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却看好自动便利店

目前不看好无人便利店。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担心算不过来账。

坦率地说,目前在看这个领域的投资人并不一定对零售非常了解,只是大家觉得无人便利店在尝试突破人工、租金成本上升的困境,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所以很多投资人愿意试一把。但至今无人便利店的单店收入、成本数据并没有跑完一个完整周期,很难说它已得到验证。

无人便利店更像是自动售货机的升级版,它比自动售货机有优势的地方是,商品更多,体验空间更大,还可以增加一些半生鲜的品类,如面包等。劣势的地方是这是一个封闭的购物空间。

另外,无人便利店比自动售货机更大,成本肯定更高。自动售货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模式,成本结构一定是经过优化的,理论上自动售货机也可以做得更大,放很多东西进去,但过去大家没这么做肯定有原因——可能账算不过来。

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却看好自动便利店

无人便利店很难做高生鲜、熟食的毛利率,当前要解决收银问题又需要RFID(创业家&i黑马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而RFID成本是偏高的,一瓶可乐几块钱,百分之十几的毛利,RFID往上一贴,几毛钱的毛利基本没有了。

收入增加是不是能覆盖成本的增加?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经过一个完整年度跑出来的数据,但是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

国内二线城市传统便利店日销售额大概在4000—5000块钱,7-11等做得好的,部分门店一天可能卖到2万块。无人便利店的日销售额肯定是大幅降低的,对人流量也有限制。如果它的日销售额在一千块钱左右,比自动售货机的几百元多一些,成本也高一些。

传统便利店生鲜销售额占比高的,如7-11大概30%-35%的毛利率,主要是包装食品的,毛利率肯定不会超过20%。如果一天销售额1000元,毛利约200元。毛利是不是能覆盖所有的折旧成本,租金成本、配送费用,预期损耗,以及电费、RFID等成本?不好说。

并且,RFID还存在误算等问题,AmazonGo的技术成本很高,还没有达到商业化运作的阶段,长期来看,便利店可以做这类尝试,但目前还是应该先把零售本身做好。不断降低人工租金成本,利用先进技术是永恒的主题,但也不能一蹴而就。

未来无人便利店和传统便利店更多是互补关系,它不可能做到传统便利店的所有品类,比如关东煮,如果没有人把控一些指标,你可能很担心它的卫生情况;又比如包子等必须当天出售的生鲜产品何时需要做促销降低耗损。这些都是无人便利店做生鲜的难点,它很难完全替代传统便利店。

便利店不能用轻模式做

近两年有很多互联网人士用快消品B2B的模式,试图掌控大量的夫妻老婆店。一般做法是通过地推人员找到夫妻店,在他们手机上装一个可在B2B公司采购货的APP,具体采购多少比例管不了。

这种模式无非是用一种更快速更轻的方式把这些店连接起来,帮助他们升级,并试图抄捷径打造一个便利店体系。

但我觉得这个捷径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店主对B2B公司依赖度很低。很多门店装你的APP,同时也装别的APP,谁便宜就从谁那进货。这些所谓的链接的门店并不真正属于B2B的公司,B2B公司也很在从门店身上分享到利润。

所以我觉得要想深度掌控门店,用太轻的方式做肯定不行,最终还是得像以美宜佳为代表的传统便利店企业一样,回归到一家一家店的改造和升级,而不是简单装一个APP。

企业得把信息系统铺进去,独家供应商品,督导培训门店,对加盟店赋能,才可能产生黏性。终极标杆还应该是成为一个类似7-11的、强管控的便利店体系。

为什么不看好无人便利店?却看好自动便利店

贝返自动便利店由4-5台自动货柜组成,在点位布局上,一般分布在小广场、篮球场、收发快递处,内部道路交叉口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同时,也会根据小区规模确定自动货柜的数量和数量组合。

贝返自动货柜占地面积小,每台货柜在4㎡左右,品种多样可容纳超300个SKU,还有32寸广告屏幕,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其设置在社区场景的定位,更是可以全面满足小区居民最后50米的即时性消费需求。而且与传统实体店相比,贝返自动便利店不需要门店、装修、人工、水电等巨额的经营费用,经营简单方便又方便,是适合投资的好项目。

与其他零售、饮料性质的自动售货机不同,贝返自动货柜不仅销售零食饮料,还包括日用百货、儿童玩具、酒水快餐、成人用品等,毕竟与普通的零食饮料相比,进口零食、酒水、成人用品利润空间相对较高。除此之外,贝返自动售货机可不仅仅是一台机器这么简单,它通过贝返购APP与小区周边商家产生连接。小区居民通过贝返购APP在周边商家消费获得消费金,又用消费金在贝返自动售货机上5折购买所有商品,简直是打开实惠便利新世界的大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