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欢迎阅读"牧云唐卡"头条号文章,此篇为大家呈现中国民间的刺绣手工艺术品——香包。香包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及更早,很是悠久,至今也在不断地传承着,香包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历史发展?香包的意义演变又是怎样的过程?此篇将详细为大家解答。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持续关注我们

“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香包,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

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2008年香包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它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香包在《诗经》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说明早在约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

《礼记》云:"五采谓之绣。"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自然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礼记、类则》载,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说明香包还有礼仪作用。

“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战国时期以至秦、汉、晋,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晋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宋时,官史朝服上开始佩戴香包,礼仪作用愈加凸显。清代,香包成为馈赠佳品,特别是相恋男女以此作为馈赠的信物。

“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到了现代,香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人际交注、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送一个香包,传递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达一番美好的祝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

“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

“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祛邪祈福,也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而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则是香包的鲜明艺术特色。

“一式两用”的刺绣工艺——香包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做香包是妇女们表现女红手艺最佳机会,从香包图案和绣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