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新學期427名幹部教師深入課堂聽第一課

華中農大新學期427名幹部教師深入課堂聽第一課

華中農大新學期427名幹部教師深入課堂聽第一課

9月3日,2018-2019-1學期第一課正式開課。校領導高翅、李名家、姚江林、王從嚴、吳平、郭剛奇、青平、楊少波等427名幹部教師參與第一課聽課,並在隨後的座談會中反饋聽課意見建議。

記者在教學區看到,第一課全校教學秩序井然,授課教師精神飽滿,學生狀態較好,師生互動密切,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同時,課程難度有所增加、小班教學模式推行、課後作業量適度增加、課程考核方式有所調整,展現了新學期教改新氣象。

根據《華中農業大學各級幹部聽課制度》及學校要求,學校各級領導幹部深入教學第一線,隨堂聽課,瞭解教風和學風,檢查教學工作及教學運轉情況。所有領導交叉聽完第1、2節課後,分別與授課老師深入交流,探討教、學、管,反饋聽課感受,指出課堂改進方法。

本次開學第一天聽課做到了人員、課堂三個全覆蓋:即實現課堂全覆蓋、實現副處級領導聽課全覆蓋,實現聽課幹部集中評課全覆蓋。校領導、各職能部門領導,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本科教學巡視員,學院黨政領導、基層教學組織負責人、課程負責人、青年教師導師258人走進128個課堂聽課。

據悉,15個學院組織了反饋交流座談會,聽課領導和任課教師、部分青年教師427人參加會議。與會人員圍繞課堂反饋、課程思政、課程改革、三全育人、“以本為本”及“四個迴歸”等議題開展了討論。

另悉,幹部教師聽課制度始於1990年,截至2018年已經堅持29載。新學期聽課旨在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暑期中層幹部學習研討會議精神,堅持“以本為本”,落實“四個迴歸”,加強課堂管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聚焦課程思政和教學改革,探索推進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新方法、新機制和新舉措。相關負責同志指出,要將第一課聽課制度常態化,本學期還將不定期組織隨機“推門聽課”。

【特別報道】開學第一課:

聚焦課程思政與教學改革

9月3日上午,2018-2019-1學期第一課開講,教學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了。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分,秉承優良教學傳統,學校的教學工作常做常新。

那麼,課程思政怎麼破題?“三全育人”如何落地?“以本為本”“四個迴歸”如何落實?相比以往,新學期的“第一課”增添了不少新看點。本學期的“第一課”實現了“三個全覆蓋”:一是課堂全覆蓋,二是副處以上幹部聽課全覆蓋,三是校領導、所有副處級以上幹部、授課教師、近年新進教師聽課後到相關學院(部)進行評課全覆蓋。

華中農大新學期427名幹部教師深入課堂聽第一課

二教103教室,新學期第一節課正式開講


課程思政怎麼抓:寓教於潤物無聲

“學術誠信”“學術不端”“學術規範”“學術素養”等詞彙反覆出現在胡素芬老師的《通用學術英語》課堂上,在學術英語的閱讀和寫作課上講學術誠信,潛移默化、水到渠成。

同樣還有殷平老師的《生物化學》課,他以三個故事巧妙引入科學家的故事,生動闡釋學習投入時間和分數之間的關係曲線圖,勵志與方法論並存、教學與育人同在。

再如柯新利老師,通過列舉“中等收入陷阱”“中等國家受教育程度佔比”“中興芯片事件”“中美貿易戰”等大量案例,用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告訴同學們要“為中華復興而讀書”。

……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無論自然科學抑或社會科學,都具有“善性”,都具有育人的功能。不同的專業課可能有不同的知識和內容,但最終都指向育人。所以,中外教育史上把育人的道理融入課程,並早已成為一種價值追求。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第一課上 “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和自覺。

怎麼做到課程思政不顯突兀地自然過渡?外語學院青年教師張揚靜在《英漢交替口譯》課上對怎麼翻譯生僻字時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未來之窗’下面的二十四節氣柱嗎?”同學們說:“知道!”張揚靜追問:“那你們知道二十四節氣怎麼翻譯嗎?”隨之,大家興趣盎然的翻譯討論開始了。

華中農大新學期427名幹部教師深入課堂聽第一課

校黨委書記高翅參與課堂互動,鼓勵當代青年大學生牢記歷史使命,做“復興一代”

尋找課程的思政元素在課堂中顯得十分必要。王滿囷老師在第一課中問同學們“9月3日是什麼特殊日子”,意在喚醒同學們對抗戰、對歷史的認知;顧江江老師在介紹著名物理化學家黃子卿時推介他的名言:“我是中國人,要跟中國共命運”,此舉旨在讓同學們要有家國情懷;石磊老師把植物營養學融入中外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對比之中,以大圖的張力,勸慰青年大學生“為復興中華而讀書”。

思政課程是思政的主陣地和主戰場,教師在講授時,自然不會“放過”課程本身的育人意義。在柯文湧老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一段馬克思的生平視頻讓大家陷入沉思:馬克思被多國多次驅逐,三個子女先後夭折,最窮困的時候連房租都交不上,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還堅持“為人類而工作”的遠大志向。

