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賞!邕寧的距離


美文欣賞!邕寧的距離

黃佩華。作者供圖

作為居住在南寧市民族大道東段,位於埌東之東鳳嶺一帶的一個居民,我的生活可以說與邕寧這兩個字息息相關。每天在我跟前駛過的87路、704路和90路、42路、43路等眾多公共汽車,穿梭在市中心與邕寧的某個地方,從清晨忙到深夜。

作為距離南寧市區最近的一個郊縣(區),邕寧居住著我眾多的親朋好友。週末或節假日,我都免不了要到那邊去探望拜訪,或茶或酒,喝上幾杯,否則都不能算是過得了關的。此外,我作為一個垂釣愛好者,時不時還會蹲守在邕江邊,面朝邕江,眺望雄偉的三岸大橋和南岸的高樓大廈,心裡裝的都是滿滿的魚獲和近在咫尺的邕寧。

邕寧,曾經是與我毫不相干的。最初知曉這個名字,是在老家西林縣工作的時候,縣直機關裡有好些個邕寧籍的幹部。他們離開家鄉去到遙遠的西林,多數是因為參加剿匪工作隊而去的。土匪剿滅了,他們卻都要留下來,繼續幫助西林人民搞建設。在我眼裡,來到西林的邕寧人都是真正的英雄。後來,我又從作家黃鉦的小說裡讀到了邕寧,讀到了八尺江。再後來,我來到了首府工作,成了一名邕城人。更讓我意外的是,我居然和邕寧籍作家黃鉦夫婦同在一個雜誌社工作,成了朝夕相處的同事。從他的描述中,我才知道我所工作的城市南寧,我們居住的星湖路北二里8號,距離傳說中的邕寧已然很近了,其實就像是被邕寧和武鳴兩個郊縣(區)包紮起來的一隻餃子。由於黃鉦的關係,我便聽到了更多有關邕寧這個地方的傳說。從街上的牌匾到讀書館裡的史籍,關於南寧,關於邕寧,關於邕州,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對這個神秘地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雖說是生活的街區距離邕寧很近,關於邕寧的信息也把頭腦都幾近填塞滿了,但對於一個已經成為邕寧鄰居三十年的人來說,其實我到邕寧縣域的次數並不多,到蒲廟鎮的次數也屈指可數。往常對邕寧的印象,除了一些傳說之外,就是百里邕江、大王灘、大沙田、仙葫、伶俐、三塘和五合,等等,可以說還是窺豹一斑。

就地理上的意義而言,邕寧給我的印象總是有那麼一點燈下黑。什麼叫燈下黑?就是指照明時由於被燈具自身遮擋,在燈下產生了一個陰暗的區域。或許這樣形容邕寧並不是很恰當,但就我個人來說,邕寧遠比不上都安、天峨,甚至凌雲、樂業去得多,親近得多。因為,對於一個文學愛好者來說,邕寧的一些文友多半都住到南寧來了。不過,就算是去得少也改變不了邕寧是我們最近的鄰居這個事實。遠親不如近鄰,這是老祖宗說的。

百聞不如一見。2018年的盛夏,我終於有了一次走進邕寧腹地的機會。

來到邕寧,當地人並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鄉下人,或者是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非南寧人,這一點頗讓我感到意外。當然,除了一路的桂A車牌之外,只要你回頭一望,若隱若現的高樓影子或多或少會影響你的判斷,這裡不就是南寧的一隅麼!於是,邕寧人便有了這種自信,有了這種認知,也有了這種底氣。

當我們翻開邕寧歷史,你會驚異地發現,原來答案已經非常明白:邕寧其實是和南寧密不可分的。據記載,早在公元318年,南寧就開始設治,古稱邕州。唐代時改南晉州置,治宣化,後來又曾改稱宣化縣、邕寧縣。元朝時為邕州路,1324年改邕州路為南寧路(相當於府),南寧之名才由此開始。明清時有南寧府,但到了民國時廢掉了府,以府治為 邕寧縣,新中國成立後才分設南寧市和 邕寧縣。從這段文字記敘中我終於頓悟,現在的大南寧和邕寧,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邏輯上,邕寧和南寧的關係並不明晰。至今仍然佇立在南寧市江北大道明德街55號的邕寧電報局舊址,便是一個鋼鐵一般的佐證。因此,從地理的意義上說,邕寧和南寧是沒有距離的。

當我們乘車在褐紅色的丘陵中穿行,在各種以“那”命名的村落駐足時,你會深深地感受到,這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壯鄉。乾淨整潔的鄉道,路旁連綿不絕的綠樹蔗林,靜默如毯的稻田,明鏡般的庫塘。村莊裡掛滿紅色果實的荔枝老樹,散發出一陣陣清香的龍眼,翠綠的蕉林,掩映在綠蔭中的壯家民居……這一切,構成了邕寧鄉村獨特而鮮明的景緻。

