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爐奏出幸福曲

馬爐奏出幸福曲

來源丨商洛日報

商洛的四月,春意正濃。春風和煦的清晨,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辦馬爐村迎來第一縷陽光,河對岸山坡上整齊的梯田裡,盛開的油菜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搶眼,田間農夫趕著黃牛的草編工藝品在油菜花的襯托下,質樸卻又格外生動。平坦的柏油路把我們一路帶到了村委會門口,正好遇上市科協的駐村第一書記張丹東,一邊聽他介紹村裡的基本情況,一邊走進這個有著光輝歷史,如今又重新煥發光彩的脫貧村。

馬爐奏出幸福曲

借勢打造旅遊業

說起馬爐村,就不得不提到馬爐人劉西有,這位曾經的馬爐大隊書記,中共第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

上世紀50至70年代,劉西有帶領村民修梯田、平土地、建水庫、引進推廣山茱萸,讓這個窮山溝成了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模範村。“爐岔溝,麻石頭,十料莊稼九不收,天一旱連根爛,天一澇水沖掉。”曾經的馬爐村就是這樣的一個窮山溝,劉西有成立了8個人的變工隊,自己挖礦打鐵,製造生產工具。

馬爐奏出幸福曲

他負責修建的梯田,被現在的專家鑑定後都讚歎,稱其建造標準遠遠高於現在的梯田。當年,這些梯田更是戰勝了4次暴雨和洪水災害,奪得了糧食產量大豐收,首次解決了馬爐人的吃糧問題,使人老幾輩沒吃上麥面的康溝人開始有麥面吃。

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各行各業“群英會”,劉西有代表馬爐大隊光榮地出席了會議,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周恩來總理為馬爐大隊簽發了國務院的獎狀,從此劉西有便成了聞名遐邇的勞動模範,“十二把钁頭鬧革命”是他帶領鄉親艱苦創業的高度概括。

馬爐奏出幸福曲

如今,劉西有這種努力奮鬥、踏實肯幹、勇於創新的精神已經成為馬爐人脫貧致富道路上的一面旗幟。“扶貧先扶志”,在劉西有精神的帶動下,現在的馬爐村早已一改過去的舊面貌,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馬爐村裡一處場院裡,立著一尊劉西有的半身雕像,後面則是劉西有事蹟展館。展館裡陳列著劉西有生前各種榮譽獎狀獎章、珍貴照片、使用過的物品、書信和他參加全國各種大會的證件等等。展廳中央的一大組泥塑,更是形象的向遊客展現出當年劉西有帶領村民艱苦奮鬥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自2017年開始,馬爐村大力發掘劉西有精神,藉助當地的文化資源優勢,讓劉西有精神成為馬爐村發展紅色旅遊的一張名片。

馬爐奏出幸福曲

截至目前,馬爐村已經投入了800多萬元打造紅色旅遊產業,後期將繼續擴大紅色旅遊的範圍。目前,這裡已經成為“丹鳳縣黨員幹部培訓基地”“丹鳳縣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從春節到4月初已經組織參觀學習培訓26次,接待遊客4000多人次。紅色旅遊帶來的不僅是遊客,還有外出打工的本村年輕人。村支書楊陽介紹說,“今年已經有五六個年輕人找他諮詢辦農家樂的政策。鄉村的振興,離不開年輕的力量,我們盡力做好基礎建設,為他們提供好的創業條件,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來建設家鄉。”

馬爐奏出幸福曲

依策改換新形象

在村裡隨意行走,臨街的房子都是青瓦土牆的古樸建築,青石板鋪就的院落,有著年代感的彩色牆繪,房簷下金燦燦的苞穀穗,房前屋後的動物雕塑……到處一派美麗安寧新農村的和諧景象。

以前的馬爐村完全是另一副模樣。村文書李石頭介紹,馬爐村位於丹鳳縣城南部,距離城區有18公里,2006年之前,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下雨之後滿是泥漿,由於不通班車,全村群眾出行都要走路去8公里外的丹竹路邊等車;村裡連一棟像樣的樓房都難找,手機信號也是到2011年才覆蓋;大量的年輕人只能遠走他鄉去打工,村子成了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馬爐奏出幸福曲

2016年,馬爐村藉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東風,開始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首先,村裡加寬了通村道路,將路面由原來的3米加寬到了4.5米,一併修好的還有村裡的大部分通組路。其次,為了讓全村人吃上自來水,近幾年馬爐村累計鋪設自來水管道達2萬米以上,修建蓄水池8處,目前全村實現了自來水百分之百覆蓋。另外,過去村裡的老舊電線也制約了馬爐村的發展,幾年間實施的農網改造工程給村裡增加了配電室,更換了8公里的線路,升級改造線路5公里。2017年,馬爐村對106戶民居進行了改造,美麗鄉村的雛形初步形成。

