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遊戲宜「疏」不宜「堵」

還沒關注?

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

孩子玩電子遊戲,你會怎麼處理呢?有些人會採用粗暴的方式堅決制止,有些人會順從孩子,讓其盡情地玩。問卷調查表明,多數人的觀點是可以玩,但時間不能長,以免影響視力。對此,張春城老師在深入剖析遊戲的本質特點,並對家長、遊戲開發者和孩子三者做了大量調查之後提出:電子遊戲宜“疏”不宜“堵”。下面,且看張老師是如何對學生玩遊戲進行疏導的。

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

去年,女兒讀小班,在幼兒園裡知道了手機可以玩遊戲,就天天向我要手機。我一時心軟,就下載給她玩,沒想到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後來,為了不讓她視力受到影響,我們多次想辦法要讓她完全不接觸手機,結果常常鬧得很不愉快。直到一個小插曲改變了我們的看法:有一次乘坐客車,我們坐在最後一排,路上顛簸,我們兩個大人被彈起來,頭撞到車頂,好疼,而身邊的女兒竟安然無恙,她左手緊握前座後面的扶手,右手握住右邊車身的扶手,形成三角形,顛簸下她泰然處之,這讓我又驚又喜又疑惑。她說:“是遊戲中的交通警察說要這麼做的。”看來,這些電子遊戲也不是一無是處。身處信息化的時代,電子產品隨處可見,要讓兒童不接觸電子遊戲,幾乎是不可能的。反觀我們的童年,也是有一堆事物讓我們著迷,比如街邊的遊戲廳、同學手上的武俠小說等。回到當下,對於電子遊戲,兒童為什麼如此沉迷,而且電子遊戲玩家越來越低齡化了?

先來談談遊戲。柏拉圖認為:“遊戲是一切幼子(動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躍需要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模擬活動。”我們通過生物學的研究,不難發現,所有哺乳動物在育嬰時期都會遊戲,遊戲就是它們長大之前的生活預演。也就是說,遊戲的行為,起初是與生存技能習得緊密相關的,是深深根植於生物體基因之中的。驅動兒童玩遊戲的,是一種內部機制。兒童被遊戲吸引,是作為生命體成長過程中必經的自然階段,亦是一種原始的學習途徑。只是時代不斷髮展,現階段遊戲呈現出來的,有一大部分是與生活學習剝離開來的。

在遊戲過程中,人體會產生以多巴胺為代表的幸福激素,讓遊戲者獲得幸福的體驗,成為生物體娛樂自己的一種方式,而相對於學習,特別是學校的課程學習,偏重應試的教學取向消磨了教學中的趣味性,使得學習生活變得不那麼令人嚮往。結合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分析,電子遊戲雖然滿足不了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是,它能在虛擬世界中讓人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可以說,現在的遊戲設計,特別是電子遊戲的設計,為了營銷考量,多是根據人性需求來設計的,令人著迷也在情理中。而且,如今的家庭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快節奏的生活和父母所創造的“相對安全”的環境,使現在的孩子平時生活缺失同伴、缺失遊戲活動,其天性無法釋放,更容易造成孩子對電子遊戲的沉迷。

那麼,在電子遊戲大眾化現象無法輕易改變的背景下,大眾對待電子遊戲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曉明認為,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走向遊戲化的過程,這是人從必然性的約束中解放出來的過程,這是一個趨勢。遊戲化是必然趨勢,既然避無可避,且直接堵截的效果並不理想,我們就更應該思考如何去疏導,而不是一味地堵。

…………

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

那麼,應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對待電子遊戲呢?