從南寧出發兩個餘小時後,我們來到邕寧區那樓鎮的那良村。雷婆嶺下,純樸的村民身穿盛裝,吹著嗩吶,舞著獅子,唱著採茶戲,隆重迎接我們。登上海拔209米的雷婆嶺,能看見四周十餘里的村落與田野,縱橫阡陌,風吹稻浪,別有一番情調。

主人把我們帶到雷婆嶺山頂,除了向我們展現當地獨具特色的壯族民間文化,主要還是想讓我們目睹一個隱藏在雷婆嶺的秘密——雷婆嶺摩崖石刻。這個被古樹遮蔽下的摩崖石刻顛覆了我以往對邕寧歷史文化的印象。在此之前,你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在這樣一處其貌不揚的山丘上,會有一處近百米長的大裂縫,會有如此古老、如此多的石刻。大裂縫兩側鬼斧神工般削琢出數面砂質石壁,一些年代久遠的文字被人工雕刻在大小不一的崖壁之上。而在石刻四周,生長著鐵靈、古榕、樟木等大樹,遮天蔽日,營造出一個靜謐而神聖且極具神秘色彩的世界。

據主人介紹,每年的端午節,雷婆嶺上會聚集成千上萬的信眾,進行搶花炮和各種有關道教禮事的活動,活動完成以後,便在摩崖上刻石留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集讚頌風景風貌及宣揚道教內容為主的民間摩崖石刻群。可以說,雷婆嶺摩崖石刻是壯族民間藝術的一大瑰寶。

如果說,雷婆嶺上的摩崖石刻給了我這個外來人最初的震撼,那麼,位於蒲廟鎮新村九碗坡的頂螄山貝丘遺址,更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孤陋寡聞。這個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距離蒲廟鎮西南不過三公里,其東面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個遺址呈西南與東北走向,東西長約100米,南北長約60米,面積4800平方米。站在此處朝四周眺望,碧水清流,岸樹蔥鬱。可以想見,大約一萬年前,居住在這裡的壯族祖先,靠水而居,捕魚撈螺,日子過得多麼的愜意而自在。

除此之外,邕寧的重要文化景點還有蒲廟鎮津蒲路63號的五聖宮。這個始建於清乾隆八年的寺廟,因同時供奉北帝、天后、龍母、伏波、三界五位民間聖神,故而得名。集東南西北中五神於一廟,這在道教史以及國內廟祠中實屬罕見,充分體現了當地古代民眾超高的包容共存精神和寬厚的胸懷。

邕寧的名字與一條大河密不可分,這就是邕寧和南寧的母親河邕江。一般認為,邕江上起江西鄉宋村的左、右江匯合點,下止邕寧區與橫縣交界的六景鄉道莊村,全長133.8公里。邕江一名始於唐代,早在元代就有詩人賦詩描述,曰:左江南下一千里/中有交州墮鳶水/右江西繞特磨來/鱷魚夜吼聲如雷/兩江合流抱邕管/莫冬氣候三春暖……邕江的邕,通“雍”,邕是會意字,意為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因了這一條邕江,南寧市也就有了自己的別稱:邕。

眾所周知,邕江河段水勢平緩,水量充沛,具有較好的航運條件。自古以來,邕江和上游的左江右江一直是南方重要的商運航道。來自下游的船隻自如來往於廣東與桂南桂西之間,而從左右江一帶下來的特產則順流運抵梧州,或溯桂江而上,經過秦始皇開闢的運河駛往中原;或沿西江而下,遠達廣州港澳,進入南海。

邕江的際遇命運與時代相關。隨著2005年邕寧撤縣設區,邕江的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已成為南寧市的重頭項目。建設“百里秀美邕江”,搞好老口航運樞紐與邕寧水利樞紐之間市區段74公里河道景觀帶,做好水利樞紐、兩岸景觀、護岸工程和燈光亮化……一幅美麗的邕江濱水長廊畫卷正在緩緩鋪開。

邕寧和南寧,因為有了邕江作為紐帶,已經沒有了邊界,已經沒有了距離。

(作者簡介:黃佩華,壯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西民族大學駐校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生生長流》《公務員》《殺牛坪》《河之上》《五月症》;小說集《南方女族》、《遠風俗》、《逃匿》、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黃佩華卷》;長篇傳記《瓦氏夫人》;長篇民族文化散文《壯族》《彝風異俗》;20集電視劇《公務員》編劇、30集電視劇《美人窩》編劇等。作品曾獲第一屆廣西獨秀文學獎;第二屆、第四屆、第五屆壯族文學獎;第三屆、第四屆廣西少數民族文學花山獎;第四屆、第五屆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文藝創作銅鼓獎;全國第四屆、第七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