今年66歲的爐岔組貧困戶王書民家離村委會不遠,村裡的民居改造工程解決了他多年的住房問題。20多年前,王書民在山上幫人採石頭,不幸左腳被石頭砸中,隨後做了截肢手術。老兩口平日裡靠種點莊稼維持生活,有時生病了連藥都買不起,以前的老房子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三間瓦房破舊不堪。自從村裡實施民居改造後,給房子重新鋪了屋頂,室內的地面也貼上了瓷磚,外牆粉飾一新。去年,村裡還扶持他600元養豬,村裡發展旅遊業後,又給他安排了公益崗位,讓他每個月增加了600元的收入。每次村幹部去他家,王書民都分外熱情,“黨的政策好啊,讓我住上了新房子,還給我安排了工作,日子沒啥愁的了。”

馬爐奏出幸福曲

興技提升老產業

自上世紀70年代,劉西有將山茱萸引進到馬爐村,經過這麼多年的推廣,村裡家家戶戶都種有山茱萸樹,少則幾十、多則幾百棵,山茱萸現在已經成為村民們一項重要經濟來源。但是村民過去一直用的粗放的方式管理山茱萸,山茱萸品質較之以前不但沒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在市場銷售難,還曾發生過運送給藥廠的山茱萸因為農藥殘留過多,被全部退回的事情。

2014年,市科協包扶工作隊的到來,為村民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使馬爐村這項傳統產業得到再生。工作隊先對部分山茱萸進行試驗性科管,用生物的辦法防蟲殺蟲,同時減少化肥的使用,增加有機肥比例,見到成效後逐年擴大科管面積,經過幾年的嘗試,今年已經實現科管的山茱萸達到600畝,病蟲害減少了2/3,平均產量提高了30%—40%,產量和質量均得到了提升。

馬爐奏出幸福曲

噇溝組的村民劉志英是村裡的山茱萸種植大戶,家裡有近千株山茱萸樹。但是由於居住地偏遠,回家的路至今不能通車,所有的物資都需要靠人力揹回去。劉志英的女兒和女婿在外打工,孫子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為給孫子治病就花去了十幾萬元。過去,劉志英的山茱萸每斤只賣到七八元左右,科管後的山茱萸品質明顯提高,每斤能賣到了20元左右。去年,劉志英因家裡房子破舊,符合移民搬遷政策,家裡分到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讓他十分感動。2017年順利脫貧的他感慨道:“現在國家的政策真好啊,孫子治病給報銷後,家裡總共花了兩三萬塊錢,還分到了新房,終於不用再被稱作貧困戶了!”

同組的賈丹鋒和母親二人住在30多年前建起的老房子裡,平時主要靠採摘山茱萸維持生活。他家裡有400多棵山茱萸樹,平日疏於管理,經濟效益一般。經過科協的扶貧人員傳授科管方法後,山茱萸產量提高了不少,平均每年收入在兩萬元左右。現在賈丹鋒不僅管理自家的山茱萸,還是村裡科管小分隊的帶頭人,誰家有科管上的難題,他都會帶著隊員去處理,並教會村民先進的管理辦法。

現在,馬爐村共有山茱萸2000畝,為加大科管力度,村裡專門成立起科管服務隊,讓隊員學會最新的管理技術,再由他們去田間地頭進行管理,同時把技術傳授給村民。村裡還成立了山茱萸產業協會,統一收購山茱萸,幫村民打通銷路,由於減少了中間環節,山茱萸平均每斤能多賣2—3元,讓村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據村幹部介紹,馬爐村今年科管的山茱萸面積將增加到800畝,讓傳統產業重新煥發生機活力,為實現全村整體脫貧提供了保障。

引企解決就業難

在馬爐村有一棟高高的建築,它與周圍的民房有著明顯差異,本色木板做成的外牆顯得格外特別,走近一看才知道這是馬爐村於2016年引進的一家農特產品加工企業——申農農林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經營草編工藝品、木雕、食用油以及各類粗、雜糧,僅此一家企業便帶動了村裡4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

走進公司操作間,圍牆一週的架子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種惟妙惟肖的木雕作品,有古代仕女,也有現代人物;架子另一邊則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草編制品,有花瓶、大筐、小籠……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操作間一頭的桌子旁,有幾位婦女正忙著製作手裡的草編。草編的原材料很簡單,是農村隨處可見的麥稈和苞穀穗的外皮,其製作過程概括起來就是:麥稈做骨,苞谷葉做皮,用苞谷葉纏繞麥稈,然後編出不同的造型,做出一件件工藝品。若在以前,村民會把這些廢料焚燒或者做肥料,而現在,經過婦女們的巧手加工,這些不起眼的廢料變成了可以賣出高價的手工藝品,不但實現了農作物秸稈的廢物利用,還給村民帶來了經濟效益。