幼兒園的小朋友之所以愛玩電子遊戲,更多源於遊戲本身好玩的特點,而中小學生愛玩電子遊戲,有可能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是精神長期壓抑後的心理宣洩。在遊戲中,他們可以在虛擬的世界裡得到認可,產生成就感,或是宣洩內心對現實的不滿,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依賴。但凡事總有兩面性,遊戲也不完全只有危害,前面提到,遊戲的設計是順應人性的,它有幾個特質能夠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如目標的設置,使遊戲具有挑戰性;規則的設計,能使玩家有創造的空間,培養他們的策略性思維;自願參與原則,使孩子在挑戰中更具愉悅感;積分反饋,能使遊戲者獲得成就感和繼續遊戲的動力。基於此,我們可從遊戲的本質去思考,尋求遊戲當中的積極因素,順應孩子的天性,選擇性地為孩子提供遊戲的機會,使之獲得成長。而面對沉迷電子遊戲的現象,我們也應該反思,孩子們為何非得在虛擬世界中尋求幸福感?對於這類孩子,我們一天中陪伴他們多長時間,真正瞭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嗎?既然遊戲是天性,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創設更多的“遊戲”來滿足他們?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嘗試將孩子“拉”出虛擬世界,多和孩子玩一玩有趣的遊戲,既增進感情,又能發展思維。

事實上,遊戲和學習原本就有共通之處,我們可以在孩子的學習環境中,特別是大多孩子認為枯燥無味的文化知識學習中,更多地以遊戲思維來探求“趣”味,讓孩子在玩中學,使求知慾得到滿足,又能獲得成就感,引導孩子自然而然地愛上學習。

課堂之餘,我們也不要避電子遊戲唯恐不及。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有一次閒暇之餘,我在QQ空間應用中開通了“胡萊三國”遊戲應用。這個學生在瀏覽我的空間時發現了,也偷偷註冊了一個賬號,每天晚上都會派兵攻打我,但每次都大敗而歸。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問我:“老師,為什麼我每次都打不過你的守城武將?”我說:“你怎麼不看看我守城武將是誰呢?”他說:“關羽呀?那又怎樣?”我說:“你派的無名小卒怎麼打得過我的大將呢?”他好奇地問:“那誰更厲害?”我說:“這個你得自己去《三國演義》裡尋找答案了。”過後,這個孩子兩三個月沒再派兵攻打我,直到有一天,他興沖沖地跑來跟我說:“老師,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認真研究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太有趣了。現在,我保證能打倒你了。”遊戲到最後,雖然是這個孩子贏了,但我卻非常高興,因為這次遊戲經歷激發了他的閱讀學習興趣。抓住他這個愛較勁、愛研究的心理,後來我又安排了一個學習能力差不多的孩子作為他的競爭對手,讓他們在學習上相互促進。這次“意外”拉近了師生關係,也讓學生的學習有了提升。可見,因勢利導,能夠有效規避電子遊戲的弊端。

當然,兒童可塑性強,也不夠自覺,所以,也需要有效的正面引導,需要家長督促管理、社會合理規範。兒童心智不成熟,在電子遊戲面前容易失控沉迷。學校需要正面地引導他們甄別信息,樹立正確的心態,幫助學生完善時間管理和自我監控,做到動靜分明。家長也應盡力配合學校教育,及時將孩子在家遊戲的狀態與教師反饋,學會甄別遊戲類別,並積極引導,不要讓孩子無度遊戲。家長和教師可以制定規則,要求孩子適度遊戲,並多從遊戲中發現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加以有效利用。在學校及家庭學習中,家長和教師也可設計孩子認同的目標或願景,讓孩子在學習中能感受到成就感、幸福感,避免孩子因學習壓抑而尋求電子遊戲的宣洩。此次調查中顯示,在電子遊戲有效控制方面做得較好的家長反饋,平常還需要多陪伴孩子,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提倡戶外運動,並多製造機會讓孩子與同齡夥伴相處,以滿足孩子的社交需求。此外,家長們對於法律法規層面完善遊戲的分級規範管理機制的呼聲也很高。目前,出現許多不適合孩子玩的遊戲,易讓孩子沉迷其中,比如“王者榮耀”這款遊戲,就呈現不適宜的玩家低齡化問題,應當有相應的制度加以規範。

現實生活中,電子遊戲的影響難以隔絕,這是當代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特殊媒介。不合理遊戲將影響孩子身心發展,適宜的遊戲則可能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意識,因而面對電子遊戲我們不必視為洪水猛獸,須知疏勝於堵。

有刪減,原文刊載於《福建教育》總第1186期

文 / 漳州南太武實驗小學 張春城

排版:潘 玲

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