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作者 / 劉念

首先說明,這是一篇為中國綜藝節目“抄襲”韓國綜藝節目正名的文章,不喜勿噴。

10月7日,韓國《中央日報》發文報道稱,在韓國議員金成洙從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收到的《中國電視臺對國內版權抄襲嫌疑問題現狀》分析報告的結果中做出表示,目前中國國內的電視節目抄襲現象日益嚴重,中國抄襲韓國的綜藝節目已經多達34個。

其中,韓國各大電視臺製作的綜藝節目裡,被中國綜藝節目抄襲了的有:KBS 7個、MBC 3個、SBS 10個、JTBC 5個、TVN 6個、MNET 3個;比較熱門的綜藝節目有SBS的《叢林的法則》、MNET的《Produce 101》、MBC的《我是歌手》以及TVN的《三時三餐》。

韓媒方面報道稱,韓國很多綜藝節目在沒有得到版權保護的情況下,被中國綜藝節目市場以克隆的方式製作而成。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必須承認的是,自2013年親子類明星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一夜爆紅以來,國內各大電視臺及節目製作公司對於綜藝節目市場不斷押寶和加碼。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5年各大衛視新增綜藝節目就有將近200個。而綜藝節目數量爆炸式增長的背後,必然也就牽扯出了各種有關節目版權、內容抄襲、創意雷同等侵權問題。

只是,綜藝節目不同於擁有劇本的電影電視劇等其它內容,綜藝節目的製作模式更接近於一種娛樂思想的傳播,為此也就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尤其是一些節目當中的玩法模式、節目流程、遊戲創意等,更加虛化和自由,如果一定要從法律角度去判定其歸屬權問題,那還真需要重新立法了。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綜藝節目市場頻現抄襲的根源是什麼?

根據騰訊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韓國輸出至中國的綜藝節目有4檔,而當年中國引入外國綜藝節目模式共40餘檔;2014年韓國綜藝節目模式輸入到中國的共14檔,當年引入綜藝節目模式共30檔左右;到了2015 年,全年韓國綜藝節目輸入到中國的數量上升至20檔。

在中國綜藝節目模式版權的引入過程中,2013年湖南衛視推出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既是一個導火索,也是一個分水嶺。

《爸爸去哪兒》的大肆成功,不僅為正在處於迷茫期的中國綜藝節目市場提供了重要參考,並且將明星真人秀節目模式的流行推向了史無前例的新高度。

《爸爸去哪兒》之後,韓國的《Running Man》、《花樣姐姐》、《無限挑戰》、《我們結婚吧》等節目被相繼趁熱引入並本土化製作播出。當時有媒體稱,中國在這三年間快買空了韓國各大明星綜藝節目的版權。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這句話並不誇張。在綜藝節目模式的引入前期,中國的節目製作團隊對於節目版權的歸屬問題還是及其尊重和慎重的。

比如一開始就大火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都是花大價錢購買了韓國電視臺方面的節目版權;《Running Man》因為在韓國本土已經擁有5年多的播出履歷,所以浙江衛視付給韓國SBS的版權授權許可費高達1.8億元。

這1.8億元的版權費除了一個節目名稱和一個“撕名牌”的規則概念外,還有整個節目的內容製作和編排授權,包括節目環節的設計、腳本、音樂、流程、道具等多個環節的內容。

在《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前幾期的節目錄制過程中,節目組不僅邀請了韓國節目團隊親臨現場全權指導錄製細節,而且還從製作團隊、拍攝團隊以及後期團隊都以韓國方面的製作人員為主導;此外,前兩期節目中韓國方面特邀《Running Man》中的力量選手金鐘國作為特邀嘉賓參與節目錄制,以更好更快的將節目風格融入到新版《奔跑吧,兄弟》節目裡面。

浙江衛視參與節目製作的人員也曾表示,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合同金額的對價,另一方面也是保證節目質量的要求。

事實上,版權引入從最開始一直都是合理合法推進的。

只不過隨著韓國綜藝節目模式的引入愈發變得炙手可熱,版權授權頻現“撞車”事件,加上綜藝節目的版權歸屬問題本就模糊不清,以及2016年被不斷傳言為事實的“限韓令”的實施,讓很多節目製作方對於韓國綜藝節目版權既窺伺已久,又無從下手。

以2014年湖南衛視播出的自制綜藝節目《花兒與少年》為例,這檔節目明顯與韓國TVN的綜藝節目《花樣姐姐》為同一個節目模式,但因為東方衛視已經先下手為強購買了這一節目模式的製作和播出版權,於是湖南衛視只能另改節目名稱並對節目內容做一些細微調整。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還有2015年東方衛視播出的大型勵志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也是全盤複製了韓國MBC電視臺經久不衰的國民綜藝《無限挑戰》的節目模式。但是,購買了韓國MBC正版版權,以及聯合MBC、燦星製作、央視創造傳媒三方共同製作而成的北京衛視《了不起的挑戰》,卻因開播時間晚了一年,收視率及口碑雙失利。

