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未來的工作應加強人力資本教育健康投資

本報記者 劉慧

近日,由世界銀行、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辦,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的《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佈會在深圳舉行。“在全球經濟持續增長、貧困率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之際,人們容易因自滿而忽視迫在眉睫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挑戰之一即未來的工作,這也是報告的主題。”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報告的前言中畫龍點晴。

創新和技術在改變著世界,但與之相伴的是人們對失業的擔憂。儘管1930年約翰·凱恩斯稱“技術將在100年內引領人類進入一個悠閒而富足的時代,想獲得滿意的生存狀態只需要每天工作三小時就足夠了”,但時隔88年之後的今天,人們還在擔憂“機器正在爭奪工作機會”。

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技術正在創造機會,人們的工作也在發生變化。報告提出,幾十年如一日從事一份工作或就職於同一家企業的時代正在逐漸消失,在零工經濟時代,工人在職業生涯中可能從事多種工作,這意味著不得不終身學習。發展中國家為了確保在未來經濟中的競爭力,必須懷著強烈的緊迫感投資自己的人民,特別是投資人力資本的基石——健康和教育,從而利用技術的收益並降低技術嚴重的破壞性影響。

技術進步為創造新工作提供了機會

創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使人的壽命得到延長,基礎醫療服務和教育得以普及,但人們對未來的擔憂依然存在。“這種令人擔憂的情景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報告中寫道,自動化導致一些發達經濟體和中等收入國家制造業領域工作崗位流失,但技術進步為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提高生產率及提供有效公共服務提供了機會。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局長詹思敏表示,發展中國家工業就業在就業總量中的比例呈現上升的趨勢,但很多工人仍從事生產率很低的工作。“西方的工業就業在下降,東方的工業就業在上升,但全球的勞動力總量呈現上升趨勢。”

世界銀行在報告發布之前,與中國智庫保持了溝通和交流。作為報告的專家組成員,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常務副主任貢森表示,“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要通過國際合作、國際比較推動全球的發展知識完善。在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下,各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包括美國在內,新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報告顯示,從1999年至2016年期間,取代重複性勞作的技術變革估計同時在歐洲創造了2300多萬個工作崗位。來自歐洲國家的證據顯示,儘管技術可能取代在某些崗位就業的工作,但總體上技術擴大了對勞動力的需求。技術進步不僅直接在技術部門創造工作崗位,也通過在線工作或零工經濟促進創造就業崗位。在發達經濟體,需要高技能認知技能的工作、要求具有靈活性的低技能工作類型的就業增長速度最快。高技能工人從技術變革中受益,而低技能工人特別是從事手工工作的低技能工人似乎處於劣勢。在博茨瓦納、蒙古、越南等國家,常重複認知性技能的應用也增加了。技術也在變革生產過程、挑戰企業的傳統界限並擴張全球性的價值鏈。

報告顯示,在當今人力資本投資最低的國家,未來勞動力的生產力僅為其享有全面健康並接受高質量教育時所能達到的生產力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我們需要新方法以投資人力和保護人力,無論其就業狀況如何。希望各國政府更好地照顧其公民,實施全面的、最低保障水平的社會保障。通過推行正確的改革,比如在全球範圍內改革稅收政策等,可以實現這一目標。投資人力資本不僅是各國衛生部長和教育部長應當關心的問題,也應當是各國元首和財政部長的首要任務。”金墉在報告中稱。

人力資本是包容性增長的驅動力

人力資本是包容性增長的驅動

力,由知識、技能和健康組成,給個

體、社會與國家都帶來了豐厚的回

報。人力資本差異對下一代工人的

生產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世界

銀行啟動了人力資本項目,人力資

本指數旨在強調健康水平和教育成

果的提高將如何塑造下一代工人的

生產率。在有統計的157個國家和

地區中,中國人力資本指數排第46

位,得分為0.67。兒童作為未來的

勞動者,獲得了較好的醫療保健和

教育機會,但教育質量仍有改善的

空間,特別是在農村地區。

(下轉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