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金秋時節,再品學術大餐。9月17日下午,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來校參加“慶祝建校120週年諾獎學者進校園”活動,以“神經科學與生命健康:我的科研之旅與展望”為題作學術報告,並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校黨委書記高翅教授致歡迎辭,並頒發聘書。副校長青平教授主持報告會。

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小利蘭•斯坦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教授。他主要從事神經遞質釋放的分子機制的研究,發現了調控囊泡內遞質釋放的關鍵蛋白及其作用機理,並因此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在報告中,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介紹了自己的教育、科研和學術經歷,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自己過去幾十年來在神經遞質釋放機制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緊接著,他向大家介紹了神經科學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闡明腦疾病的病理和開發有效的治療手段,並以阿爾茨海默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與研發為例,提出針對腦疾病發病機理的基礎性研究是探索有效治療藥物和手段的前提和關鍵,強調了基礎科研在轉化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後,他展望了腦疾病藥物研發的趨勢和未來,談到“幹細胞生物學、基因組學、轉錄組學、結構生物學等領域的新技術給生物醫學研究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而所有這些技術的產生基於基礎研究”“應對腦疾病治療研發的挑戰,不能基於運氣,需要對疾病生物學有一個深刻的瞭解”,再次強調了基礎科研的重要性。

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是第2位走進校園的諾獎學者。今年學校遵循“學術主導”的校慶工作原則,已經舉辦了500餘場各類學術活動,2位諾獎學者、40餘位國內外院士來校設壇論道,問診把脈,充分體現了以高品質的學術活動獻禮120週年校慶,促進學校“雙一流”建設和內涵式發展。校慶日活動期間,學校還將舉辦國際高等農業教育論壇,目前已經有數十位國內外大學校長、諾獎學者、院士受邀參加。

【特稿】動靜相宜 呈現學術品貌之美

9月17日下午,諾獎獲得者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來校參加“慶祝建校120週年諾獎學者進校園”活動,為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高質量學術報告。

記者參加了學術報告的籌備過程,記錄了這場學術報告背後的“三靜”“三動”,體會到這場學術報告呈現出的百廿學府動靜相宜的學術品貌。

第一幕 校園平靜 全校在聯動

整個校園沒有一條歡迎橫幅、沒有一面宣傳噴繪。沒有安排校領導會見環節,報告會開場介紹嘉賓、致歡迎辭、頒發聘書在5分鐘內完成,學術活動完全迴歸學術主旨。

校園如同平靜的湖面,諾獎學者的到來,恰如投下一枚小石子,引出一圈圈漣漪;而非砸下一塊大石頭,濺起四飛的水花。

漣漪相比水花,更需要雅緻有序、張弛有度。

在平靜的背後,有精心的安排。比如,沒有安排校領導會見環節,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與相關學科老師的交流,但當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提前抵達報告廳時,校領導已經等候在報告廳。再比如,在行程幾次調整的情況下,學校辦公室、黨委宣傳部、科發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生物醫學中心、動科動醫學院等單位密切聯動,各負其責、分工協作,工作方案細化到了報告會現場的燈光管理——何時應該調亮、何時應該變暗,以更好地呈現報告人PPT的視覺效果。

當全校上下崇尚學術,學術活動迴歸學術,大學呈現出了大學的模樣。

第二幕 實驗室寧靜 學術在躍動

當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和曹罡教授一起走進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時,只有一個恰好出門的研究生朝他們微笑點了點頭。世界最知名的科學家來這裡作報告,似乎沒能改變他們的工作節奏:三三兩兩的師生在實驗臺前忙碌著,自習區同學們正在低頭閱讀文獻。

與靜心問學相映襯的,是一樓學術海報欄裡的通知:本週,還將有來自日本京都大學、中國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華大基因等單位學者帶來的5場學術報告,涉及到分子生物學、植物保護、發育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袁德軍說,“這裡每年要舉辦一兩百場學術報告,師生經常有機會和領域最優秀的科學家對話交流”。實驗室青年研究生們還自發組織了JC學術沙龍,從議程設計到報告邀請、嘉賓邀請,再到會場佈置,已經舉辦232期的JC學術沙龍完全由同學們自主完成。

當全體師生靜心問學,開放交流成為常態,重點實驗室呈現出了重點實驗室的模樣。

第三幕 報告廳安靜 交流很主動

報告現場,能夠容納640人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不少同學在過道和講臺周圍席地而坐,實在“遲到”了的,就只能在後門站著聽。值得欽佩的是:六七百人的大報告廳,報告會期間鮮有人走動,沒有“雜音”。

聽報告時很安靜,互動提問卻是一個接著一個,十分踴躍。“研究腦科學能不能增強健康的大腦,比如提升我們的智力?”“人類大腦有沒有可能會被AI取代?”“意識有沒有可能存在於單個細胞之內?”,現場同學的奇思妙想不時引起報告人和聽眾會心一笑,成為現場最靈動的聲音。用曹罡教授的一句話形容,就是這場報告會激發了很多同學的科學夢想,播下了科學精神的種子。

當一場學術報告激揚夢想、給人啟迪,學術報告呈現出了學術報告的模樣。

文| 戴金霞 曉齊

圖| 侯國濤 吳毅博 趙婉玥


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受聘華中農大名譽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