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並不是你所想的樣子,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

2018.10.10 學習薛兆豐經濟學第9天。


威廉·伊斯特里在《白人的負擔》裡寫到:

過去50年中,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卻仍無法為孩子們買到價值12美分的藥品,以減少全球一半的瘧疾死亡病例;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卻仍無法為貧困家庭提供4美元的蚊帳;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卻仍無法為每位新生兒母親提供3美元的補助,來預防500萬嬰幼兒的死亡;西方將2.3萬億美元用於國際援助,可阿瑪麗奇仍舊輟學在家,撿拾柴火。如此充滿同情的善舉,卻無法為急需幫助的人們帶來這些實惠,這正是悲劇所在。

慈善並不是你所想的樣子,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

本期主題

我們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給予的慈善,那就是——商業。

課程來源

《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2006 ),作者威廉·伊斯特里(William Easterly ),是紐約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曾經在世界銀行(國際扶貧機構)工作16年。

課程還原

1. 世界銀行的失敗扶貧史

前面引言就已經寫明瞭世界銀行這個扶貧機構的“功績”,其實在過去五十年花了2.3萬億美金,卻收效甚微。

慈善並不是你所想的樣子,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

2. 哈利波特的商業奇蹟

2005年7月16日,英美可以將900萬冊《哈利·波特》送到讀者手裡。書店從沒出現斷貨的現象。根本不需要什麼哈利·波特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

為什麼為了哈利·波特這種娛樂的事情,西方世界做的這麼有效率,而救助非洲兒童這件事,效率卻這麼低,為什麼?

慈善並不是你所想的樣子,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

3. 四大原因讓行善扶貧難見成效

1)缺乏反饋機制

市場有很好的反饋機制,而慈善缺乏適當的反饋機制。

比如,在市場中賣一碗牛肉麵,如果不好吃,生意會越來越難做啊,要想活下去必須做的好吃啊;假如做慈善,不要錢的,即使再難吃,也會有人要的。

在慈善裡面,我們缺乏明確的關於效率的標準,所以我們不知道行善怎麼才是有效率的,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2)委託代理問題

行善之人花的並不是自己的錢,只要不是自己的,他的認真程度就會打折扣。

3)所託非人問題

有些扶貧機構把錢給了那些導致當地貧窮的政府手裡,效果可想而知。

4)養懶漢效應

持續的扶貧會讓人有種不願意努力而出現爭下游的現象。只有保住貧困地區才能持續獲得援助。

慈善並不是你所想的樣子,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

課堂小結

由於存在缺乏反饋機制、所託非人、養懶漢效應等問題,行善扶貧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完全無法到達預期目標。而商業行為,則由於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協調和鼓勵人們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續而高效地改進人們的福利。

課後思考

如果你有一筆錢可以資助一個學生,在你面前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又窮又笨,一個是又窮又聰明,你應該把錢給誰?

慈善並不是你所想的樣子,商業才是最大的慈善

我的回答

乍看這個問題,當然是給那個聰明的學生,其實不然,這個問題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從社會的角度來講,如果是考慮回報率的問題,因為人的成功跟聰不聰明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如果想要把錢給那個將來給社會更大貢獻的人,單從聰不聰明並不能做出選擇。

從兩個孩子的角度來講,兩個孩子都很需要這筆錢,都有可能因為這筆錢改善自己的命運。

從資助方來看,這個問題就更難了,相對來說,其實又窮又笨的孩子更可憐,但是風險更大,而且這個風險的反射弧又特別長,可能是在很多年以後才會看出你投出這筆錢的效果。

如果你只是抱著公平的態度來捐助學生,大可以把錢平分給這兩個孩子(如果學生的基數變大,錢又有限,這相當於沒做慈善),或者隨便選一個給他們,只因為他們窮所以我給他們捐助,其他的條件可以不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