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智者的小故事,用一頭豬讓朋友頓悟,吃中見性情,吃中得智慧

蘇軾不但是史上最著名的文人,同樣也是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與蘇軾有關吃的故事有很多,從中都能體現出蘇軾不一樣的生活情趣,同樣蘇軾能從中吃出智慧,吃出不一樣的人生哲理。


一位智者的小故事,用一頭豬讓朋友頓悟,吃中見性情,吃中得智慧


在蘇軾的朋友中有一個人叫宋寶國,此人對王安石非常崇拜。眾所周知王安石是大學問家文章寫得非常好,當時王安石出了一本書叫《華嚴經解》,就是王安石對佛教一部很經典的著作《華嚴經》做解讀。而王安石並不是把整部的《華嚴經》都做了解讀,而王安石只是選擇了《華嚴經》八十卷的其中的一卷做了解讀。宋寶國對王安石特別崇拜,他就想解釋為什麼王安石只是解讀了其中的一卷,而沒有把那七十九卷都拿來解讀,他就很得意跟蘇軾講,他說我告訴你這裡面大有講究。蘇軾就問怎麼的大有講究?你給我說說看。宋寶國說我跟您說,王安石解讀的這一卷是佛語。就是這一卷裡講的都是佛祖講的話,佛祖的語錄。其他各卷那都是菩薩語錄,這些經卷是有和大差別的,所以王安石是取其精華的部分做了集中的講解。


一位智者的小故事,用一頭豬讓朋友頓悟,吃中見性情,吃中得智慧


蘇軾聽完很不以為然,覺自己朋友對王安石的崇拜有點盲目,就想讓他清醒一下認識自己的無知。就說我給你講一個吃豬肉的故事吧。他的朋友欣然接受,蘇軾說我年輕的時候在陝西做官,陝西有個千陽縣,那兒產的豬,它的肉非常鮮美,我在那兒做官的時候我們大家就合計著說,到千陽派個人去買些豬回來,吃它的肉嚐嚐鮮。便派人去了便買了一些豬回來,走到半道這個採購豬的人累了就打了個盹,等他醒來豬跑得一乾二淨。採購豬的人想著回去沒辦法交差就在當地隨便買了一些豬,趕回去回濫竽充數。大家一看千陽的豬來了,宰一頭先嚐嘗,宰了以後大家吃著說,紛紛讚美說就是不一樣嘛,這千陽的豬肉就是好吃。過了幾天以後,上次採購丟的千陽豬被人找到了,濫竽充數事情敗露了,大家發現吃的不是千陽豬,凡是那天參加吃肉的人包括蘇軾在內都覺得自己真沒臉。讚美的時候怎麼就那麼輕易呢?可見吃的即便不是千陽的豬肉,只要告訴你這是千陽豬肉,你就覺得它好吃是不是?


一位智者的小故事,用一頭豬讓朋友頓悟,吃中見性情,吃中得智慧


宋寶國看著蘇軾翻翻白眼,那您是什麼意思呢?蘇軾說這都不明白,我再問你一句,我把你說的這些佛的語言語錄摻上幾句到那菩薩語錄裡面,再把菩薩那語錄摻上幾句到佛的語錄裡面,你能認出哪個是佛說的,哪個是菩薩說的嗎?蘇軾朋友連連搖頭說我還真認不出來。蘇軾說不但你認不出來,就王安石他自己也認不出來。根本就沒什麼佛語之說,你這就是好虛名而不務實盲目崇拜。他的朋友恍然大悟說:“就是您當時吃豬肉的時候也是求的千陽豬的名,吃的不知道哪塊兒的肉,但是認為它是千陽豬肉。我現在看的《華嚴經解》因為它是王安石編的,雖只編了一卷,所以我就認為它必然是最好的,它是佛的語言其他都是菩薩語言,您不就說這個意思嗎?他的朋友立刻覺得蘇軾說的很有道理,是自己盲目崇拜好虛名而不務實,十分慚愧!


一位智者的小故事,用一頭豬讓朋友頓悟,吃中見性情,吃中得智慧


蘇軾的故事既把肉吃了,雖然吃的不是千陽豬肉,但是道理講的非常恰當。生活中蘇軾總能找到一些看上去跟這事沒關係的那個故事,卻把道理講的明白通透,讓人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問題,這就是能吃出智慧。同樣也讓我們懂得真實客觀的認知的重要性,做人要實事求是切勿盲目崇拜!

總有一個人在堅持,總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詩為媒,馭歌而行。不喧譁,自有聲。—— 詩音傳媒

歡迎大家評論轉發!有不同見解暢所欲言讓我們互動起來!請關注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