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戰神李牧爲何落得吞劍自殺的淒涼下場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與廉頗齊名,生平未打過一次敗仗。但是這樣一位叱詫風雲的戰神,沒有功成名就壽終正寢;沒死在戰場馬革裹屍;沒有死於敵國刺客暗殺,而是被依賴於他的皇帝逼得吞劍自殺,可悲可嘆。

一代戰神李牧為何落得吞劍自殺的淒涼下場

李牧——戰國末年傑出的軍事將領,在士兵及百姓的心目中都有著極高的威望。尤其是破匈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的典型戰例。

李牧鎮守燕門郡,受命抵禦匈奴。每日教兵士勤於訓練,小心看守烽火臺,多多派人偵查敵情,並命人每天都宰殺幾頭牛犒賞軍士,但是卻規定:“如有匈奴入侵,不得進攻,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違者斬首!”

就這樣過了好幾年,匈奴每次入侵都一無所獲,趙軍的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不僅是匈奴,連趙國自己官兵也認為主將膽小怯戰。趙王多次責備於他。但李牧有句名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趙王怒,把他召回,另派他人領兵。

一代戰神李牧為何落得吞劍自殺的淒涼下場

此後一年多時間裡,匈奴每每來犯,趙軍就出兵迎戰。沒想到屢屢失利,損失慘重。邊塞百姓也無法耕種、放牧。上下皆有怨聲。

趙王只好再次請李牧出山。但李牧堅稱身體抱恙。趙王一再堅持,李牧說:“大王如再用我,我還是像以前一樣做,才敢奉命。”趙王允。

李牧再次來到邊境,還是執行老規矩。匈奴又是好幾年一無所獲。可趙國的兵士們每天得到犒賞卻無用武之地,都壯志滿滿,一心想打一仗。

於是,李牧備精選戰車一千三百乘,精良戰馬一萬三千匹,善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長於射箭的勇士十萬人備戰。

是日,李牧命人拿出大批的牲畜到處放養,當小股的匈奴來搶時,又假裝迎敵失敗,故意將幾千人馬裝備丟棄。單于見狀,以為趙國軍士不堪一擊,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奇兵,左右包抄,匈奴大敗,殺傷十餘萬人。滅了襜襤,敗了東胡,降了林胡,單于逃跑。

此後十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邊境。

至秦王嬴政立,欲滅六國,遂派大將王翦出戰攻打趙國。趙王遷仍命李牧為大將軍迎敵。

一代戰神李牧為何落得吞劍自殺的淒涼下場

王翦深知,不除李牧,秦軍不可能有勝算。於是稟告秦王,準備用老招數——反間計。

他們先是派奸細入趙,用重金收買了那個曾經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的近臣郭開,讓其散佈流言,說李牧與副將軍司馬尚勾結秦軍,欲意謀反。

同樣的計倆,同樣的說辭,連背義的小人都沒變,當年趙王遷的父親趙王偃因此罷黜了廉頗,這次輪到兒子犯傻了。趙王遷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由齊過投奔來的顏聚,取代了李牧和司馬尚。

可想而知,李牧接到命令時,出於對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的考慮自是不從,於是趙王遷布好了局,命李牧自殺。李牧口銜寶劍撞柱身亡。

李牧一死,之前被李牧擋在井陘關外一年有餘的秦國虎狼之師,如入無人之境,僅三年月就踏平了趙國。趙王遷只能恭恭敬敬的把邯鄲地圖與和氏璧舉過頭頂,獻於秦王。後被秦王流放到房陵,下場十分淒涼。

趙王遷死前留下一句話:“使李牧在此,秦人豈得食吾邯鄲之粟耶?”道盡了心底萬般的悔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