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拍摄:陈晖 剪辑:谢鑫宇

8月14日,《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在成都博物馆负一楼三号临展厅正式对观众免费开放。展览首次通过成都博物馆馆藏500多件木雕造像中,精心梳理出的116件精品,全面展示了四川地区的传统木雕造像艺术。

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木雕是什么?

木雕有什么特点?

木雕何时在四川流行?

接下来,我们一起找寻答案

中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木雕工艺品的雏形。到了秦汉时期,木雕工艺日趋成熟,至清代木雕工艺技术达到了高峰,许多地方形成了特色民间木雕流派。

说起木雕造像,人们可能并不像对敦煌莫高窟、安岳石窟、大足石刻一样熟悉。事实上,许多木雕题材在石窟中也能看到,可见木雕与石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从清代开始,木雕以其轻巧的材质和体积,让百姓们能够将神佛先祖请进祠堂、家中供奉,逐渐在四川地区流行。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呈现出民间化、民俗化的特点,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川派木雕造像,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木雕造像图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和而不同”中的关帝造像,威严肃穆,抚膝拈须。

木雕造像多了一丝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息,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冀,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传统,也是日日夜夜一岁一年从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民间工艺。

关羽、孙思邈等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经历“从凡人到神仙”的神化过程,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成为关帝、药王,承受民众心愿,享受香火供奉。

时至清代,道教的谱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诸如财神、药王、关公、土地等逐渐流行,这些“实用性”更强的神祇,迅速占据了道教造像的主流,求财富,求子嗣,求健康,求婚姻,求丰收,求雨水,道教与老百姓的关系愈加亲密起来。

在这其中,若论及最深入人心的道教神灵,关帝或许当仁不让。关羽这位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因其忠勇被一步步神化,清代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尊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羽由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将逐渐走上了神坛,成为“勇武”“忠义”的化身,其神化之路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神关系的典型。

四川是清代木雕造像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题材庞杂,数目众多,这与“湖广填四川”有很大关系。

移民入川,不仅改变了四川的社会结构,也影响着四川人的精神世界。清代初年,来自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移民纷纷入川,也将各自信奉的地方神带入四川,以求得到乡土的慰藉与神灵的庇护。各地移民纷纷修建宗祠,续修族谱,雕刻祖先像。四川木雕造像大多被供奉在宗祠或堂屋中,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巴蜀文化的“乐观包容”也在这些木雕造像与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各地信仰的融合中得到充分体现。

“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是成都博物馆首次全部采用馆藏文物策划的原创性展览,展览特邀历史文化类青年作家萧易作为策展人,与成都博物馆的策展团队共同策划。

“以文化的视角对馆藏历史文物进行解读,可谓严格意义上为业界所追求和倡导的原创展,旨在唤醒沉睡藏品,让文物‘活’起来。”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介绍说。

观展小贴士

  • 展览名称:

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

  • 展览地址:

成都博物馆负一楼三号临展厅。

  • 门票信息:

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 交通路线:

地铁,乘地铁1号线或2号线至天府广场站,出站即可到达。

公交,13、30、43、47、64、78路至西御街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