爐岔組的貧困戶週會鋒,正在編制著一個花瓶的底部。她家中有7口人,孩子們都在上學,全家的花銷都要靠丈夫一人外出務工來維持,週會鋒則專門在家裡照顧老人和孩子。去年5月,村幹部告訴她,村裡來了新公司,可以學習草編技藝,以後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公司還專門從洛南縣請來了兩位草編師傅,專門教大家草編技巧,沒有外出務工的婦女都可以去學。週會鋒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聽了一節課,沒想到她還學的還挺快,洛南的師傅在村裡待了兩個月,週會鋒很快就學會了基本技巧,而後經過幾次培訓,參加的婦女越來越多,大家都覺得這個事靠譜。

馬爐奏出幸福曲

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有的村民可以將原材料帶回家中加工,家離公司近的可以每天來公司製作。今年3月,週會鋒正式在公司上班,因為剛開始所有人都不熟練,每個月只有保底工資900元,後期按照每月計件發工資,預計每人會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因為當時外地師傅只通過編大筐子來教給我們編織技巧,其餘的都沒教,現在架子上這些工藝品都是我們自己想象、摸索著編出來的。最難的就是讓作品的形狀固定住,做出的成品是自己想要的樣子。”為此,週會鋒經過不斷嘗試,有時花費半天時間編出的東西,發現樣子走形了,就又全部拆了,再重新來過。就在這樣一遍又一遍的反覆中,週會鋒的手法越來越熟練,編制一個大筐只需要五六天時間。週會鋒很珍惜這份工作,因為她既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補貼了家裡的生活費,同時還能照顧到老人和孩子,不用出遠門,這一切讓她感到很安心。就在去年9月,通過貧困戶移民搬遷政策,週會鋒家裡交了一萬元錢,分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想到以後孩子就可以去縣城上學,解決了上學難的問題,來年全家人可以在新房過一個溫馨的春節,她的喜悅溢於言表。

和週會鋒一起做草編的還有貧困戶周秋芳,去年她家也通過移民搬遷分得了一套60平方米的新房,最近兒子正在忙著裝修。“如今住房的問題得到解決,我們心裡這塊石頭也算落地了,在這裡打工做點零活,還能和大夥聊聊天,日子過得舒心著呢。”周秋芳說。

除了引進外面的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移民搬遷也是馬爐村脫貧措施裡的一項重要內容。像週會鋒、周秋芳這樣通過移民搬遷脫貧的貧困戶,2017年馬爐村共有79戶306人,危房改造兩處,讓因住房問題致貧的貧困戶全部順利脫貧。

馬爐奏出幸福曲

翻天覆地新馬爐

駐村第一書記張丹東回憶這幾年的駐村經歷,他表示用翻天覆地這個詞來形容馬爐村的變化一點都不為過。2014年他在馬爐村駐紮下來,這裡給他的印象是貧窮落後,有時候一整天都見不到一輛車經過,整個村子毫無生氣。村委會是5間破舊的瓦房,辦公、住宿條件差一些,張丹東還可以接受,讓他難受的是,自己向村民講解脫貧政策時,開始遇到的不是歡迎的笑臉,而是冷硬的牴觸。很多村民並不相信張丹東所說的這些政策,他們擔心會跟以前一樣,一陣風似的刮過後,再也沒有動靜了。

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種科普培訓搞起來了,以前靠天吃飯的山茱萸品質逐漸提升,產量提高,村民看到了村容村貌的變化,慢慢地村民觀念開始轉變了。馬爐除了山茱萸,也有大面積的核桃樹,這些核桃樹以前無人問津,市科協的扶貧幹部開始鼓勵村民嫁接新的核桃品種的時候,也得不到支持。“在我們的不斷宣傳下,群眾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今年我們要給村裡嫁接2000株核桃新品種,這些核桃在3年後就能見到效益。”張丹東信心滿滿。

“以前,因為貧窮,馬爐村的村民在外面總會覺得低人一頭,現在馬爐村的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名氣漸漸大起來了,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如今,村裡的年輕人多起來了,通村公路上來往的車也多起來了,很多年輕人積極參與到村裡的建設項目中。目前,村裡新引進3萬尾冷水魚養殖項目正在施工中,預計3個月後將會投入生產。另外,縣供銷社在馬爐村考察後,計劃建立一家山茱萸深加工企業,增加山茱萸的附加值,讓馬爐村的山茱萸銷的更遠。

去年,馬爐村順利實現全村整體脫貧,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初步勝利。我們相信,新一代的年輕人在先輩劉西有精神的引領下,不斷開拓創新,勤勞致富建設幸福家園,馬爐村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