價超過全國平均房地產價格7倍;三是短時間房價大幅飆升,從1985年到1990年核心城市房價地價上漲了7倍。

對比中國,我們似乎也存在這三個徵兆,並且中國一線城市房價已經遠遠高於東京房價第一,中國部分城市房價幾乎超出消費者承受能力,一線城市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上海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7.96元居全國首位,面對均價超過4萬/平米的房價(如果按照中環內城區新房計算,均價超過10萬/平米),工作一輩子也就買個60平的房子。對於大量收入低於人均水平的人群,買房壓力可想而知。如果想買中環以內城區的房子,基本上只能是奢求。

第二,不同地區房價分化已經非常大。拿一線城市與中西部城市來比較,例如,上海城區房價基本上是重慶主城區房價的5倍甚至更高。如果以西部3、4線城市與上海相比較,房價差距甚至在10倍以上,超過了當年日本不同地區房價差距。第三,2015年下半年以來部分城市房價大幅飆升。比較明顯的同樣是一線城市,有的區域房價翻倍增長。不過與日本持續性數倍增長而言,似乎沒那麼嚴重。

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看中國現狀

與日本不一樣的是,中國具有很強的政策控制力,當前房地產政策收緊之後,當前房價上漲勢頭遏制住了。如果像當年日本政府那樣任其放縱暴漲,那麼現在一線城市房價可能是當前的3倍,可能很快就會迎來泡沫破滅。中國房地產市場基本上是半市場化市場,一半由市場供需決定,一半由政策決定。當經濟增長遇到困難的時候,房地產政策趨於放鬆,房價迎來上漲週期;當房地產市場出現過熱,經濟增長壓力消除的時候,房地產政策趨於收緊,房價迎來企穩或者微跌週期。在這樣的半市場化環境中,房地產市場是短週期市場,從2010年以來已經經歷了第三個週期。而完全市場化的房地產市場是長週期市場,例如日本房地產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還沒完成一個週期,美國房地產市場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10年間都處於緩慢復甦週期。在中國這樣的短週期中,政策調控防止了短時間內房價數倍飆升,政策收緊之後便可以通過時間換取空間,稀釋房地產泡沫。因而,對於當前中國樓市而言,

在居民購買力沒有達到能夠承載房價的時候,可能不會出現房地產政策全面寬鬆(除非經濟出現硬著陸風險,基建投資難以帶動經濟增長,不得不再次依靠房地產)。如果幾年之後居民收入增長和存款積蓄能夠買得起房了,可能房地產政策會有鬆動。

從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看中國現狀

主流觀點認為,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和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也就是“失去的二十年”起始原因是廣場協議

。的確如此,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並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協議,美國的目的是讓美元貶值增強美國出口產品競爭力。日本政府竭力推進此協議,以為通過日元適當升值以幫助日本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同時抑制國內經濟過熱風險。結果日元升值幅度大跌眼鏡,美元兌日元即期匯率從1984年末252點升值至1987年末122點,3年升值超過一倍!日本政府的理想升值幅度是20%,美國政府期待日元升值50%,結果日元升值幅度和速度不但超過了日本政府的期望,還超過了美國政府的期望

短期內幣值大幅變動,將導致資本市場劇烈波動。日元過快升值,導致以美元計價的日本房地產價格大幅增長,1991年房地產市場撐不住了,泡沫破滅了。然而,即便是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了,也沒有拉住日元升值的步伐。1991年之後日元繼續升值,到1995年4月,美元兌日元即期匯率漲到84點,比簽訂廣場協議前升值了3倍!匯率大幅升值導致日本製造業生產成本大幅提升,加速了企業走出去向全球佈局,最終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

實際上,即便沒有廣場協議,日元升值也是必然。從70年代到廣場協議簽訂之前的1984年,日元也是趨於升值的。只不過如果不簽訂廣場協議,日元升值速度不會那麼快,不會在短短几年內刺破房地產泡沫破滅。日元升值與日本經濟增速放緩基本是同步的,1991年之後日元升值到略低於100點的水平波動,日本經濟增速也降至略高於0%的水平上下波動。

自2005年中國匯改以來,人民幣同樣經歷了升值過程,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8.1逐漸上漲到2013年末接近破6的水平。雖然不像日本那樣成倍升值,但升值幅度已經不小。2014年自今,人民幣匯率整體呈貶值趨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泡沫風險。作為美國,並不願意看到人民幣貶值。例如,最近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徵10%關稅,由於今年一季度到現在人民幣貶值了10%左右,導致美國加徵關稅幅度基本完全抵消。因而,可能在近期美國將把中國納入匯率操縱國,甚至最快就在本月某個時候宣佈。根據當年日本所遭受的經歷,美國更願意讓人民幣大幅度升值。雖然人民幣貶值將帶來資金流出壓力,也會影響“一帶一路”、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但是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構成的影響可能更大。因此,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升值貶值速度不宜太快,這是保持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重點

另一個導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缺乏促發了經濟增長動能減弱。中國也同樣面臨老齡問題,並且由於前期計劃生育的政策性限制,未來10-20年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可能比日本更為嚴峻。不過一個積極因素是,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每年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超過800萬人。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大量高素質人才較為充足,為單位勞動力產出水平提升提供條件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就業壓力已經向高學歷人群轉移,產業結構轉型已經跟不上勞動力供給轉型。如果經濟結構轉型滯後,不能解決本科及以上人群就業問題,經濟結構依然是吸納低附加值、重體力活、流水線機械式勞動力為主,那麼不但單位勞動產出、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難以提升,甚至高學歷“蝸居”、“蟻族”現象可能進一步發展。極端情況,最悲觀的情況,就是像南美那樣出現貧民窟,甚至是高學歷貧民窟。這是我們誰也不願意看到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經濟產業轉型升級,能夠提供足夠的符合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的工作崗位,而不是讓一大堆本科生搶一個高中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崗位,一大堆研究生搶一個專科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崗位

最後,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真的完全失去了嗎?是否還有很多沒有失去的地方?其實有很多不但沒有失去反而在持續進步,比如日本的科技發展、GNP、人均收入、生態環境等等,很多方面處於世界前列。這些問題以後再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