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說法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裡希霍芬提出,用於描述古代東西文化交流中往來最為繁忙的一段交通要道。在這條道路上交易的大宗貿易產品是絲綢,故名“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希霍芬


絲綢以其華麗的品質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青睞,但其工藝獨特,曾長時間為中國所獨有,即使後來傳入西方,中國仍是絲綢生產中心,因此有了持續不斷的絲綢貿易。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北的馬上民族就在草原之間開始了絲綢貿易,開闢了草原絲綢之路;以後又開闢了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014年6月22日,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一、草原絲綢之路

草原絲綢之路開通較早,在公元前5世紀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它東起蒙古高原,經阿爾泰山、準葛爾盆地、哈薩克丘陵,最後到黑海低地,所經之處多為無邊的草原。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草原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駝鈴聲聲


草原絲綢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草原絲綢之路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匯的核心地區。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遊牧文化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農耕文化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草原集市


對於草原絲綢之路來說,大宗商品交換的需求起源於原始社會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中原旱作農業區以農業為主,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製品,但是農業的發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北方草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製品等。

這種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關係,是形成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因而草原絲綢之路則因其特點還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

二、沙漠綠洲絲綢之路

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是最著名的歐亞文化交流之路,它東起長安,經河西走廊、敦煌、樓蘭、于闐(或龜茲、疏勒)、蔥嶺、安息等地,最後到大秦,沿途多為沙漠或綠洲。絲綢之路真正形成始於西漢張騫鑿空,真正開闢於西漢武帝時期。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張騫鑿空西域圖


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絲綢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絲綢之路從西漢開通至19世紀中葉衰落之前,其經濟與文化等往來延續2500年,被譽為“人類文明的運河”。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沙漠綠洲絲綢之路


唐代,是絲綢之路交往的繁榮鼎盛時期。東西方相互傳入和移植的東西很多,醫術、舞蹈、武學和一些著名動植物,都使雙方增加了不少視野。漢代將西方輸入的東西冠以胡字,如胡琴、胡瓜、胡蘿蔔等;唐代則習將它們名稱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灣珍珠)等。

唐代絲綢之路的暢通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對以後相互的社會和民族意識形態發展,產生了很多積極、深遠的影響,這種思想文化的交流,是與宗教密切相關的。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玄奘大師與法顯大師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玄奘西行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大唐西域記》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


蒙元時期,由於鐵木真的南征北戰、東征西討,版圖空前擴大,這使歐亞廣大地域範圍內國際商隊長途販運活動再度興盛起來。馬可·波羅在遊記中寫道:

元大都外城常有“無數商人”、“大量商人”來往止息,“建有許多旅館和招待駱駝商隊的大客棧,……旅客按不同的人種,分別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離的旅館”。既為不同人種,無疑為外國客商。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馬可波羅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馬可波羅遊記》

三、海上絲綢之路

海洋絲綢之路開闢較早,初為東海絲綢之路,通往朝鮮、日本,後為南海絲綢之路,通往東南亞各國;唐代以後,又由亞洲各地延伸到北非的埃及,在轉運到歐洲。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海上絲綢之路


魏晉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了一條比較完善的航海路線,即:以廣州為起點,經海南島東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島海面抵達南海諸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印度洋、紅海、波斯灣。

隋唐以前,海上絲綢之路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

在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最終替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展


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常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達天下

一帶一路·共建繁榮


絲綢之路不僅為各國人民帶去了絲綢,帶動了商品的交易,也促進了全世界人民的聯繫,推動了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是一條聯通歐亞非大陸的貿易要道,也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橋樑,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近期熱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