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兴水惠民唱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作为现代农业的命脉、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的水利,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保障作用?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淮安市涟水县水利局为了让人民群众“安居、易居、宜居、乐居”,在提升乡村防洪减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利扶贫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推动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补齐治理短板 提升乡村防灾能力

涟水县因水而得名,境内共有各类河渠13000多条,其中省骨干河道13条、流域性河道1条(古淮河)、区域性骨干河道4条、县级骨干河道35条、乡级河道596条,又处沂、沭、泗下游,过境水丰沛,且县境低洼圩区较多,汛期防洪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涟水县水利局局长朱彦清介绍,近年来,涟水县为补齐区域治理短板,着力构建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灌溉工程体系,确保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有效保障,让群众安居乐业。

记者了解到,十九大以来,该县在完成黄河故道治理(一期)、关张河治理的基础上,又于今年启动实施投资2.86亿元的黄河故道治理后续工程和南六塘河治理工程,保障防洪安全。预计到2020年,涟水县区域防洪除涝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同时,该县还拆建维修圩区排涝泵站12座、疏浚各类河道32条,满足低洼圩区群众排涝安全需要。“在今年汛期期间,涟水县虽屡遭‘云雀’‘摩羯’等台风肆掠和突发性强降雨影响,但全县有涝情无涝灾,百万亩农田喜获丰收。”朱彦清说。

打造高标准农田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涟水是农业大县、水利大县,仅国家大型灌区就有3个,灌溉面积均在30万亩以上。近年来,该县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系统思维,整乡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让农业生产更便捷、更容易。

朱彦清介绍,涟水县水利局一方面通过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水、财政农桥等12个农水项目,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等灌溉模式,积极推进高效节水,走节约集约型路子。据统计,该县今年共新建各类防渗渠道145公里、泵站34座、涵闸5座、改造农桥136座,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旱涝保收田1.8万亩。

同时,涟水县还把水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突破口和标志性工程,高标准推进生态河湖建设。今年,该县投入1189万元,疏浚县乡河道95条,整治村庄河塘106个。并通过落实河长制长效管护修复机制,加大管护投入,共治理各类河道“三乱”问题375起,共拆除圈圩养殖9200平方米、乱搭乱建4832平方米,铲除乱垦乱种1659亩,拆除排污口8处。如今,该县已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目标。

建设基础设施 实现水利精准扶贫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涟水县境内易涝、易旱,田地低产、低收,这些一直是制约该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为此,涟水县水利局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不富的难题,打好水利扶贫攻坚战。

朱彦清介绍,涟水县从2017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计划拆建14座老化泵站、打造5个5300亩的节水示范片、铺设68公里低压管道灌溉,打通“输水动脉”、提升“供血功能”,变“望天收”为“高产田”。到2019年项目实施完毕,预计可新增耕地150亩,年增加粮食产能75万公斤,节水230万方,从源头到田头、上游到末梢一次性解决“用水难”问题,为片区的稻虾共生、优质稻米、板蓝根种植等富民项目注入发展活力。

此外,位于涟水县东部的渠北片区经济相对薄弱,老百姓一直吃着水量、水质、供水时长均得不到保障的农村小水厂供给的地下井水。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该县投资9460万元,全力实施渠北片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共铺设各级管网1496公里,改造入户工程3.89万户,开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实现城乡饮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彻底解决片区16.51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通讯员 刘广军 唐安光 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春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