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传染病防控小知识——乙脑篇

夏秋季天气炎热,蚊虫孳生,容易造成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进程快、疫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但通过有效的措施,我们是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感染。下面我们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有关乙脑防控的重点知识吧!

乙脑的传染源是什么?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乙脑病毒后,不论是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均可出现短暂病毒血症,一般在5天内,血中病毒数量也较少,故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中家畜(如猪、牛、马、羊、狗等)、家禽(如鸡、鸭、鹅等)和鸟类可感染乙脑病毒,特别是猪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病毒血症期长,每年大批幼猪被蚊虫叮咬后产生病毒血症,因此被乙脑病毒感染的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有调查证明,乙脑流行区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可达100%。因猪属单年生长动物,更新率快,感染高峰期比人类流行高峰期早1~2个月,故目前以动态观察猪的自然感染率,作为预测乙脑流行的一项重要依据。

乙脑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传播本病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蚊种,三带喙库蚊为主要媒介。蚊虫吸血后,乙脑病毒先在肠道内增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在唾液中保持较高浓度,经叮咬将病都传给人和动物,再有动物感染更多的蚊虫,形成蚊-动物(猪)-蚊循环。蚊虫感染后10~12天就能传播乙脑病毒。蚊虫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宿主,可带病毒越冬,病毒可经蚊虫传代。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乙脑?

人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300-1: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和稳定的免疫力。

乙脑发病有哪些特点?

乙脑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初期: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极期: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及颅内高压、脑疝、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症,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症如巴氏症等可呈阳性。

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后遗症期: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被叮咬了乙脑患者的蚊子叮了会不会得乙脑?

一般不会,由于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并绝大部分呈隐性感染,因此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如何预防乙脑?

预防乙脑主要有以下措施:

1、控制传染源:猪是乙脑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故应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住地分开。

2、防蚊和灭蚊:是预防乙脑的根本措施之一。消灭蚊虫孳生地,灭越冬蚊和早春蚊,喷药灭蚊,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

3、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措施。2008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均免费接种。目前除西藏、青海、新疆等乙脑非流行区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