一邊是“中韓聯合開發和製作”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多,可以挑選的節目模式越來越少;一邊是中國製作團隊的能力不斷提升,急於擺脫對韓國製作團隊的依賴,“中方製作團隊自主研發”的綜藝節目開始成為下一個爆款的可能。

加上綜藝節目市場本就是一塊投機取巧的電視節目內容,一旦出現任何可以揩油的可能,競爭激烈的節目市場必然會把它推向主流。

更何況,提出“爭權”的韓國議員都說了,“國內電視臺和廣播節目製作人員都很難積極地對中國的抄襲問題進行抗議,而韓國政府也完全沒有采取正式的應對措施。”

所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怪誰啊。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韓國帶給中國綜藝節目的本質資源是什麼?

今年4月9日,在備受矚目的戛納電視節上,國際節目模式保護協會FRAPA曾對愛奇藝推出的“國內首檔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節目《偶像練習生》進行分析,表示該節目與韓國的綜藝節目《Produce 101》的相似度高達88分,可是說是“抄襲史上之最”。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而在《偶像練習生》播出之後,騰訊視頻自制的“中國首檔女團青春成長節目”又創下了今年綜藝節目市場的“流量之最”。

在網友們紛紛指責節目模式出現抄襲嫌疑,並且大肆吐槽“丟人丟到家了”時,我們不得不反思出問題的另一方向,那就是中國綜藝節目的團隊製作能力,已經有望趕超曾不斷拜師學藝的韓國方面。

舉個例子,在韓國綜藝真人秀節目引進之前,中國的電視綜藝節目一直都是編導合一的傳統模式。也就是說,沒有單獨的“編劇”工種,也就沒有全套的製作流程。

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的製作團隊對於節目編劇的認知是有一定誤會的,大家一直將拍電影拍電視的那套方法論直接照搬到綜藝節目中來。而隨著韓國優秀綜藝節目的引進,韓國製作團隊精細化的分工流程才是徹底影響中國綜藝節目市場的根源。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曾參與製作節目《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的韓國金牌製作人金榮希就表示,“韓國團隊最大的優勢在於擁有一整套完整流暢的工業化製作體系,節目要製作成功,一個完整順暢的流程至關重要,如此才能夠讓團隊有效運作;但在中國團隊中,往往管事的人太多,缺乏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

根據參與合作韓國製作團隊的製作人介紹,韓國的電視綜藝節目製作團隊往往會分成四個部分,即製作隊、照明隊、攝像隊、出演者;其中,製作團隊的精細化分工決定了製作隊能夠全權掌控節目的取向以及效果,而製作組還包括了總監製、製作人兼導演、現場執行導演以及助理導演,每個職務的分工清晰合理,而不至產生衝突。

除了精細、合理、有效的團隊分工外,韓國製作團隊在綜藝節目的拍攝技巧方面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綜藝節目市場。

此前《爸爸去哪兒》的執行導演蔣亮在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韓國團隊還用經驗告訴中國團隊,千萬不要打斷正在進行中的事件,往往好的鏡頭是在等待中獲得的。”


綜藝抄襲時代要結束了?中國綜藝原創力還在系統升級改造中


伴隨著節目模式的版權引入,中國製作團隊在向韓國團隊方面“借人”拍節目的同時,還不可避免的利用中國綜藝節目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適當的進行“買人”製作。

比如在韓國綜藝金牌製作人的大本營MBC工作了29年的金榮希,就因參與制作了中國版的《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之後,“跳槽”到了中國綜藝節目市場,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米家傳媒。

在金榮希看來,韓國的綜藝節目市場已經越來越窄,反而是中國的綜藝節目市場想象空間更大;儘管中國與韓國方面的深度合作還有待改進,但是中國方面已經漸漸走出了模式引進的重圍,開始走向內容不斷創新、深度本土化的路子。

如此看來,無論是砸重金購買所謂的正版版權,還是花式耍賴進行所謂的模仿抄襲,所有的綜藝節目想要實現的不過是對本土文化氣味環境的呈現和融合。

一旦一檔節目在觀看時出現了另外一檔節目的影子,這種影子無論是主觀意識上的“抄襲”,還是所謂有形複製的“感覺”,都證明節目已經失敗,無關版權。

反之,手握版權,卻拍不出自己的“作品”,一切也都是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