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邕宁的距离


美文欣赏!邕宁的距离

黄佩华。作者供图

作为居住在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位于埌东之东凤岭一带的一个居民,我的生活可以说与邕宁这两个字息息相关。每天在我跟前驶过的87路、704路和90路、42路、43路等众多公共汽车,穿梭在市中心与邕宁的某个地方,从清晨忙到深夜。

作为距离南宁市区最近的一个郊县(区),邕宁居住着我众多的亲朋好友。周末或节假日,我都免不了要到那边去探望拜访,或茶或酒,喝上几杯,否则都不能算是过得了关的。此外,我作为一个垂钓爱好者,时不时还会蹲守在邕江边,面朝邕江,眺望雄伟的三岸大桥和南岸的高楼大厦,心里装的都是满满的鱼获和近在咫尺的邕宁。

邕宁,曾经是与我毫不相干的。最初知晓这个名字,是在老家西林县工作的时候,县直机关里有好些个邕宁籍的干部。他们离开家乡去到遥远的西林,多数是因为参加剿匪工作队而去的。土匪剿灭了,他们却都要留下来,继续帮助西林人民搞建设。在我眼里,来到西林的邕宁人都是真正的英雄。后来,我又从作家黄钲的小说里读到了邕宁,读到了八尺江。再后来,我来到了首府工作,成了一名邕城人。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居然和邕宁籍作家黄钲夫妇同在一个杂志社工作,成了朝夕相处的同事。从他的描述中,我才知道我所工作的城市南宁,我们居住的星湖路北二里8号,距离传说中的邕宁已然很近了,其实就像是被邕宁和武鸣两个郊县(区)包扎起来的一只饺子。由于黄钲的关系,我便听到了更多有关邕宁这个地方的传说。从街上的牌匾到读书馆里的史籍,关于南宁,关于邕宁,关于邕州,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对这个神秘地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说是生活的街区距离邕宁很近,关于邕宁的信息也把头脑都几近填塞满了,但对于一个已经成为邕宁邻居三十年的人来说,其实我到邕宁县域的次数并不多,到蒲庙镇的次数也屈指可数。往常对邕宁的印象,除了一些传说之外,就是百里邕江、大王滩、大沙田、仙葫、伶俐、三塘和五合,等等,可以说还是窥豹一斑。

就地理上的意义而言,邕宁给我的印象总是有那么一点灯下黑。什么叫灯下黑?就是指照明时由于被灯具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了一个阴暗的区域。或许这样形容邕宁并不是很恰当,但就我个人来说,邕宁远比不上都安、天峨,甚至凌云、乐业去得多,亲近得多。因为,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邕宁的一些文友多半都住到南宁来了。不过,就算是去得少也改变不了邕宁是我们最近的邻居这个事实。远亲不如近邻,这是老祖宗说的。

百闻不如一见。2018年的盛夏,我终于有了一次走进邕宁腹地的机会。

来到邕宁,当地人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乡下人,或者是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非南宁人,这一点颇让我感到意外。当然,除了一路的桂A车牌之外,只要你回头一望,若隐若现的高楼影子或多或少会影响你的判断,这里不就是南宁的一隅么!于是,邕宁人便有了这种自信,有了这种认知,也有了这种底气。

当我们翻开邕宁历史,你会惊异地发现,原来答案已经非常明白:邕宁其实是和南宁密不可分的。据记载,早在公元318年,南宁就开始设治,古称邕州。唐代时改南晋州置,治宣化,后来又曾改称宣化县、邕宁县。元朝时为邕州路,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相当于府),南宁之名才由此开始。明清时有南宁府,但到了民国时废掉了府,以府治为 邕宁县,新中国成立后才分设南宁市和 邕宁县。从这段文字记叙中我终于顿悟,现在的大南宁和邕宁,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逻辑上,邕宁和南宁的关系并不明晰。至今仍然伫立在南宁市江北大道明德街55号的邕宁电报局旧址,便是一个钢铁一般的佐证。因此,从地理的意义上说,邕宁和南宁是没有距离的。

当我们乘车在褐红色的丘陵中穿行,在各种以“那”命名的村落驻足时,你会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壮乡。干净整洁的乡道,路旁连绵不绝的绿树蔗林,静默如毯的稻田,明镜般的库塘。村庄里挂满红色果实的荔枝老树,散发出一阵阵清香的龙眼,翠绿的蕉林,掩映在绿荫中的壮家民居……这一切,构成了邕宁乡村独特而鲜明的景致。

