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第一次來北京,求推薦有什麼景點值得去?”

這個問題,不光現在的人會問,實際上打明朝遷都到了北京,就不斷有各地遊客會問。古代人沒有旅行社導遊,“攻略app”之類的更不存在,而介紹北京古蹟的書籍又不能導航,稍有差錯就容易把自己繞暈,更不要說那些根本不認字的了。

估計是問的人太多了吧,所以明代的時候,幽默的北京人編出了一些北京地名謠,它們常以某個城門為基點,按照一定方向和路線前進,將沿途著名建築和名勝古蹟串連起來,並且捎帶手還介紹了一下每個地方的體驗方式,念起來合轍押韻,生動有趣,記住了就忘不了。

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廣安門,打算到京郊遊玩,就可以按著這個歌謠來走: 彰儀門(廣安門),石頭道,大井小井盧溝橋。盧溝橋,十一孔,東頭獅子到西頭。長辛店,籬笆房,再往前走是良鄉。良鄉塔,漫山坡,過了竇店琉璃河。琉璃河,一塊土,過了任丘河間府。——這一路就去了河北了。

今天咱們跟著另一首《平則門,拉大弓》地名謠走一遍,看看幾百年前北京人心目中的旅遊熱點到底是哪些地方。這首歌謠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是明清兩代人一同寫完的,分為前後兩個部分。我們先看第一部分:

平則門,拉大弓,過去就是朝天宮。

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掛紅袍,過去就是馬市橋。

馬市橋,跳三跳,過去就是帝王廟。

帝王廟,繞葫蘆,過去就是四牌樓。

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

問問估衣多少錢,桃紅裙子二兩一。

這首歌謠從平則門(也就是阜成門)起步,一路向東,一直寫到西四牌樓,走的是現在西城區古文化大街的西段線路,所述建築也大都建於明代或明代以前。

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平則門,拉大弓。”是指明代平則門內迤北有東弓匠營和西弓匠營,即現在的東弓匠衚衕和西弓匠衚衕,是專做弓箭的作坊。

“朝天宮,寫大字。”朝天宮為明代著名道觀,於明代宣德年間在元代天師府舊址上興建,在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毀於火災,現在僅存“宮門口”等地名。當年朝天宮附近有一茶館,名叫“天祿軒”,一些專寫對聯、匾額的抄書匠在此候客,靠“寫大字”賺錢。(說個題外話,天啟朝真是沒少出火災啊,王恭廠也是這個階段炸的。)

“白塔寺,掛紅袍。”白塔寺也叫“妙應寺”,屬於大乘佛教,為遼代修建,來此朝塔的信徒都要給白塔敬獻哈達,傳說最長的哈達是長達百尺的紅綾子,敬獻的哈達都掛在白塔上,彷彿白塔寺掛了紅袍。

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馬市橋,跳三跳。”馬市橋說的是西四羊市大街與平則門的交接處。此處曾經有個明溝(大明濠),路南曾為“南溝沿”(今太平橋大街),北邊曾為“北溝沿”(今趙登禹路),南北溝沿到明渠都架有橋樑,如北大橋、甘石橋、太平橋、象房橋等,“馬市橋”也是其中一座。後來因為橋面年久失修,橋上都是裂縫,想過橋的行人需要在橋上蹦著走。這條溝於1929年改為暗溝,橋也都拆除了。

“帝王廟,繞葫蘆。”帝王廟是供奉祭祀上至伏羲、軒轅祖先,下至明、清各朝的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場所,是我國唯一紀念歷代帝王名臣的壇廟。它建於明朝嘉靖十年(1513年),廟前大街東西各有一座牌樓,官員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而平民百姓是嚴禁從正道通過的,他們行路至此只有繞過大道南邊的大影壁後的兩座葫蘆形門。

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問問估衣多少錢,桃紅裙子二兩一。”這就走到了今天的西四十字路口了。此處當年有四座牌樓,人稱“西四牌樓”,這條大街稱為“西市”,明代時十分繁華,因為百姓多聚集在此,所以這裡和菜市口一樣還設置過刑場。 “估衣”就是舊衣服,新潮點說法叫“古著”,過去北京百姓沒錢買衣服的,就上西市來淘淘二手貨。

明代時這首歌謠到此就打住了,因為再向前走就是皇城,過不去了。到了清代,人們又把這首歌謠給往下續了一段,從西四向東北方向拐了個彎:

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四牌樓,賣花枝,過去就是皇城根。

皇城根,三堆土,過去就是宗人府。

宗人府,往北趟,過去就是河運倉。

河運倉,往東調,過去就是西廠橋。

西廠橋,站一站,眼前就是宛平縣。

宛平縣,往北拐,前面就是什剎海。

什剎海,愣愣神,往東就是地安門。

地安門,調個頭,北邊就是鐘鼓樓。

“皇城根,三堆土。”皇城根麼,當然就是到了皇城腳底下了,清朝宣統年間,以西安門為界,以北稱“北皇城根”,以南稱“南皇城根”,這三堆土,其實就是垃圾堆的意思,算不上景點,只能說是個認路的標誌吧。

“宗人府,往北趟。”這裡宗人府說的並不是咱們看《雍正王朝》時的那個能圈禁皇族的宗人府,明清兩代的官署宗人府位於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到天安門之間的路東,而這首歌謠是順著皇城根往北的,不可能路過西四南邊的天安門。這個所謂的“宗人府”,按照歌謠,是位於西安門和“河運倉”(就是現在的太平倉)之間,所以我推測可能這裡指的其實是位於現在毛家灣的清代莊親王府。

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河運倉,往東調。”清代老百姓吃的是西城河運倉庫的糧食(太平倉衚衕),文武百官吃的是東城海運倉庫(北新倉衚衕)的糧食。

“西廠橋,站一站。”西廠橋在現在護倉衚衕往東。

“宛平縣,往北拐。”這宛平縣說的是宛平縣衙門。北京在明清兩代,以正陽門南北的中軸線為界,東為大興縣,西為宛平縣。以前宛平縣衙門就設置在西皇城路北,現在的地安門西大街。

把這些北京地名謠記住,神馬旅遊攻略都是浮雲

“什剎海,愣愣神,往東就是地安門。地安門,調個頭,北邊就是鐘鼓樓。”這幾個都是當代熱門景點,不必細緻介紹了。

在這首由幾朝北京人共同譜寫的老歌謠裡,有些事物已經成為了一段記憶,有一些則堅強地留了下來,成為今天絡繹不絕的遊客們的慕名之地,如今再念起來,不由讓人心生感慨,別看歌詞簡單質樸,裡面傳遞著的,可是北京人對這座城市幾百年的自豪熱愛之情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