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要打“组合拳”

继10月11日“千股跌停”、上证指数一举击穿2016年初的“熔断底”之后,缺少了重要底部支撑的A股跌得更加欢快,到本周四,甚至将2500点也击穿了,当天收盘2486.42点,一天蒸发市值1.24万亿元。面对A股这种跌跌不休的走势,市场上救市的呼声再度响起。

要不要救市?这是市场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对于A股来说,救市是监管部门的题中之义。因为目前的股市下跌让股市资产的价格跌到了一个足够的低位。以10月18日A股市盈率为例,沪市平均市盈率为12.4倍,深市平均市盈率为19.36倍,其中深市主板市盈率为13.62倍,中小板22.26倍,创业板30.12倍。两市股价不足3元的个股多达400余只。中国股市的资产怎么就这么不值钱了?

而在中国股市资产大幅贬值的背后,是投资者财富的蒸发与缩水。如10月11日一天,投资者的财富就蒸发了2.6万亿元,而10月18日一天,投资者的财富又缩水了1.24万亿元。投资者财富的蒸发与缩水,损害的不只是投资者的利益,让投资者返贫,它损害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作为股市监管者乃至政府高层来说,理应向过度下跌的A股市场伸出救援之手。

关键是如何救市、拿什么来救市的问题?这才是问题之关键所在。本人以为,在救市的问题上,需要对症下药并打出组合拳。如果不对症下药,那么,救市就起不到效果。这样就会出现有的投资者所认为的那样“股市救也救不起来”的局面。因此,救市的措施需要对症下药。笔者以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堵漏”,避免股市资金流失。比如,暂停IPO,暂停重要股东减持。既然要救市,首先就要避免股市的资金继续流失。如果放任股市的资金继续流失,这样的救市是很难有效果的。

二是“补血”,向股市注入资金。其措施包括国家队资金进场救市,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等,包括各地方政府向本地上市公司的驰援等。在国家队救市的问题上,要改变证金公司的救市方式,而采取建立平准基金救市的方式。而上市公司回购与大股东增持,不能开远程支票,重在当下实施。

三是推出一些激活市场的政策措施。比如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取消红利税、实施T+0等。这其中对于T+0的实施,一定不能抱有偏见。该措施不仅可以激活市场,而且也有利于投资者及时纠错,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项举措。

当然,要解决“股市救也救不起来”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救市之后怎么办的问题。毕竟有的救市措施是临时性的,如暂停IPO、重要股东减持,救市之后,IPO与股东减持还是会重新恢复。如果救市之后,就这样简单地恢复IPO、恢复股东减持,那么股市又会一蹶不振,就会出现“股市救也救不起来”的局面。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关键在于,救市之后还要治市。就股市的健康发展而言,治市比救市更加重要。如果不治市的话,股市始终就会处于“救市——救市——再救市”的循环之中。

如何“治市”?以IPO为例,救市过后,IPO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恢复,伴随着IPO的恢复,还需要对IPO制度进行完善。比如,要完善IPO公司的股权结构,避免IPO成为限售股的生产机器,同时要规范限售股的减持套现政策,避免股市成为限售股股东的提款机。同时要加大对欺诈发行行为的惩处力度,不仅要让欺诈发行公司直接退市,而且还要切实赔偿投资者的损失,做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这样的IPO制度才是完善的,IPO制度也就可以告别圈钱制度。如此一来,继续IPO的时候,IPO对股市的冲击自然就会减少,这就是“治市”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