顯然,課程思政怎麼抓的問題在第一課中有了一定答案,那就是通過喜聞樂見、潤物無聲的方式,提高“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認知和實踐。

這樣的探索還將繼續徐徐鋪展開來。

精彩課堂怎麼煉:用情用心用愛教

“教育就是愛”“教育是良心活”“教育是生命場最有意義的活動”,開學第一課,幹部教師發出這樣的共同呼聲。精彩課堂是怎麼煉成的?關於教育與愛的認識,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

在殷平老師的課上,飽滿的熱情、豐富的肢體語言、頻繁的師生互動、前沿問題的思維碰撞共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多彩的課堂。在隨後的座談會上,很多幹部和教師對殷平老師的課堂無不交口稱讚,方法、手段、技巧、器具的應用很重要,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他眼神所透露的愛學生的那份情誼。

王滿囷老師在課堂上時而走下講臺互動,時而眉頭緊鎖思考當下問題,時而就熱點社會問題提問學生,講到同學們要努力提升專業能力、成為行業領軍人物時,他張開雙臂做了一個大幅度動作——他試似乎想嘗試把自己所有的道理都傳授給同學們。

華中農大新學期427名幹部教師深入課堂聽第一課

王滿囷老師與學生共同探究學科的魅力

在第一課,老師們往往是提前10多分鐘到達教室,檢查多媒體、播放PPT、查看書籍並與同學們課前互動交流。外語學院的吳彬老師就是這樣,續20多年上課從不遲到,他已然把這種習慣深深融入了教學。在工學院熊利榮老師的課堂上,她能迅速精準地記住同學們的名字,讓同學們平添了幾絲溫暖和驚奇。

對同學們言明教師身份,做到親和而不迎合、關愛而不溺愛,這也是好課堂的要義之一。

在課堂上,老師們紛紛講清這門課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和意義,道明課時、內容、考勤、成績考核,強調課堂神聖、教育神聖、教師神聖,注重課堂紀律和行為規範,與同學們約法三章,“先說斷、後不亂”,大聲說出“坐在最後一排也無法迴避老師的提問”,“嚴”本身就是“愛”的延伸。

食科院副院長張柱紅說到,“課堂就是一種儀式,只有教師打心底重視教學、重視課堂,才會感染學生、教好學生”。“學生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將學生當做獨立、有尊嚴的個體看待,愛學生才能教好學。”大家期望珍視教育教學工作,這樣才能辦真教育、真辦教育,才能錘鍊學生愛學、老師愛上的精彩課堂。

深化教改怎麼做:多管齊下求實效

“有的教師一節課花了37分鐘作開場白”“有的教師板書有待提高”“有的教師開口就談《延禧攻略》”“有的教師沒氣場不自信”“學生不做筆記不開口”……第一課也是辯證的,有幹部教師對第一課及未來的教改提出了意見建議。

增加教學的難度,成了教改的重要議題。以外國語學院為例,今年開設的《通用學術英語》就是課程難度提升的改革嘗試之一,以學術文章為內容、以分塊閱讀為方法、以提升學術寫作為目的、增加課程的挑戰度等使這門課成了焦點。他們還援引了一種軟件,課堂隨時@同學,隨時回答問題,課後有作業、課前需預習,這樣的嘗試正在推行。

小班教學也是大家交流比較多的話題。審計處處長李剛認為,要增強課堂的有效性、針對性,增強課堂的互動、提升課堂的感染力、增進交流和溝通,就必須多安排小班教學,創新課堂教學形式。

在體制機制上,很多幹部教師認為,要堅持“第一節課”長效化,要建立健全集體備課機制、聽課機制、試課制度、相互聽課制度等等,利用好週四的Open Office Hour,開展政治理論學習的同時,做一些教育研究、教學探討和教育改革。

華中農大新學期427名幹部教師深入課堂聽第一課

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

而在教師隊伍培養上,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程為民認為,教師應該按照“四有”好老師來要求自己,提倡“我是教師我光榮”“我的課堂我管理”“我的言行我負責”,守好教師的“一段渠”,種好教學的“責任田”。

教改還對學生工作、後勤服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杜絕穿拖鞋上課?如何讓學生吃完食品再進教室?如何保證多媒體效果?如何用好教室空調?如何讓同學們第一時間拿到教材?如何勸解同學們愛護教室公物?

顯然,只有各個部門、各個學院,全員參與、綜合施策、多管齊下,才能使教改爬坡上進、行穩致遠,最終達成“三全育全人”之目標。

副校長吳平對聽課涉及的相關內容均一一詳細記錄,她表示,教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多維度考慮,從第一課怎麼講,到平時怎麼講,再到形成講好課的長效機制,這對推動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來說,十分必要。

校黨委書記高翅指出,要堅持“本科為本”,明確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教改要從課堂抓起,好的課堂就像好的樂章,旋律、節奏、和聲俱佳。

教育,茲事體大。第一課已經開好了頭,以後如何做到課課如此,任重而道遠。

文字|南湖網記者 思宣

通訊員 朱樹國

圖片|學通社記者 李曄

華中農大新學期427名幹部教師深入課堂聽第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