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程變「水課」,誰之過?

大学课程变“水课”,谁之过?

■劉永和

最近某微信公眾號發了一個帖子:《為什麼大學裡總有些沒啥用的課,能取消嗎?》,文中的主要觀點是,“老師還在用幾年前的課件講課,上課方式就是看著課件照本宣科”,認為教學內容早跟不上時代潮流了。隨後文中又把“重科研、輕教學”這一流行了十幾年的觀點又說了一遍,且管理上“學校對教師授課過程的監督不夠”,教師沒有改變教學方法、責任心不足。

看完此帖,我很感慨,這些觀點沒有任何創新,無論是把矛頭指向教師或者教學管理部門,都是鼓勵最終把鞭子抽在教師身上,教學管理部門需要加強“對教師教學過程的監督”。

試想,如果天天有人去監督孔老夫子怎麼執行教學過程,他會怎麼想?他還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尊師重道,現在卻被人監督,那教師的威信何在?尊嚴何在?學生還怎麼信任與尊重老師?

時至今日,大學裡任教的師資學歷比過去幾十年有了極大改善,是他們的真實水平低到只會開設“水課”嗎?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我認為,水課不是我們說取消就能取消的。一些課本身是水課,而另一些不是水課卻最終也被講成了水課。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學生拿學分是有訣竅的,根本就不需要聽懂就可以拿學分畢業,即背會老師們劃的考試重點和範圍就可以了,懂不懂、有沒有思考就根本不重要。

以一門大學課程中的題目為例,比如自然地理學或者地質學相關的課程會講到一個極為基礎的概念,即沖積平原,在教這一概念時,老師會向學生強調很多遍:初中時學過的我國三大平原就是“沖積平原”。期末考這樣一個完全就是送分給的問題,結果有接近一半的學生答不上來,很多學生是這樣胡編答案的:河南平原、山西平原、平嶺平原、土石平原。

那是不是因為老師們開設的課程太簡單了,所以學生覺得這些課沒有價值,沒有興趣學?恰恰相反,越是水課,選課人數反而越多,那些真正有深度、有價值的課幾乎沒人願選,因為幾乎沒有難度的水課,和一些有難度的課程同樣的學分,學分好拿,何樂而不選?

一位教“計算機圖形學”30年的老教師感嘆道,現在軟件專業的學生絕大部分會選擇難度不大的數據庫方向,而不去選學難度略大的互聯網方向,或者圖形、圖像和多媒體方向,與一二十年前相比,上“計算機圖形學”課程的人數大不如前了。

再舉個例子。近年來大數據處理所用的Python語言很火,筆者也是多年應用Python的行家,所以也應需開設了這門課,少數膽大的學生選修了——因為有學生反饋給我的理由是大多數學生害怕這門課不及格,所以不選。

其實,這樣的技術類課程也沒有什麼深度,但學生認為編程類課程難度很大。教課時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幾乎為零,儘管他們都通過了之前的C語言考試。他們完全不知道循環語句中間的break、continue語句怎麼用。即使是第一節課就教過他們如何像計算器那樣使用Python,比如計算正弦函數和指數函數。

臨近期末考試前,甚至有一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髮郵件問我怎樣來計算一個數的三角函數。這讓我很驚訝,第一節課就教過的再基礎不過的小知識,幾乎在每次課堂都要用到,臨到期末還不知道怎麼用,相當於對這門課的掌握程度接近於零。

為了讓他們容易通過,我採取留作業的形式作為考試。留完作業後隔了兩三週,一名學生給我發來短信:你不覺得這作業太難了嗎?你有沒有考慮我們的實際能力?口氣很理直氣壯、無可爭辯。

對此,我毫不客氣地反駁這名學生:第一,作為學生沒有必要質疑題目;第二,你要想想,題目太簡單了,我怎麼給大家評分,人人給90分以上?我更希望學生聽了我的話後能有反思。

說這些,也不是說要將鞭子打在學生身上,造成水課的原因,很難說清楚,有學生本身的原因,有學校管理的問題,也有社會整個社會環境的因素。

學生明目張膽地抄襲作業,老師根本就不敢讓他們全掛科,因為要被評教。而學生則把教師們的付出當作了一個在學校的打工者應做的事,以至於現在很多學生根本就不敬畏老師,理直氣壯地給老師打電話要分數,還找各種理由來為自己開脫。

眾所周知,本科畢業答辯有點像走過場,寫作稍微努力點的論文就可以評個優秀良好,而那些抄來的或者寫得很差的論文也最後都給答辯通過了,連“及格”的都沒有,至少放水給個“中等”。

對此,老師們各有各的觀點。有人說,學生接受不了,跳樓了咋辦?有人說,現在的學生找工作不容易,分數太低,他怎麼找工作?是騾子是馬,讓他們在社會上去溜吧。有人說,畢業率太低會影響學校的生源。

對學生過度地寬容、對學生低要求,就是現在校園中的總體文化,而這種圍著學生的想法轉,並非真正的“一切為了教育,一切要以學生為中心”。最後教育的目標就會演變成是教師服務學生,不再需要教育學生們真理與理想信念,這也就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標。(http://blog.sciencenet.cn/u/sucksi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