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与合作,流畅与丰富,尽展语文课堂和谐之美!

分享/平等与合作,流畅与丰富,尽展语文课堂和谐之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O^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要学生说说对宋定伯的看法,教参上说:“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宋定伯这个人很阴险、狡猾。”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其实鬼并没有伤害宋定伯,反倒是宋定伯先套出鬼的忌讳,然后把鬼变成羊,最后还去卖钱……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O^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如学习《饮酒》一诗里采用小组合作赏析:全班30名学生各得其所,各扬所长。

祁观组:

主持人(祁观):我们组赏析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组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赏析。鄙人为陶渊明。

生1(李昕楠):在下刘云,官职督邮。

生2(刘畅):吾为渊明挚友。

生3(李国华):我是小老百姓。

生2:陶兄,吾深知你憎恶官场黑暗,但是“地自偏”与“无车马喧”中,显出你欲隐居山野,难道你从此弃百姓于不顾吗?

祁观(答):唉如今国势动荡,世道不平,官场如此黑暗,吾不能兼济天下,只得独善其身,再者,与民为邻,种田织桑,与民共饮,何乐不为?(叹气)

生3:陶老爷,你为我们当牛做马,为我们百姓着想,可为什么不重回朝廷,为百姓建业?

祁观:深感老父言,与此共欢饮,吾驾不可回(做抱拳状)

生2:你说你“心远”,不也居在“车马喧闹”的市井中吗?还清高些什么?(鄙夷的眼神)

祁观:(拍案而起)吾心有天下,处闹市若幽谷,吾心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你找错人了。

小组赏析完毕,掌声响起,组员落坐。

………

张潇组:

我们以记才发布会的形式来赏析: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李:请问陶渊明先生,你在隐逸之后是什么样的心情。

陶:当时我退出官场已20年,来世外隐逸当然是幽然自得的怡然陶醉的心情了。

杨:请问陶渊明先生你的“欲辩已忘言”中为什么欲言又忘记了语言呢?

陶:你错了,不是我忘记了语言,而是我无法言说,正如老庄所言,“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倒不如顺其自然。

崔:请问陶渊明先生你为什么独爱菊花呢?

陶:在为菊花大多生长在僻远的地方,它是花中隐逸者,我是人中隐逸者,我们又怎么能没有共同的语言呢?

陈:请问陶渊明先生,“此中有真意”的“此”是指什么?

陶:“此”就是“这”,孩子,要多读书啊。

李:陶先生,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你可不可结合你的生活和月亮作诗一首呢?

陶:我想你一定吟过我的这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秋月更明,澄心照千秋。谢谢,我们组发布会完毕,组员落坐。

饮酒铭之白话篇

张潇

房屋虽破,但得有床。车马虽喧,当没听着。问我为啥,我也不知道。没事采采菊,闲时看看山,谈笑心情好,往来聚欢言。可以看山色,看鸟飞,山色还是傍晚美,飞鸟还是一起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渊明曰:顺其自然。

采菊铭

武玉楠

境不在偏,心平则静,喧不在繁,气燥则乱。斯是乱世,唯吾清似静。烂花晨纷开, 草暮更清。无事采东菊,闲适赏南山。可是赏日落,观鸟还。南阳诸葛庐,西子云亭。古人曰:心静气则平。

分享/平等与合作,流畅与丰富,尽展语文课堂和谐之美!

^O^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行云流水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如学习《我的信念》,学生提出: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快乐?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比较大。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必定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大打折扣。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快乐?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这样的编排,就把居里夫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工作作风、科学精神紧紧联系起来,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O^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逻辑上有意义的材料(学校学习情境中的教材内容)时,经常是,而且只能是同某一特定学习者先前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背景、以及能使新的意义出现和提高这些意义的组织和保持量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的。”同时,他又指出:“如果认知结构是明晰的、稳定的和适当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就会产生正确的和毫不含糊的意义,并有助于保持这些意义的分离强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不清晰的、杂乱无章的或者混乱地组织起来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碍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认知结构的理论告诉我们:迁移是指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的影响。先前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起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我们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认知规律,使后学习对象与前学习对象保持信息的联系,保持结构的一致。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景中去,即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力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在阅读和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能力为语文课堂带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学生通过互动享受到的是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迪。涓涓的思维小溪轻轻地流淌,灵性浸润下的语文课堂创意无限、诗意无限。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想要孩子越长越聪明,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中。

分享/平等与合作,流畅与丰富,尽展语文课堂和谐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