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自己人”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自己人好办事,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自己人才是能了解我们心情,能知道我们立场的人,而对于“自己人”我们通常也会抱有更多的宽容,给予更多的优待。同样一句话,“自己人”说了我们就会听,而不是“自己人”的人说了,我们就会带着防御心理去看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同体效应,也叫“自己人”效应,意思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那些和自己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把这些人当成知心朋友,而对于“自己人”的话人们也会更信赖,更易于接受。

做孩子的“自己人”

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自己人”呢?简而言之就是跟我们有共同之处的人。这种共同在之处可以是血缘,地域上的,出国的留学生之所以会不自觉的抱团,就是因为相对于外国人,我们会更信赖自己的同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个共同点会天然给彼此提供信任基础。当然,共同之处也可以是志向、兴趣、爱好、利益上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曾通过一项实验表明,彼此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

做孩子的“自己人”

强化“自己人效应”,对于父母来说,就是要使孩子确认,父母是理解他的,是能够从他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是和自己站在同一个立场的。

一位女孩妈妈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这位母亲在一次无意中发现了女儿的早恋倾向,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要过早的介入这方面纠葛,她趁孩子听音乐的时候来到女儿的房间,俩个人聊了一会儿后,妈妈转入正题:“记得我上高中时,班上有一位异性,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会想到他,在上课时也会禁不住看他一眼……”然后,这位妈妈指出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这样女儿觉得妈妈亲切可信,从而耐心听取了妈妈的建议专心学习。

如此地敞开心扉,开诚布公的谈话,女儿的心怎能不与妈妈融到一起。

做孩子的“自己人”

所以,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应强调双方一致的地方。从一致的地方出发,容易使孩子认为父母是“自己人”,从而使你提出的建议易于被接受。

不要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你会不会偷偷地调查孩子的“秘密”行为;

会不会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对着他大声训斥;

有没有对孩子说:“看咱们俩,谁拧得过谁?”;

有没有在与孩子争论的时候武断的说:“必须听我的”

……

不要以为你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孩子最终向你“屈服”,实际上事情的真实结果是你把孩子制造成了自己的“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