从南宁出发两个余小时后,我们来到邕宁区那楼镇的那良村。雷婆岭下,纯朴的村民身穿盛装,吹着唢呐,舞着狮子,唱着采茶戏,隆重迎接我们。登上海拔209米的雷婆岭,能看见四周十余里的村落与田野,纵横阡陌,风吹稻浪,别有一番情调。

主人把我们带到雷婆岭山顶,除了向我们展现当地独具特色的壮族民间文化,主要还是想让我们目睹一个隐藏在雷婆岭的秘密——雷婆岭摩崖石刻。这个被古树遮蔽下的摩崖石刻颠覆了我以往对邕宁历史文化的印象。在此之前,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这样一处其貌不扬的山丘上,会有一处近百米长的大裂缝,会有如此古老、如此多的石刻。大裂缝两侧鬼斧神工般削琢出数面砂质石壁,一些年代久远的文字被人工雕刻在大小不一的崖壁之上。而在石刻四周,生长着铁灵、古榕、樟木等大树,遮天蔽日,营造出一个静谧而神圣且极具神秘色彩的世界。

据主人介绍,每年的端午节,雷婆岭上会聚集成千上万的信众,进行抢花炮和各种有关道教礼事的活动,活动完成以后,便在摩崖上刻石留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集赞颂风景风貌及宣扬道教内容为主的民间摩崖石刻群。可以说,雷婆岭摩崖石刻是壮族民间艺术的一大瑰宝。

如果说,雷婆岭上的摩崖石刻给了我这个外来人最初的震撼,那么,位于蒲庙镇新村九碗坡的顶蛳山贝丘遗址,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这个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距离蒲庙镇西南不过三公里,其东面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个遗址呈西南与东北走向,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60米,面积4800平方米。站在此处朝四周眺望,碧水清流,岸树葱郁。可以想见,大约一万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壮族祖先,靠水而居,捕鱼捞螺,日子过得多么的惬意而自在。

除此之外,邕宁的重要文化景点还有蒲庙镇津蒲路63号的五圣宫。这个始建于清乾隆八年的寺庙,因同时供奉北帝、天后、龙母、伏波、三界五位民间圣神,故而得名。集东南西北中五神于一庙,这在道教史以及国内庙祠中实属罕见,充分体现了当地古代民众超高的包容共存精神和宽厚的胸怀。

邕宁的名字与一条大河密不可分,这就是邕宁和南宁的母亲河邕江。一般认为,邕江上起江西乡宋村的左、右江汇合点,下止邕宁区与横县交界的六景乡道庄村,全长133.8公里。邕江一名始于唐代,早在元代就有诗人赋诗描述,曰:左江南下一千里/中有交州堕鸢水/右江西绕特磨来/鳄鱼夜吼声如雷/两江合流抱邕管/莫冬气候三春暖……邕江的邕,通“雍”,邕是会意字,意为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因了这一条邕江,南宁市也就有了自己的别称:邕。

众所周知,邕江河段水势平缓,水量充沛,具有较好的航运条件。自古以来,邕江和上游的左江右江一直是南方重要的商运航道。来自下游的船只自如来往于广东与桂南桂西之间,而从左右江一带下来的特产则顺流运抵梧州,或溯桂江而上,经过秦始皇开辟的运河驶往中原;或沿西江而下,远达广州港澳,进入南海。

邕江的际遇命运与时代相关。随着2005年邕宁撤县设区,邕江的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已成为南宁市的重头项目。建设“百里秀美邕江”,搞好老口航运枢纽与邕宁水利枢纽之间市区段74公里河道景观带,做好水利枢纽、两岸景观、护岸工程和灯光亮化……一幅美丽的邕江滨水长廊画卷正在缓缓铺开。

邕宁和南宁,因为有了邕江作为纽带,已经没有了边界,已经没有了距离。

(作者简介:黄佩华,壮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生生长流》《公务员》《杀牛坪》《河之上》《五月症》;小说集《南方女族》、《远风俗》、《逃匿》、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黄佩华卷》;长篇传记《瓦氏夫人》;长篇民族文化散文《壮族》《彝风异俗》;20集电视剧《公务员》编剧、30集电视剧《美人窝》编剧等。作品曾获第一届广西独秀文学奖;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壮族文学奖;第三届、第四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花山奖;第四届、第五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全国第四届、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